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1-21李清华
李清华
(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山东 潍坊 262500)
肝外胆管结石(calculus of extrahepatic duct),典型症状表现为腹痛、寒战高热和黄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1-2]。想要降低疾病的影响,需要尽早进行诊断,为了研究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的应用价值,我院选择疑似6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研究。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接诊的疑似6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通过抽签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纳入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无重大器官疾病,无精神疾病患者;均有腹痛、恶心、发热的临床症状。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为(45.34±5.98)岁;平均病程为(1.98±1.32)年。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为(40.54±6.93)岁;平均病程为(1.23±1.1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后,未产生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两组先进行B超检查,对照组患者在此上采用腹部CT检查,观察组在此上采用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所得成像结果由我院五名高年资影像医师进行诊断。
B超检查:检测前4~8小时禁止患者食用食物,将探头置于患者下腹部扫查。CT检查:德国西门子64排螺旋CT,西门子核磁共振,对特殊部位区域重点扫描。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三种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以临床医生最终诊断为准,观察三种检查方法对肝外胆管结石诊断的准确性。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60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诊断率,所得结果用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 结果
临床医生最终诊断,60例检测者中,有肝外胆管结石患者32例。B超正确诊断出15例,腹部CT检查正确诊断出19例,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正确诊断出22例。腹部CT检查和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的检出率均高于B超,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表 比较三种方法的确诊率[n(%)]
3 讨论
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准确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判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式,如果不能及时确诊治疗,会导致病情严重,危及生命[3-4]。
B超检查:声像图可显示存在结石的胆管近端扩张明显,管壁增厚、回声较强。CT扫描检查:能够发现患者存在的微小病症,对钙化,结节呈现清晰化处理,螺旋CT仪的检测速度高,扫描范围广、高分辨率成像更为清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率。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图像可从多断面、多序列观察胆管情况,避免漏诊。根据本文的调查显示,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检出率均优于B超检查,且腹部CT检查对直径小于8mm的小结石检出率与B超检出率相近,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检查对直径小于8mm的小结石检出率高于CT检查。
综上所述,腹部CT与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诊断肝外胆管结石,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且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敏感性更强,诊断价值更高,值得临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