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T MRl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临床价值
2019-01-21郭枫楣
郭枫楣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 南通 226100)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2014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行MRI扫描子宫内膜癌患者53例(包括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患者),年龄范围32~73岁,平均(52.89±9.32)岁,31例因反复阴道流血、流液就诊发现,20例因下腹痛就诊发现,2例无自觉症状,因体检发现。患者均行全子宫切除术并经病理证实,根据病理:子宫内膜样腺癌44例,ⅠA期32例,ⅠB期5例,Ⅱ期5例,ⅢC期1例,ⅣB期1例;非子宫内膜样腺癌9例。按肌层浸润深浅分,浅肌层浸润43例,深肌层浸润10例。
1.2 仪器设备及扫描方案
采用3.0T MRI扫描仪(GE Medical Systems,Signa HD),8通道体部线控相圈。扫描前至少禁食4小时,并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
常规扫描序列:(1)AX T1 FSE (2)AX FS T2(3)DWI,应用EPI序列扫描,扫描前先对整个盆腔进行Asset校正,b值=1000s/mm2(4)OCor T2 FS (5)OSag T2 FS (6)轴位脂肪抑制T2 FSE。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序列:患者行Gd-DTPA(钆双胺,国产)增强扫描,经高压注射器注入,剂量为0.2ml/kg,速度为2.2ml/s,采用三维肝脏容积超快速采集序列进行扫描,加速因子2.00ph,至少扫描4个时相,包括注药前蒙片和注药后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强化扫描。
1.3 数据采集及图像分析
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前提下共同浏览每名患者所有采集图像,并达成共识。MRI肌层浸润深度判断标准为:(1)无肌层浸润:结合带(junctional zone,JZ)完整并且内膜-肌层交界平滑锐利。(2)浅肌层浸润:内膜与肌层间低信号的结合带部分或完全破坏,不规则增厚,但病灶浸润深度<50%肌层。(3)深肌层浸润:病灶浸润深度≥50%肌层,结合带完全消失。
1.4 统计分析
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四格表法,分析3.0T MRI常规及功能成像扫描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及深肌层浸润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
2 结果
2.1 MRI术前评估结果
根据2009 FIGO分期标准,3.0T MRI常规及增强扫描成像判断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40例,深肌层浸润13例。
术后病理结果:根据2009 FIGO分期标准,术后病理判断子宫内膜癌浅肌层浸润43例,深肌层浸润10例。所有患者均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行盆腔淋巴结清扫伴或不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并且行常规腹腔冲洗液瘤细胞检查。
MRI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MRI正确判断浅肌层浸润37例,正确判断深肌层浸润7例;误判9例,其中6例为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肌层浅部MRI误判为浸润肌层深部,3例为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肌层深部MRI误判为浸润肌层浅部(见表1)。
2.2 MRI对总的样本量的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的准确度、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见表2。
表1 总样本量MRI及病理深浅肌层浸润深度评估比较
表2 总体样本量的肌层浸润深度评估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以淋巴结转移为主。当癌肿累及深肌层、宫颈或癌组织分化不良时易发生淋巴结转移[1]。
Wu等[2]MRI术前探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深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较高。本研究利用3.0T MRI对总的53例样本量的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得出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6%、70%、92.5%、53.8%。与文献结论基本一致。
Vereczkey等[3]也回顾性研究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成像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准确性,认为术前MRI扫描对于辅助正确术前分期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包括评估是否进行淋巴结切除术都是必要的。本研究得出结论基本与上述文献一致。
迄今为止,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判断术前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能力较低[4]。并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最主要临床伴随症状为子宫异常流血以及体检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等原因有关,子宫内膜癌诊断常在早期,本研究中,53例样本中仅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因此本研究未对转移淋巴结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