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微课程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以“舌尖上的化学”为例
2019-01-21吴碧燕
吴碧燕
(广州市第五中学化学实验师,广东 广州)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今信息时代,在校学生的学习不仅只存在于课堂,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知识的传播产生微型化的倾向,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化学习。据《高等教育纪事报》介绍:“微课程”这一词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教育领域中,微课程的研究在最近五六年兴起和不断发展,如同雨后青笋般涌现。因此,以微课程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新应用逐渐走进中小学,并引起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
校本课程在我国从2003年提出并实施,在2005年秋逐渐升温。从在近十年开展化学实验校本课程的情况看,主要探究化学实验活动。由于校本课程属于三级课程,学校和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和教材与国家或地方组织研制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比,在品质上有较大的差距。不同学校、不同老师对课程都有不同的安排。我校校本课程安排如下:每学期安排一周一次,每次两节课,除去相关考试要暂停开课,实质约为8周16节,且会根据学校教学需求临时调整课时。
笔者在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时,在实践中会遇到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学期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有效教学?基于此问题,在微课程与校本课程大背景下,笔者在开展关于化学实验活动校本课程时,提出应以“舌尖上的化学”为例,融合微课程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的研究。
二、了解学生特点及其对微课程的需求态度
学校鼓励教师在高一开展校本课程,规定学生自由选报喜欢的课程,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控制在50人以内。学生作为其实施对象,笔者需分析本课程的学生特点及其对微课程的需求态度。
1.学生特点
在本课程中共有48名高一学生参与,20名女生,28名男生。全年级共有16个班,其中有10个班的学生选择该课程,具备随机抽样的特点。学生具有初中化学知识,处于准备学习高一必修1化学阶段。
2.学生对微课程的需求态度
为了了解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实施微课程需求的态度,笔者在学生上第一次课时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包括10道问题,题目使用李克特5点计分,选择“完全同意”是5分,选择“完全不同意”是1分。如果题目在平均分3.5以上,表示学生具有积极态度;如果平均分在2.5~3.5之间,表示学生持中立态度;如果平均分在2.5以下,表示学生持负面态度。48名学生需要在5分钟内完成问卷,学生的调查结果见表1。表内分别合并了选择“完全同意”和“同意”“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人数百分比。
表1 学生在《对微课程的需求》问卷调查的平均分和选项百分比
分析表1的数据,笔者发现如下:1~10题的平均分介于3.18~4.15,除了第8题学生持中立态度,仅有43.5%的学生表示上网就等于知识接收,持同意态度。说明若无目的地上网,学生有可能只用于娱乐。
其余题目评价结果为同意,学生持积极态度,分析如下:超三分之二学生表示在上课前了解知识很有帮助;本课程开展微课程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力和理解力;愿意把知识细化,开展微课程来学习;开设微课程很有意义;微课程是一种发展趋势;愿意在上校本课程前一天上网先学习知识。愿意每周利用半小时上网学习相关知识。其中46.2%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网查看资料,有41.0%的学生持负面态度。这有可能是现阶段并不是以网络为主要学习的途径。
综合上述调查结果:对于融合微课程教学,这是一个趋势。绝大部分学生持积极态度,愿意以微课程的形式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学生认为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习力、理解力并具有意义。由此可见,本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可进行尝试应用。
三、融合微课程在“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的应用
1.课程安排
在整学期8次课中,上课时间为每周三下午4:10~5:30,每次两节课连堂100分钟,笔者根据课程时间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第1次课为学生分组,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及对本课程的认识;进行不记名填写《学生对微课程的需求》问卷调查。第2次课以化学实验安全为主要内容。走进化学实验室,了解我校化学实验室情况及常规仪器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强化学生实验的安全意识。第3~6次课分别进行“曼妥思与可乐”“肥皂的‘前世今生’”“豆腐花的制作”“硼砂的检验”实施微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应用。第7次课是学生实验活动PPT成果展示。第8次课学生进行不记名填写《学生使用微课程后的态度》问卷调查以及对课程总结。
2.微课程课外在线学习和课内探究
校本课程分课外和课内:课外是微课程的应用,课内是校本课程的开展实验。
笔者利用目前最方便、最常用的微信软件工具——朋友圈作为“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实验活动的发布平台。在第3~6次课时,在课外,学生在上课前一周观看微课程,以“点赞”表示已观看,在“评论”处回答微课程中提出的思考与探究问题。在“曼妥思与可乐”“肥皂的‘前世今生’”“豆腐花的制作”“硼砂的检验”4个微课程应用中,“点赞”人数分别有 39、36、36、24;“评论”人次有66、48、34、36。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在线学习。在课内,笔者加以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后,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任务清晰,能更有目标和目的地动手实验、填写实验报告,完成实验探究。
3.学生使用微课程后的态度
学生使用微课程的应用后的态度调查,共10个题目,发出问卷共48份,收回问卷48份,有效问卷为45份,有效率为0.9375。
表2 学生在《使用微课程后的态度》问卷调查的平均分和选项百分比
(带*的题目需要反向计分,它们在“同意”等项目的百分比是反向计分后的百分比。)
从表2数据分析可知,在1~4个题目的平均分介于4.22~4.40,评价结果持同意态度。表明学生认为微课程的应用有助于他们明确每个专题的学习内容、在进行实验时更加明确操作、加深知识的记忆、正确对待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主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第5个题目中,40%的学生认为微课程的应用会增加学习负担,评价结果为中立,说明学生对于微课程的应用是可以接受的。在6~10个项目中评价结果均持同意态度,表明: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上,学生认为微课程的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习问题;他们愿意花时间在正式实验前后学习微课程;能认真回答课后探究问题;微课程提前学习有利于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最大效果。
四、讨论与总结
融合微课程在“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教学后,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讨论与总结。
1.讨论分析学生特点及需求态度
在实施微课程前分析学生特点,有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范围,对确定“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的活动内容提供基础。堂上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想法,为是否实施微课程提供客观数据。帮助笔者明确融合微课程教学是一种趋势,可以尝试应用。
2.讨论微课程应用
对于微课程的应用,学生愿意在课外提前学习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做好思考与探究的“点赞”和“评论”。有部分学生未能完成,经询问和问卷调查得知是与学生周末尚未能使用手机原因有关。
3.讨论学生使用微课程后的态度
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主要从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学”。微课程的应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能认真回答课后探究问题;学生通过微课程提前学习有利于更多时间进行实验探究。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在“舌尖上的化学”校本课程应用微课程,在学期有限的课时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