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微细彩色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临床价值
2019-01-21石养锐
石养锐
(鄄城县人民医院 山东 菏泽 274600)
肝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肝脏恶性肿瘤,中晚期肝癌在临床中多表现为腹泻、低热、上消化道出血、腹胀等症状;当前在临床中针对肝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首选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即肝癌介入治疗,在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中应用广泛;而在介入治疗后对其临床效果与肿瘤周边的血供情况进行准确评判,有利于下一步治疗计划的顺利开展。因而本次研究将针对超微细彩色血管成像技术评价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与价值做出进一步的探讨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接受肝癌介入治疗的40例肝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病灶共40个,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8~76岁,平均年龄(57.0±19.0)岁;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且与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对所有患者诊断中,选择64排螺旋CT与东芝Aplio 400彩色超声诊断仪,并将其频率设置为2~5MHz;在检查时要叮嘱患者保持空腹状态,并呈仰卧位状,将多发性肝肿瘤中比较大且明显的肿块来作为评估对象,选择有丰富超声诊断经验的医师来进行SMI与CDFI诊断。取患者剑突下横、右肋下斜面、纵切面与右肋间切面,将其作为肝脏常规切面,将诊断仪调整至无伪彩影出现时即可[1],确保其能对病灶中的血流进行清晰显示;随后叮嘱患者屏住呼吸,并持续3~5min,先用CDFI对病灶内部以及其周边组织的血供情况进行探察,随后转为SMI模式,对其病灶血供观察后,将图片保存并进行分析;若病灶中有呈条状或点状的血流信号则为血供。然后应用增强CT对血供情况进一步检查,同时选择两位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其检查结果分别分析,并共同确定最终结论。
1.3 评判标准
对比SMI与CDFI两种检查方式在显示肝癌病灶周边血流情况的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观察数据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数据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结果
所有患者经手术病理学检查后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者21例,转移性肝癌者19例,在40各病灶中单发24例,多发16例;其中在肝左叶有10个病灶,在肝右叶有26个病灶,在其左右叶的交界之处有4个病灶。经增强CT显示,其中有36个病灶有增强。
2.2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所有病灶血供情况的比较结果
对比分析可得,SMI与CDFI不同技术方式对肝癌病灶内部残留细微血管能力的显示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增强CT相比较,SMI显示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所有病灶血供情况的比较结果(%)
3 讨论
肝癌一般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由于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使得患者不能在最佳时机得到及时治疗。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发病率开始不断增长,TACE作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临床疗效显著;但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即术后易残留病灶,且具有复发性;因而对其肝癌TACE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在临床中主要通过核磁共振成像、增强CT等对其进行评估,自身优势明显;但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超声造影逐渐成为了对肝肿瘤病灶微循环灌注进行判断的最客观方式,它不仅能对患者体内肝肿瘤滋养血管的分布情况清晰显示,还能在对TACE术后疗效的评估方面达到与增强CT一样的效果,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在传统的CDFI技术应用中,往往只能对流速高与管径在0.2mm以上的血流信号进行显示,对微细血管的显示灵敏度较差;而对比SMI成像技术,它作为一种新型的血流成像技术,它能对流速低、管径在0.2mm以下的细微血流情况进行清晰显示[2]。在本次研究中,通过SMI技术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评估结果可知,它能对治疗后残留血供能力进行显示,对提高临床工作者判断准确度、有效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SMI对肝癌介入治疗疗效进行评估,能达到与增强CT同样的显示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并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