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01-21张文静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诗圣杜诗杜甫

张文静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初秋,杜甫携家眷由华州西行入陇,客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在天水秦州和麦积两地流连寓居三月余,后因衣食生活问题无法解决而离开秦州,南下同谷(今甘肃成县),在成县居住一月余,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贫穷窘迫的艰难时日,于是年十二月,离开同谷入蜀。杜甫在陇右生活了将近半年时间,这期间留下了117首诗歌,尤其是在秦州期间,几乎每日一首。这是他人生中最艰难,但也是创作上最旺盛的一段时期,冯至《杜甫传》中曾指出:“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杜甫诗歌思想内涵、艺术精神和其陇右诗歌,传承诗圣诗道精神,实地考察诗圣当年行吟陇右时的足迹和诗歌创作的特殊地域背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优势学科,与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联合主办的主题为“重走杜甫秦州路: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的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6月28日在诗圣流寓地——甘肃天水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成都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兰州城市学院、周口师范学院、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水师范学院、杜甫夔州研究会、天水杜甫研究会等多所院校和学术机构的近五十位专家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贵禄教授主持,天水师范学院校长安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吴光兴研究员、天水杜甫研究会会长聂大受教授分别致词。安涛校长在致词中回顾了杜甫在天水的诗歌创作,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与会的各位专家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弘扬杜甫忧国忧民、关注民生的“诗圣”精神,加强对杜甫陇右诗以及唐代文学的研究。吴光兴研究员介绍了中国社科院古代文学优势学科的建设发展情况,回顾了“诗圣”杜甫一生的遭际,以及历代学者对杜诗的接受与评价,认为杜甫的“秦州诗”不仅拉开了杜甫后期蜀中诗、夔州诗作的序幕,而且在唐代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的转型与创新意义。聂大受会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天水杜甫研究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研究动态,认为会议将唐代文学与甘肃华夏文明结合起来,是杜甫研究与唐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也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学术研究新思路、新举措的充分体现。并且强调说今年是杜甫流寓秦州1260周年,此次学术会议在杜甫流寓地天水召开具有重要意义,天水杜甫研究会应以此为契机,深入挖掘杜甫陇右诗的地方文献,加强研究力度,传承杜甫精神,弘扬核心文化。

在闭幕式上,陈才智教授对参会论文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说,在研究队伍方面,既有学院派,也有地方学者,而且随着地域文学的兴起,民间学者的成果日益凸显,尽管在水准上可能和学院派无法相提并论,但其作用和特色毋容置疑。与某些职业性乃至作业性的论文作者相比,那些因为地域和家族因缘而投入杜甫研究的学者,拥有一份做事业乃至是志业的心怀。发上等志,寻平处论,向宽处展,愿与杜诗研究同道者共勉。陈才智教授还提到,人有人品,会有会格,本次会议虽小而精,考察与研讨兼备,时间虽短而意义重大,正如陇山之分水岭地位,乾元二年(759)老杜的陇右之行,不仅是千秋诗圣人生与诗境之拐点,也是唐诗乃至中国诗歌的重要转折。大唐诗坛最耀眼的双星在天水、在陇右、在秦州交汇,这提示我们,万古流云,惟经典常新;世界渐小,而诗道正宽——万丈文焰与千秋诗光,不会因为后世的人为建构而黯淡或走样。随着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随着杜甫其人其诗的独特魅力,千秋诗圣的光芒正日益增强。

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32篇,与会专家围绕李杜之争、杜甫陇右诗、杜诗思想艺术、以及杜诗研究的地域文献、甘肃华夏文明等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研讨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杜甫人格精神研究

杜甫被尊为“诗圣”,杜诗是人类文学史上的宝藏,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熔铸了中国儒家文化精神的精髓,同时也成就了其思想人格的崇高与俊洁。关于杜甫人格思想和精神内涵的研究,历来是杜甫研究中颇受关注的问题。本次会议交流的论文中,从新视野、新角度对杜甫的思想人格、诗圣精神、以及寓陇心态和精神历程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杜甫思想人格研究方面,汪聚应教授《杜甫侠义文化人格论》一文,从任侠精神和侠者角度这一新的文化视角审视杜甫及其诗歌创作。作者认为杜甫作为侠骨仁心的诗圣,在任侠风气高昂的唐代,崇尚侠义,歌颂游侠精神,对侠有着清醒的认识,其狂放不羁的游侠意气、温良泛爱的仁侠情怀,重义信诺的凛然侠骨、担当赴难的牺牲精神成为杜甫侠者情怀的重要标志,形成了他儒侠互补、书气与侠义并行不悖的文化人格,这种侠者胆识意气不但使他敢于直面现实,表现社会阴暗面,而且增添了诗歌的现实高度和艺术张力,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该文观点新颖,为杜甫人格思想研究拓展了新思路。王伟教授《宗王出镇:安史乱后杜甫平叛思想的文化意义(节录)——以〈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为中心》指出,杜甫于广德元年十二月底撰《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中为剑南道政治提出“宗王出镇”和“合并两川”的主张,前者思想来源于房琯、刘秩、因格于玄、肃二宗中枢政局的权力争夺和代宗对地方势力、宗王势力的防范,而被弃用。后者则与后续之广德二年的政治发展基本吻合,表现出杜甫对时局的深刻体察与谋断。其主张部分实现于日后朝策,惟“宗王出藩”格于政局而未能见行,并与高适、李白方略相较,亦可见杜甫政治见解之深刻。经由史料分析,可突破《旧唐书》本传语辞的藩篱,见出更丰富、多元、立体的杜甫形象。安建军副教授《仁者情怀,圣者造诣——以杜甫草堂生涯中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中心解读》,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了详细解读,体察其诗中体现出来的伟大仁者情怀,以及作为千古“诗圣”的非凡诗歌造诣。陈江英《封建儒家士大夫到批判黑暗现实勇士的转变——从杜甫陇右纪行诗看安史之乱前后的心理历程及诗风变迁》一文中谈到,杜甫陇右纪行诗无论在思想倾向、情感色彩、题材内容、诗歌风格都和安史之乱前有了明显的不同,其思想意识从热衷仕进到心向归隐转变,其感情色彩由慷慨激昂转为浓郁的伤时忧患和苦闷低沉,这些纪行诗清晰地反映了杜甫从儒家士大夫到直面抨击勇士的心理历程。

在比较研究方面,陈才智研究员《风流与日常——重斟李杜之争及其垂范意义》一文,辨析李杜之同、李杜之异,作者认为李白和杜甫难辨日月,共辉大唐,二人都荟萃前贤,而渊源不同。各自分承风骚之脉,正自有日常与风流之异:李白更侧重感发情兴,杜甫则侧重描绘家常。李诗的主导风格,形成于大唐帝国最为辉煌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气度风流,一泻千里,成为其显著特征。而杜诗的主导风格,却是在安史之乱的前夕开始形成,而滋长于其后数十年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之中,在艺术上千汇万状,笔触更加走向日常。两座并峙的高峰,也构成唐诗的分野,在风流与日常的不同流脉下,对后世产生不同的垂范意义。这篇论文对李杜比较研究的成果梳理丰富饱满,拓展出了新的研究空间。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杜甫人格精神、诗圣特质的研究乃是杜甫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方法研究杜甫诗圣精神,为构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社会人文精神建设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杜诗思想与艺术研究

杜诗思想、艺术研究仍然是本次学术会议中的重点内容,会议论文从不同的视野,运用新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同时也较为鲜明地呈现了陇右地域性特征。

刘志伟教授《“英雄”文化视野与“诗圣”杜甫的艺术世界——以题咏绘画诗歌为研究中心(论纲)》中,提出杜甫题咏画类型可分为动物画题咏、植物画题咏、山水画题咏等类型,诗圣杜甫对画作的题咏最鲜明突出的特点是,杜甫是以“英雄”视野对其所触及的艺术世界予以理性观照的,这从根本上赋予了他画诗题咏的崇高、雄浑、博大厚朴的境界和气象。杜甫关于艺术内容的诗歌表现是成就其集大成式的“诗圣”地位的重要因素。本文虽为论纲,然视野宏阔雄富,在杜诗艺术研究中令人耳目一新。薛世昌教授《对杜甫诗歌“隐逸的尾巴”不应曲解附会》是一篇视角独到的反思性论文,文中对杜甫诗歌“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艺术构思进行辨析,作者认为杜甫部分诗歌的结句时时会有“隐逸的尾巴”,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理解为杜甫要逸然隐去、终老山林。研究者提出诗歌作为表现性文体之双层结构与召唤结构,如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解读时失于穿凿的曲解与求之过深的附会,这种曲解附会也多见于杜甫诗歌包括杜甫陇右诗的解读。基于此,读者不能轻易就把杜甫诗歌中作为“套语”出现的“隐逸的尾巴”与杜甫致君尧舜的“意志之主体”混为一谈。杨胜宽教授《杜甫“始客”秦州的身份与心态》,对杜甫客秦的复杂心态进行了细致勾画,谈到杜甫正是在这段极为艰难的生活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变化,促使其诗歌在创作深度、情感厚度、艺术高度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张文静副教授《杜甫陇右诗与盛唐晚期审美文化风尚》探讨了杜甫陇右诗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之间的关联,认为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有重要新变,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诗学精神的变化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意象研究方面,唐旭东博士《杜甫陇右诗马意象研究》一文,从意象分析的角度解读杜甫陇右诗中马意象蕴含的思想情感,并进一步探讨杜诗中马意象建构的心理机制,是以类似联想的思维方式,在传统文化意识观念的基础上借物言志而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对后世文学创作中马意象的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南瑛副教授《杜诗“花”意象简论》一文,探讨了杜诗中花意象承载的生命精神,认为杜诗“花”意象既具有沉郁顿挫之风,又不乏豪逸藻丽之姿,是诗人丰富复杂的生命历程的侧影,也是诗人真挚情感与高尚人格的艺术呈现,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宋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以比较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的有刘咏涛教授《李白杜甫蜀道诗刍议》,文中对李、杜蜀道诗作了分析,认为李、杜的蜀道诗分别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基本风貌,相比较而言,李白的蜀道诗在其作品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而杜甫的蜀道诗不具有代表性,然其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龙占明老师《杜甫秦州咏物诗与夔州咏物诗比较谈》对比秦州咏物诗和夔州咏物诗的异同,提出这两地的咏物诗是杜甫在不同时期情感、经历的真实表达,是“诗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表达手法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构思特点。

三、杜诗理论与批评研究

杜甫诗学和理论批评研究历来是治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本次会议中涉及这方面的研究论文有聂济冬教授《〈四库全书总目〉的杜诗、杜集接受及批评意识》,文中认为《四库全书总目》各部屡见杜诗、杜解,反映出馆臣对杜诗的熟知和清代诗学的繁盛,并进一步说明《总目》中杜集提要篡写意图,不在文学,而在标宗立旨,欲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术规范的杜诗接受的官定标杆。王元忠教授《杜甫的冯至存在》一文,以其专业深入的研究,通过充分的史料举证和文本分析,在影响和被影响关系的梳理过程中,从事实存在、文学存在和学术存在三个层面,描述了杜甫对于冯至所产生的意义,从而借助一个具体的个案,揭示了新诗人和旧诗人、新文学和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杜甫研究逐渐式微之际,从传统存在的当下接受一途别开生面,提供了古典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思路。赵鲲博士《“力的文学”——顾随的杜甫论》一文,论及顾随对杜甫的评论显得颇为独到,富于启发性,顾随对杜诗的基本见解为“老杜在唐诗中杜诗革命的,因为他打破了历来酝酿之传统,他表现的不是‘韵’,而是‘力’”。顾随对杜诗力量感的评价主要是从精神之力、技巧之力两方面为切入点的,而杜诗作为中国诗史上“力的文学”的代表,永远值得深思。陈勤娜博士《浅谈杜甫的诗歌理论》,谈到杜甫虽没有专门撰文系统地表述其诗歌理论,但他散见于诗文中的文学见解多有创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探讨诗歌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其二对历代文学的认识和评价;其三是对诗歌创作方法与创作理想的见解主张。杨永发博士《杜诗注释的比较法》主要探讨杜诗注释的比较法,总结了比较法的使用范围,以及比较法的类别和常用术语,并对比较法的独到价值进行归纳。王怀砚、周于飞合作的《中国古代书写杜甫诗歌的现象及成因》则是从古代书法家杜诗书写现象为切入点,以杜甫在各代的文学地位为参考,认为中国古代以书法形式书写杜诗自唐有之,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完成对杜甫诗歌全方面、多样化的书写,书写杜诗最初多为传抄纪念,主要起传播作用,后来发展为对艺术的追求和书写者对于“推杜”“崇杜”等观念在书法方面的体现。

此外,张军副教授《论“诗穷而后工”的情感特质》则是跳开杜甫诗歌研究的范畴,探究“诗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所包含的情感特质,认为这一探讨对于研究古代作家生活道路与创作的关系、研究文学史规律、认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点具有深刻意义。

四、杜诗文献及史地文化研究

天水是杜甫的流寓地,因而杜诗相关的文献研究和地方历史文化与杜诗研究是本次会议的讨论热点之一。专家学者分别就杜诗石刻文献、陇右诗碑的接受传播、杜甫陇右诗和天水、成州地域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在碑刻文献以及陇右杜诗石刻文献研究方面,蒲向明教授《杜甫“同谷诗”与同谷唐宋评杜诗碑——杜甫同谷诗研究系列之一》,论及同谷(今成县)的唐宋评杜诗碑一向被认为是同谷重要的金石文献,同时具有非常重要的诗学价值,其诗学价值在于:开阔了人们认识杜诗的视野,增加了后世对杜甫同谷诗的审美体验,人们依此可以感受到自江西诗派以来,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从宏观到微观的影响。刘重喜博士《石刻:宋代杜集的另一种文本》,在对宋代杜诗刻石作了比较全面的考察后指出,宋代杜诗刻石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刻石不但为杜集校勘和重构杜集文本提供了文献参考,同时对杜诗典范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并认为宋代杜诗石刻对于建构杜诗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霍志军教授《石刻文献中新见的唐人著述续考》,探讨唐代墓志作为一种石刻文献,保存了大量唐人著述的丰富资料,在唐代文献的辑佚、校勘、考订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研究者通过对从唐代墓志中辑出未著录的唐人文集五部,著作二部,诗五首及二句残句加以考辩,纠正了现存唐代书面文献的记载错误。邵郁博士《陇右咏杜诗碑的接受和传播》对陇右杜甫诗碑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谈到这些石刻一方面见证了杜甫的陇右之行,同时也是考察杜诗传播的重要凭据。而晚唐至明清,杜诗被反复多次题咏刻石,诗圣的高洁人格和诗作得以在陇右士人中传播,不断引领着陇右士人的价值取向,并通过碑刻、咏碑等多种独特的方式传播杜诗,不断巩固杜诗的经典地位。

杜诗与地域文化和杜甫寓陇的史料研究方面,聂大受教授《杜甫的陇右行吟与地域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将杜甫流寓陇右的经历和诗作结合起来考察,提出了“杜甫陇右行吟文化”之说,作者认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重要的地域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使陇右的山川风物、人文历史全方位、大范围地展示于世;保存了唐代秦州政治、历史、军事、社会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行吟所到之遗迹由此生成的纪念物成为了陇右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扩展对外交流和旅游合作价值。温虎林教授《晁说之知成州对杜甫与地域文化的贡献》指出北宋晁说之知成州期间撰写的《成州同谷县杜工部祠堂记》、《濯凤轩记》、《发兴阁记》三篇碑文,为成州杜工部祠堂留下了珍贵的文献材料。晁说之写给因党籍贬至同谷的郭执中的唱和诗中,不乏歌咏杜甫行踪、仿效杜甫生活的诗篇,并认为晁说之在杜甫接受史上是一面旗帜,他全面深入践行杜甫的高尚人格与精神,让后人看到“诗圣”的道德价值与人格力量在晁说之身上的发扬光大,这种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在当下的时代现实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刘雁翔教授《杜甫与两当——关于杜甫是否有两当之行的讨论》,从历史考证的角度,通过对杜甫《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的注本编排、古人注解和今人考证的详尽考察,梳理了古人今人不断争论的杜甫是否具有两当之行的问题,认为关于杜甫是否有两当之行、何时何地去两当等问题,在没有新的资料发现的情况下,有几种说法并存实属正常,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当县吴十侍御江上宅》一诗是寓居同谷之作,绝非寓居秦州之诗。张世明老师《杜甫自同谷入蜀路线别余论》一文,从杜甫入蜀诗地理角度出发,结合地方文献史料,论述杜甫入蜀过木皮岭,越青泥岭,溯嘉陵江而上到两当三渡水寻吴郁不遇,遂东行经凤岭,南下连云栈道,再接金牛道至成都,此文以详尽的资料考证逐渐廓清了历来争论不休的杜甫入蜀线路问题。另外,郑玲博士《“王维作〈子美醉骑驴图〉”辨析》一文中说“杜甫醉骑驴图”与王维《阮步兵醉图》风格相似,作者认为王维画《子美骑驴醉图》属宋人伪托,此图明显受到王维《阮步兵醉图》的启发与影响,因而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混淆讹误。本文立足与杜甫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的考辩研究,对文学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对杜诗文献及史地文化的研究,学者们立足文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挖掘,各抒己见,展现了当前杜甫诗歌和陇右地域文化研究的一些新问题、新方向。

五、甘肃与华夏文明研究

本次会议,还有一个重要议题就是甘肃华夏文明的相关研究,范子烨研究员《“女娲作簧”的古史传说及相关问题》,结合古史传说,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调研,展示了实物文献,从而肯定了上古时代的口簧和鼓簧艺术与以今日“娲皇故里”甘肃天水为核心的陇南地区的密切关系,作者认为“女娲作簧”是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是上古礼乐文明的滥觞,由此产生的鼓簧艺术在石器时代得以延续。本论文着眼甘肃文明和华夏文明中的礼乐文明展开研究,结合“女娲作簧”的古史研究,将古代文学的研究视野推向更高层次。苏海洋教授《陇蜀古道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以翔实的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成果,对陇蜀古道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研究者认为穿越陇蜀古道具有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世界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更应该重视实地调查与沿线所经,将文献记载、田野考察、考古调查相结合,在研究手段上,需要将传统手段与卫星影像调查、地理信息系统模拟测量等新的科技手段结合,才能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有较大的突破。以上两篇学术论文,对甘肃华夏文明文化历史遗存的研究是十分深入而细致入微的,体现了本次会议学术成果的丰富多样性。

此外,日本学者岗村(H.OKAMURA)提交了题为《说文解字——中国汉字的“水”与日语》的论文,以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对汉字的“水”字的音义内涵进行梳理,并阐释了其对日语词义演变的影响,认为中华文化中的“水”观念体现着力求公平,变化创新,友善和谐等精神追求,这些观念与其他文明的“水”观念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值得重视的是,本次会议具有鲜明的特点,即是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会场研讨之后,会议组织了为期两天的文化考察活动,与会专家沿着杜甫当年离开秦州入同谷的路线,对秦州、麦积、礼县、成县杜甫足迹遗存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亲自用脚步去丈量当年诗圣杜甫行走过的陇川之路,追随其脚步、缅怀其精神,切实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地考察与直观感知中,体会杜甫陇右诗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真正体现了会议“重走杜甫秦州路”的鲜明主题。

总体而论,本次会议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与会专家对杜甫研究、杜甫陇右诗研究、以及陇右地域文化等的探讨深入而广泛,涉及了范围广阔、角度多样、思路新颖的研究视角,为新时代的杜甫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体现了当代杜甫精神和诗歌艺术研究的新高度,对今后杜诗与唐代文学研究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传承诗圣精神、弘扬华夏文明具有积极的引领意义。

猜你喜欢

诗圣杜诗杜甫
和李杜合影
和李杜合影
杜甫改诗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春雨中遥拜诗圣杜甫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
为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口占七绝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