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21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常态职业院校实训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经济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而当前,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的经济基本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态势。然而,如何能够充分发挥潜力,从职业教育角度入手,分析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有效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使得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符合预期目标,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

随着技术的提升和专业化生产的细化,技能型人才地位逐渐提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大批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后,却很难适应市场需求。在当前形势下,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还要有良好的创新、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应急处置、冲突协调等适应性能力。现阶段的就业市场上,高端技能创新型人才十分紧缺,普通技能型人才处于劣势。面对如此严峻的人才紧缺形势,我国高职教育由于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的差异,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依然存在着部分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匹配度不高,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实习实践锻炼浅尝辄止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对社会需求变化反应不够迅速;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企业产业结构调整;校企合作不能形成长期良性循环,合作深入程度有待加强;在校教师普遍擅长理论知识,缺乏相关的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实训基地培训项目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实际要求等。这也就导致了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不足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二)教育“内部”“外部”关系协调程度较低,长效联系机制有待建立

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教育自身协调发展并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外部“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服务。而从内部角度来说,我们需要根据各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调整适应专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及途径,从而提高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质量,使其符合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内部”与“外部”的载体主要是高职院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训课教学以及师生企业实践锻炼。目前,三者联系尚不够紧密,且亟需建立长效可行的联系机制。

二、新常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一)认清高等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地位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明确了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及创新驱动三大特点。2015年,他进一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要真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总体上来看,一些传统产业面临大规模的转型调整,而一些互联网、新能源等新技术、新业态和新需求正在不断发展。伴随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引领新动力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技术纵深,提供经济源动力方面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结合产业结构转型,发挥职业教育固有优势

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技术进步并满足社会服务需要,进一步使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减少正式入职后“水土不服”的情况,缩短适应周期。在适应企业环境的基础上提升青年创新创业能力,倡导首创精神,加强对中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深化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注重产教结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与人文素养,使人才培养模式在针对性和适应性方面不断提升,为经济全面发展进行高端技术人才储备。

(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担负起新常态发展责任,发扬开拓进取精神

中国经济新常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而与此同时,伴随着新问题、新矛盾,一些潜在的风险渐渐浮出水面。深化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这不仅要求职业院校的广大教师要认清相对滞后的教育模式与新常态下教育领域发展新局面的矛盾,做好大刀阔斧攻坚克难的准备,还要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坚定不移的深化教育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发扬开拓进取精神,从实践中寻找改革的新方向。

三、构建顺应“新常态”要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

首先,要重视高端技能和创新型产业人才培养。新常态下,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创新是我们迈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而政府则需要为创新创造出有利的环境。政府要对创新型人才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让有创新意愿的人才,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们看到发展前景。2015年1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为创业创新搭建新平台”。明确指出创新在宏观上是必要的,在微观上是行得通的,有发展前途的,这也使得创新型人才不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能够敢于创新,安于创新。2016年起,各高校及高职院校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众创空间”,有效带动了技术型人才更新换代,增加了就业机遇,逐步缓解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因此,在构建适应新常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政府的政策引领及精准定位,对构建基础架构,优化创新土壤,培养创业信心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加大投入的同时加强监察执行力度,防止创新泡沫化,有针对性的对创新成果进行审核。政府的政策和投入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可以有效激发职业院校师生的创业热情,从而使得好的创业项目得以发展。2016年以来,各高校及高职院校纷纷开展了大规模的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涌现出了一大批“双创”精英。另一方面,在加大投入,鼓励创新创业的同时还要加大创新项目审核力度,进行精细筛选,以营造风清气正踏实务实的创新环境。有关部门和机构要提高综合审核水平,对具有实效性及发展前瞻性的创新项目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各方面支持;对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但停留在理论层面、仅具备创新雏形等起步阶段的项目要及时给予支持并对后续项目进行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对含混不清,目标不明确,缺乏创新理念,混淆视听,重复剽窃的项目要坚决摒弃,并对其项目负责人提供有效地创新引导加以激励。

(二)实现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实训课教学及师生企业实践三方面紧密联系,建立长效机制

为适应新常态提出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进一步重视理论教学、实训课教学及师生企业实践锻炼这三个方面的联系。目前,高职院校大多基于校企合作来安排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教学与实践的完整统一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理论课程、实训课教学以及师生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了这三个基本点的深入,却忽略了三者之间互通有无的重要联系,而三者间的紧密联系恰恰是产教结合的重要一环。

第一,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理论课程的设计要以企业实践为依托,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通过企业实践的反馈信息,如人才匹配性,市场需求导向等实际工作要求,整合出企业岗位需求,人才缺口,岗位基本业务等。同时结合政府政策导向,市场调研信息来及时进行改革创新,引导制定相应的理论课程设计。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巩固理论基础,以先进的理论知识对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理论指导,对理论和实际工作碰撞所产生的疑惑和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教师应与行业内工作人员进行资源共享,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减少 “书本化”“刻版化”,通过引用学生在企业可能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模拟真实场景,使用工作中的经典实例来完善教学过程,可以真正贴近工作实际,融合企业文化,为之后的实训课教学打基础,并引导学生对实训操作和企业实践充满新鲜感和期待感。第二,实训课教学方面。实训课教学是理论课程的延伸,是理论知识转向实际应用的纽带,是后续企业实践的初步进程。教师可利用学院自身的实训基地及企业提供的实训场所进行实训课教学,有条件的情况下学院可聘请资深的现场工作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开展各项专项实训、技术实训以及拓展培训,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操作中来,强化应用技巧。例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实训基地中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设有多个实训室,可承担城市轨道施工、检修,客运组织、行车组织(售票)、列车运行指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驾驶、检修等实训项目。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可以将专业课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通过实训课的学习为顺利考取各类技能证书做准备。第三,师生企业实践锻炼方面。利用企业实习基地,师生均可以通过顶岗实习实践参与到企业各项实际工作中区,使得理论知识进一步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教师加强行业认知、学生完成专业实习以及毕业设计都大有助益。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感受企业文化、岗位业务,学生可潜移默化地产生角色意识转变,融合企业工作人员身份,从而将校园文化逐渐过渡到企业文化。实践的同时还可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反馈学生素质评价,以便及时反映理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理论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供依据。加强理论课程教学、实训课教学以及师生企业实践锻炼三者之间的联系,可以形成具有校企合作,与时俱进,及时反馈,自我调整特点的长效人才培养运行模式。这对实现效率提升,产教结合,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推进经济新常态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强化定向人才培养

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需求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改革方向。目前,各类新兴产业等具有高端技术技能特点的行业,其配套操作、保养、维护人才严重缺乏。这反映了企业定向培养的社会客观需求。而限定领域内的一站式培养,一方面可以为企业量体裁衣提供人才,另一方面,可以明确培养方向,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优势逐渐凸显。 这一模式是由用人单位在专业相近的在校生中进行选拔,组成“订单班”,然后由学院组织相关专业的教学团队按照该用人单位提出的要求,通常包括技术技能目标和知识结构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设计等的修订,进而组织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学。 例如,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一直与各大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先后为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太原地铁等约二十多家轨道交通企业输送了数千名人才,为轨道交通行业提供了“即战力”。再如,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也曾与天汽模、中泰科技、英利新能源、天地伟业数码等企业合作共建多个“订单班”,在合作中依据实际重新修改教学计划,促进毕业生角色转换,保持了人力资源的稳定性,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助力。“订单班”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使得各高职院校可以有的放矢的定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对应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所学到的各项职业技能,这样不仅提高了人才供给的质量,更是为新常态下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即战力”。

培养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工作。只有坚定不移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保持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推进创新创业工作,建立健全专业课程理论教学、实训课教学及师生企业实践三方面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开展 “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才能顺应新形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输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优秀人才,从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真正意义上适应、把握乃至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常态职业院校实训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