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统筹的国际话题 微塑料
2019-01-21
微塑料,有多微小?
微塑料泛指小块塑料,一般是指小于5毫米但大于1纳米的塑料微粒。
根据国内外报道,贝类当中普遍检出微塑料颗粒,大型哺乳动物、鱼类、浮游动物体内也都检出了微塑料。
世界海洋环境中的微塑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最初就是按微颗粒制造出来的,包括功能工业洗涤剂、塑料粉末、化妆品以及用于各种工业过程的塑料颗粒;二是较大塑料制品被破化和风化而产生的。
微塑料,有多危险?
最麻烦的是,如此小的塑料颗粒,很容易被生物群体吸收。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可能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影响,包括消化道堵塞或损害,引起毒性反应等。
除了损害个体,还可能造成种群和区域影响,甚至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最终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健康。
微塑料,国际社会有多重视?
联合国2014年通过了关于海洋塑料废弃物和塑料微颗粒的决议。
2016年,联合国环境大会把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问题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等并列为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和环境组织都出台了一些行动措施和法规。
2019年5月,《巴塞尔公约》缔约方通过附件修正案,将塑料制品及微塑料纳入跨境转移监管,强调塑料应最终回收,不能向海洋倾倒。
塑料及微塑料,我国有哪些管控措施?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垃圾和塑料垃圾防治,是全球最早颁布限塑令的国家之一。
国家命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相关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都要求加强塑料陆源入海污染防控,严控塑料垃圾倾倒入海。
我国加强固体废弃物特别是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垃圾入海。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将有效减少陆源和海源垃圾的输入。国外学者的研究数据表明,塑料回收利用率排名第一是欧盟,为30%,排名第二是中国,为25%,世界平均的回收利用率是9%。
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地膜回收要求,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止陆源塑料垃圾入海。科技部启动了重点研发专项,专门针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和防治技术等开展研究。相关部门也从2007年开始实施海洋垃圾的业务化监测,2016年开始对海洋微塑料进行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