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学科在陶瓷研究中的接合作用
——第二届“陶瓷的人文世界——陶瓷与文化”研讨会侧记

2019-01-21孔铮桢

陶瓷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诗意陶瓷

孔铮桢

(清华大学 美术学院,北京 100084)

1 会议背景与“接合”的人文概念

2017年6月,首届“陶瓷的人文世界——陶瓷与文化”论坛尝试了以人文研究手段介入陶瓷艺术的学理性探索,确认了天生具有“工艺美术”属性的陶瓷艺术不仅应当延续传统的有关于技艺和审美的研究方式,还应当探索以视角广阔的人文学科来分析其中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品格。在这次会议之后,研究者们充分地认识到了人文学科介入后能够为陶瓷文化研究带来更加多样的切入点,更加多元的方法,以及更具社会意义的成果,故而,在2018年11月,第二届“陶瓷的人文世界——陶瓷与文化”研讨会延续之前的研究主旨,对“陶瓷的人文内涵与精神”、“陶瓷史的文化阐释”、“陶瓷的艺术与生活”、“陶瓷产区、产业与行业”、“陶瓷与自然:地理、材料与空间”、“陶瓷与工艺、科技”、“陶瓷艺术创新与当代艺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陶瓷文化交流”八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这八个主题的设立提示出有关于陶瓷文化研究的一个新趋势,即充分发挥人文学科在其中的“接合”作用将推动后续研究继续深入及扩大的关键所在。

在文化研究中,“接合”一词产生于马克斯有关于生产模式结合的论断中,在早期的定义中,“接合”是用来表现某种生产模式对其他模式的支配与影响整合,如今,“接合”这个术语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结问题上,因此,它也能够被用来表现陶瓷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新趋势,即人文学科的引入在丰富陶瓷研究视角的同时,也受到了陶瓷文化的反向影响,简言之,我们可以将陶瓷文化视作一种人文现象,研究这种“物”中所包含的社会之“理”、经济之“理”科学之“理”,并进一步挖掘凝聚了诸多“理”的陶瓷文化是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特别是采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去判断,陶瓷文化的这种广泛影响究竟是“唯一”的还是可普遍参照的。

2 “人文”在陶瓷研究中的接合表达

在首届研讨会上,研究者们借助人文视角分别从文化学、器物观和社会观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的内涵,明确了“瓷”的语义和时空范畴,并探索了瓷的跨界研究。时隔一年,有关于陶瓷的人文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专家学者们开始尝试从更为多元的角度去挖掘陶瓷文化的独特品格。

2.1 陶瓷的“诗意”。

德国十九世纪的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在《远景》中写道:“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海德格尔将其引申为“诗意地栖居”,提出了日常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的想望。事实上,在中国陶瓷文明的发展史中,这种充满诗意的创造方式可谓屡见不鲜,但是,我们对的研究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失了这种“诗意”,人们总是习惯于使用严格的,或是“客观”的方法来剖析陶瓷文化。然而,当我们开始使用“人文”的方法来研究陶瓷之后,这种“诗意”便自然地再次生发了出来。李砚祖教授在题为《中国艺术与陶瓷文化的内在性》的发言中指出中国的艺术体系可分为造物的艺术、建造的艺术、塑造、装饰和书画艺术五类,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根,即文化之根。陶瓷作为一种造物活动,其方式与形式是由生活的方式建构所决定,技艺作为工具与造物的形式具有共性和普适性,因此,对陶瓷文化层面的认知和研究需要有新的思路,这些问题需要更高层的解析,文化是一条解决之路。若按照这一思路来看,陶瓷的内在性将由技术文化、生活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维度综合体现。在这一基调下,有关于陶瓷“诗意”的研究便可分为以下三类:①“诗意”的叙述:周少华教授更具诗意地分享了《唐诗·唐瓷·唐人情怀》这一主题,无论是“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越窑秘色瓷,还是书写着“君生我未生”的长沙窑彩绘瓷,无不反映出唐人以文抒情、因景发感的诗性生活,从格物致知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古陶瓷的研究不能局限于技术、艺术、器物的层面,而是更应从文化内涵、人文情怀这样的高度来认知。对于古陶瓷的“诗意”研究不仅表现于此,蔡芳副教授的主题发言《中国陶瓷叙事传统比较》将《西厢记》与《荷马史诗》在陶瓷上的图像表达作为研究对象,从广义叙述学的范畴分析了人物纹样的身体形象塑造、图像叙事结构和意义向度传达三个方面的异同,揭示出中西陶瓷叙事所体现的不同诗学传统,以及其表层话语异迹异趣与在图像文化传统的深层次上创作心理筱同之间形成的叙事张力。中国陶瓷的诗意叙述还表现在了它独特的视觉语言上,倪亦斌博士通过名为《从全球艺术史看景德镇叙事瓷画中表现的空间意识》的主题发言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绘画所讲求的科学透视不同,中国的陶瓷纹饰长时间保留着一种“上阔下窄”的反透视传统,经过对视觉材料的排列与分析后,研究者发现这并非中国古代陶瓷画工的“无能”,而是一种想要向观众充分地展示三维世界中被遮挡部分的结果,不难看出,这种“我要让你看见”的意图远比那些符合透视规律却略显冷漠的表达方式更具浪漫的温情与“诗意”。②“诗意”的历史与拓展。中国陶瓷的精神可以“一贯的包容谋求大同,不断地顺势变化创新”一句来概括(孟树峰《陶瓷的人文内涵与精神——中国陶瓷的精神》),从陶瓷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人早已习惯以“诗意”的手法创作陶瓷。从远古时期开始,各式刻划印贴装饰、彩绘陶和彩陶就以神秘的纹样表达着中国人有关于天象、繁殖、渔猎的生活场景与奇妙幻想(熊寥《中国原始社会陶器装饰艺术》)。及至清代,督陶官唐英更以其“文人匠心”名垂青史,他在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所作的有关于陶瓷技术的创新与继承,不仅延续了中国陶瓷的“诗意”,更为我们留下了富有诗意的陶瓷文献资料,作为一位充满探索精神的清代陶艺家,唐英身上所表现出的兢兢业业、刻苦专研、不畏艰辛、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注解(陈宁《文人匠心,陶人情怀——评谈督陶官唐英的人文世界》)。创造者们有关于“诗意”的习惯更是被今天的陶艺家们所重视,无论是由一个小小的紫砂壶所引起的关于“陶瓷在今天能做什么?还能做什么?”的诗意联想(吴光荣《紫砂壶艺成型方法与表现形式研究》)。还是如何从陶瓷艺术入手,树立起合适的后现代生活观,找到更加符合人类生存的高级别生活方式(张温帙《陶瓷艺术设计与后现代生活方式》),甚至是在至今依然留存于少数民族的古朴制陶生活与习俗(李见深《陶的声响:一次遥远的绝唱——陶的魅力、人文与精神》)中,研究者们不约而同地以新颖的人文视角向我们展现出陶瓷文化中诗意的历史与未来。

2.2 陶瓷的“理性”。

对于陶瓷而言,科学的“理性”是其产生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窑炉的构造,还是釉料的调配,其本质都是不断进步的科技成果。在本次研讨会中,也有数位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些“理性”的课题,由于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这些课题又具有了与理工科的“理性”研究截然不同的效果。王洪伟副教授从“连续性-破裂性”的逻辑机制入手挖掘了钧窑工艺技术的核心问题, 以钧窑文明的连续性生成及空间演化史变为线索,以文化地理学和微观史为理论方法,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透视中国文明或华夏文明连续性生成演化到逻辑机制(王洪伟《作为方法的“钧窑”中国文明成长的“连续性-破裂性”逻辑机制》)。在陶瓷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同类的理性因素也可在朝鲜朝官窑中得到显现,生产时期长达四百年的朝鲜朝官窑因欠俸严重、税负过重、私燔过度、官员贪婪四个因素而不得不转为民营化(金银珍《朝鲜朝官窑民营化之四大原因》)。同时,由于民族、地域的差异,中国陶瓷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被“误读”,这一现象或是催生出别具风格的新型陶瓷品种,或是造就了独特的异域陶瓷风格,到了21世纪,如果我们想要进一步了解各种细节,就不得不以更为严谨的方式去剖析其中的历史过程(何靖《中国古代陶瓷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的“误读”现象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有关于陶瓷艺术的批评方式也是近期的研究热点,但在前期的研究成果中,人们常常会因模糊的大艺术范畴而忽略或模糊化陶瓷批评的特性,基于此,马凯臻教授给出了“不可通约性”的关键词,即无论陶瓷艺术批评的体系如何繁芜与庞杂,有一个基本原则不可更易,即不可通约性是陶瓷艺术批评的基本轴线(马凯臻《生命与存在:陶瓷艺术批评的不可同约性》)。

2.3 陶瓷的“阅历”。

中国陶瓷的历史积淀之深厚早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在之前有关于陶瓷历史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更多地是将切入点放在了“过去”,但是,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和传播传统文化号召的普及,陶瓷的历史早已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时间轴不再是研究的唯一线索,研究者们开始对一些特殊时间节点上的陶瓷文化横向发展情况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继而开始探索这些曾经的横向扩展是否能够在21世纪得到持续的发展。其中最为显见的就是有关于陶瓷“走出去”的研究,例如,将陶瓷文化融入到工业旅游过程中,利用工业旅游结合传统工业基地、老矿区改造与现代化工厂、产业园区以及各种工业文明载体的特点传播景德镇的瓷器文明,使之成为一种政府、企业和游客多方受益、形成多赢格局的重要路径(王国华《陶瓷文化传播与工业旅游发展》)。或是延续陶瓷在“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价值,探索本土文化资源与世界充分对接的方式,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同时不失历史凝重感的陶瓷新艺术(张铁林《丝路之行---交流》)。在本土范围内,通过对网络的合理利用,可以将传统的陶瓷艺术“活化”起来,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陶瓷IP,带动青年人群的陶瓷产品消费热情,使陶瓷不仅是历史的陈述者,更是广为人知的时代标记(邓丽丽《时尚消费与陶瓷衍生品的一点思考》)。事实上,这种探索在意大利等国已获得了设计上的成功,从传统建筑中的马赛克装饰,到现代地铁站上的马赛克图案,陶瓷在现代设计语言的描述中已具有鲜明的当代艺术特征,乃至未来主义特色。

本次研讨会中,专家学者们以人文学科为接合点,展示出陶瓷的丰富内涵,它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品,陶瓷文化曾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肩负着未来。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诗意陶瓷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冬日浪漫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陶瓷艺术作品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春日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