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的CT检查与诊断作用研究
2019-01-21李小龙
李小龙
(六盘水安居医院 贵州 六盘水 553002)
在女性生殖器官中,子宫肌瘤是一种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20%~40%,其是导致妇科出血的常见因素[1]。子宫肌瘤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只有部分患者存在下腹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腹部触及肿物等症状表现[2]。而早期实施检查、确诊和治疗,则能有效改善患者愈合,提升其治愈率[3]。本文即对子宫肌瘤的CT检查与诊断作用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45.72±3.14)岁。患者临床症状为下腹疼痛、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经妇科检查子宫质硬、增大,包块表面不平。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CT和B超检查。具体为:(1)B超检查。采用GE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西门子公司提供),设置探头频率3.5MHz。叮嘱患者检查前保持膀胱充盈,采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方根据病变范围以及局部解剖结构采用探头进行多切面扫查,即横向、纵向、斜向扫查等,注意对子宫形态、大小、肌瘤大小、数量、部位、内部回声特点、边缘情况及周围组织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并对盆腔有无积液、子宫与肌瘤关系进行探查等。(2)CT检查。即采用双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采用膀胱憋尿及300mL 2%泛影葡胺液于检查前2~4h充盈患者膀胱,叮嘱其采取仰卧位,将纱布卷塞进阴道。基线以耻骨联合下缘为准,向上对盆腔脏器做连续扫描,直至病变上层,相关参数为:层距10mm、层厚10mm,病变区域加5mm扫描,然后行增强扫描,即采用50~100mL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行静脉内注射,病变区加扫1~3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卡方用以检验计数资料,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查与病理结果对比
本组100例患者经CT确诊98例,确诊率98.0%,误诊2例,占比2.0%;而经B超确诊87例,确诊率87.0%,误诊13例,占比13.0%。CT确诊率较B超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种方法检查与病理结果对比[n(%)]
2.2 子宫肌瘤CT表现分析
本组100例患者经CT平扫,可见不同程度的子宫轮廓、大小改变。较大子宫肌瘤者,其形态不规则,子宫可见附着突出物结构,密度同结节状软组织,呈多发或单发,子宫部分呈分叶状,边缘整齐。宫腔可变性移位或变小,形态不规则,呈新月形或线形,肌瘤中间大部分为程度不同的坏死,呈低密度影,液化,肌瘤呈层状、旋涡状结构,且密度不均匀;肌瘤相邻组织如直肠、子宫、膀胱间可见软组织间隔影,呈多发性,病灶与直肠、膀胱、子宫移位、受压变形等有关。子宫肌瘤经增强扫描可见高密度影,与子宫相比密度高出12~36Hu,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边缘清晰,可见层状或旋涡状结构,首位环绕假包膜,密度稍低。
3 讨论
在临床妇科中,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属于实质性肿块,多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致。有关研究显示,长期大量持续性雌激素刺激即可引起子宫肌瘤,特别是无孕酮作用,仅有雌激素作用时具有更高发病率[4]。而在诊断此类患者的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即为CT扫描和B超等。其中B超具有无副作用、无创伤、操作简单、易于复查等优势,但其缺点在于无法对较大肿块这准确获取图像,因而有较高误诊率。而通过采用CT检查诊断子宫肌瘤,其不仅检出率高,且能对子宫肌瘤大小、部位、范围、密度、边缘、邻近组织关系予以清晰显示,且还能对其进行定性、定位诊断,因而诊断作用更为显著[5]。
本文的研究中,本组100例患者经CT确诊率98.0%,而经B超确诊率87.0%,CT确诊率较B超显著较高,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子宫肌瘤采用CT检查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采用CT诊断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其既能将子宫肌瘤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加以清晰显示,还能对其钙化、变性、坏死等加以显示,因而可为临床诊治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