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2019-01-21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王秋红
山东省青州市西苑小学 王秋红
小学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阶段,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抽象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矛盾,他们往往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思维的误区中,此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发展思维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遵循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灵活掌握数学知识的情况下,培养其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实现素质发展。我以小学数学作为出发点,从六个方面对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不仅对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还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向抽象不断转化,虽然他们对颜色、外形等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对抽象事物之间的联系却缺乏一定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抓住问题中所蕴含的数学原理,并给学生抽象思维训练的机会,从而培养其抽象思维能力。
我在进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考虑到学生已经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并知道如何用分数表示几分之一,但分数的意义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首先以学生已知的旧问题作为导入,提出:“把一个橙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回忆,并回答:“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再次提出问题:“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三个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展开小组讨论,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学生提炼出了分数的概念,从而培养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重视操作训练加深直观想象
直观形象是借助空间想象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数学本质的主要手段,目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以理论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造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越来越薄弱,对学生几何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重视操作训练,并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具体实物,这样不仅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还突破他们的思维障碍,从而培养其直观想象能力。
我在进行“观察物体”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是不同的,考虑本章节知识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课前准备了若干个小正方形学具,并组织学生开展猜一猜、想一想、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如,将四个小正方形摆成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亲身体会从不同的面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要求学生画下所看到的图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加深其对立体几何的直观形象。
三、抓实算理过程提升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学好数学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发展其他数学能力的基石。目前小学生运算能力较为薄弱,对具体的运算并没有真正掌握,导致运算出现错误,而错误的原因大多数来自学生对算理没有清晰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抓实算理过程,引导学生在领悟算理的情况下灵活的运用运算法则,并使算理和算法达到有机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我在进行“小数的加减法”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对整数的加减法有一定的掌握,为了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运算,并能准确运用小数的加减法,首先以整数的加减法相关问题作为导入,提出:“221+30=?”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减法的运算算理,并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随后引出“小数加减法”相关问题,提出:“小花去年1.01 米,今后长高了0.09米,小明今年多高?”学生立刻将算式列出,随之我引导学生运用竖式将数位对齐,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加法的算理,发现学生的运算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四、注重类比教学培养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渐进的思维模式,也是利用推理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在发生转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随着抽象数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应注重类比教学,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过程,不断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其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为了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首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花坛和一个长方形草坪,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观察这两个草坪,哪个面积更大?”学生结合原有的知识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出来,但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却是未知的,在此情况下,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梯形和三角形,再将三角形补充到直角梯形的另一边,将其合理地转化为长方形,最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学生推理出:“平行四边形的底为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为长方形的宽。”因此,类比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使思维方式更加广泛,还能强化学生的转化思想,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五、构建生活场景提高建模能力
建模能力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反映数学知识结构的能力,也是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生活场景能够为建模能力提供基本依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或者数学符号表达数量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还能使学生感受到建模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其建模能力。
我在进行“简易方程”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首先创设生活场景,提出:“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学生带着积极的兴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纷纷说出了自己所喜欢的动物,在此基础上,提出:“你们知道大熊猫一次吃多少米粉吗?”随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天平图片,天平左边为一碗米粉,米粉的重量为x克,碗的重量为20克,天平右边为50克的砝码,这时,学生发现左右两边平衡了,在此情况下,提出:“你会用式子表达这一数量关系吗?”学生运用等量关系建立了模型,并得到了米粉的重量,因此,生活化场景不仅能够体会数学建模的价值,还有助于建模能力的提升,从而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奠定基础。
六、提供实践环境加强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目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提取出来,以找到研究对象内在的规律,小学阶段是学生产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初始时期,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将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归类、分析、总结,从而得出蕴含在数据中的信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研究对象作出有价值的判断,还能对数据具有感性认识,并提高其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
我在进行“折线统计图”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对数据的变化作出合理的推测,首先让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随之引导学生按照“全班学生一个星期的睡眠时间、全班学生的近一年的身高情况”等主题开展调查活动,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展开调查,统计数据,再运用折线图表示这些数据,并通过折线图思考调查内容中所隐含的信息,因此,通过这一自主调查过程,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熟练使用,还帮助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从而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分析能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新形势下,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核心素养地提升也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发现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并按照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伴随着新知识的渗入,不断提高各项思维能力,同时,也需给学生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