习近平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比较研究
2019-01-21张艺璇
摘 要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习近平和邓小平同志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改革提出了不同的指导思想,二者既具有一脉相承性,又有着各自的时代特色。新时代下,习近平同志在改革必然性、改革任务和改革方法等方面,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思想,而且对其进行了创新、丰富和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习近平 邓小平 改革思想
作者简介:张艺璇,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1.053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邓小平同志改革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在總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发展变化实际不断推陈出新。改革进程中,习近平同志根据新时代新情况,汲取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改革任务、改革方法等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一、改革必然性思想比较
任何一种改革思想的产生都有其历史必然性,我国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后,又进入到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转变。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要根据我国的发展实际和要求,通过改革来完成。
邓小平同志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前提下,面对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现实,立足于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几经困难与挫折,第三次上台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时候,努力尝试改变国家这样的状况,认真分析了我国当时的国情。第一,是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对党、国家、人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人们一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标志,要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必须承认,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计划经济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搞发展,短期内确实对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国家不断发展,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显露,由于计划经济较强的控制力,遭致了对市场调节作用的忽视,生产不能够适应人民的需要,人民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大大减弱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应对这种局面,萌发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
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的需求由“物质文化”转变为“美好生活”,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习近平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和人民的新需求,在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过去在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造成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严重,经济上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等差距明显,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政治上,贪污腐败现象日益猖獗;社会上民生发展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人民就业、医疗等面临不少难题;生态方面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使得新时代下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改革,习近平同志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系统的改革思想。
二、改革任务思想比较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发展面临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人民需求不同,改革任务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一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从“先富论”到均衡发展
197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经济政策上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和工人农民,生活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和人民逐步走向富裕,这是“先富”理论的首次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1957年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左”倾错误,脱离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事实证明,要想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就必须面对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面临的问题已经由社会生产力不发达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首先是不充分问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总体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的积累,但是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的追求层次更高、追求范围更广,而我们面临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总量足、发展程度不高、发展态势不稳等问题,需要高水平、高质量和高效益的发展。其次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东中西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等,为了实现新生代下人民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美好生活的追求,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就必须进行全面深化的改革。
(二)从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计划”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以往那种高度计划的经济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邓小平同志认真分析我国的实际情况,在1979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经济模式,1992年,又进一步指明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从此,“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发挥着各自在经济中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新的需求关系和结构性问题,例如实体经济不振、企业成本不断上升、产品质量无法匹配人民的消费需求等,其实质都是供需不平衡。为了实现经济更好地发展和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需求,习近平同志于2015年11月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提出了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
在邓小平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实力比较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国家要想提升综合国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优先发展经济。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经济发展好了,才有条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求发生了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转变,人们日益增长了对当家作主、稳定的工作、满意的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的全面发展等的追求,这就需要国家加强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基本国情没有变,所以全面深化改革仍然需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配以相应的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等改革才能够取得成功。
三、改革方法思想的比较
正确的改革方法是指导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邓小平和习近平同志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完备的、科学的改革方法体系。由于时代特征、面临问题和改革侧重点等的不同,习近平同志在继承邓小平优秀改革方法的基础之上,又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之初,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邓小平同志在推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态度与方法,在实践探索中边摸索边总结,将改革开放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之前,小岗村和大多数地区一样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他们在1978年冬天通过按手印的方式实行包产到户,到1979年秋天小岗村获得了大丰收,基本上实现了温饱。经过小岗村的成功实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合理性得到了证明,并将之推广至全国。毋庸置疑,“摸着石头过河”在邓小平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改革之初面临的实际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国家领导人对新时代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充分的估计。在改革方法方面强调,对于未知领域仍然要重视“摸着石头过河”方法的运用,同时要加强顶层设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运用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改革方法,使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从“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到“敢于担当,行稳致远”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僵化,在姓“资”姓“社”问题上没有统一正确的认识,成为改革面临的一大难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首先要从思想上征服广大人民群众,其次要在实践成果中让人民群众信服。于是邓小平同志不断地考察,不断地试验,认为改革必须要有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在改革中要敢于大胆地试、大胆地闯。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绝不是脱离实际、违背事实的主观臆想,而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有敢为人先的勇闯精神,又要有知错就改、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这些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习近平总书记综观中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既要坚持邓小平同志“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方法,又对其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深化,所以在改革进程中仍然会有前所未知的状况和风险,作为国家领导集体,要以极大地勇气和智慧将改革推向前进,要敢于试验,敢于担当。但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改革进程中不容许犯颠覆性的错误,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在推出一项改革举措时,要得到反复的研究和论证,要慎之又慎,方能达到行稳致远。
通过对邓小平和习近平改革思想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基本认识,首先是改革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次是作为国家领导人必须认真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把握基本國情,敢于面对国内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勇气推进改革。最后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不仅继承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精髓,还且还根据现实国情在各个方面发展了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使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在新时代下得到了升华,同时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动。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孙肖远.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内在逻辑探析.科学社会主义.2018(4).
[5]姚东.论习近平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16(4).
[6]冯俊.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与实践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