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成书考述
2019-01-20薛玉坤
薛玉坤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吴昌绶(1868-1924)是晚清民初词学名家,平生交游甚广,尤与朱祖谋、郑文焯、吴重熹、王国维、缪荃孙、董康、陶湘、章钰等往来密切。喜藏书刻书,所辑刻之《仁和吴氏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朱祖谋《彊村丛书》等一起被称为四大词集丛刻,向来为世所重,沾溉词学研究甚远,是吴昌绶最有代表性的词学文献整理成果。关于此刻的成书,一般所知,仅局限于吴昌绶曾在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六年(1917)间陆续刻成宋元词集17种,后因资绌,不得已将已刻之17种版片及未刻之稿售与陶湘,由陶湘在1922年续刊而成(即《武进陶氏涉园续刊宋金元明本词》)。而与成书相关的诸多细节,如前期词集书目的编纂,底本之购藏、商借、抄校、影写与摹刻,纸张用墨之选择,甚或友朋襄助之功等等,则大多湮没不闻。本文拟以吴氏往来书札等文献为中心,钩沉索隐,寻绎此刻成书之秘辛,并藉此一窥晚清民初词学文献学的成长与词坛生态。
一、吴昌绶辑刻宋元词集的准备
虽然吴昌绶“自少喜为斠订之学”[1](P194),但其辑刻宋元词集实与近代词学文献整理的风气及当时词学名家如王鹏运、朱祖谋等有相当的关联。其《彊村校词图记》尝云:
翁(王鹏运)辑刻宋以来名家词,先生(朱祖谋)助之校雠,于《梦窗四稿》用力尤勤至,尝作《校梦龛图》纪其事。翁为谏官不得志,投劾南游,歾于吴中。先生方视粤学,谢病归,与昌绶重见海上,郑重相约,续半塘未竟之业。丛编孤帙,露钞雪纂,卷中无不有吾两人手墨。[1](P186)
王鹏运是近代词学文献整理的先驱,于光绪十四年(1881)、十九年(1893)先后梓行《四印斋所刻词》及《汇刻宋元三十一家词》,后又有《樵歌》《草窗词》《梦窗甲乙丙丁稿》之刻。特别是对梦窗词集,用力尤勤。其校刻梦窗词,始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初与朱祖谋共校。《梦窗甲乙丙丁稿跋》云:“是刻与古微学士再四雠勘,俶落于己亥始春,冬至初断手,约计一岁中无日不致于此。”[2](P890)因梦窗词版本流传复杂,在王鹏运光绪三十年(1904)病殁于苏州两广会馆的第二年,朱祖谋以病自广东学政乞归,卜居苏州、上海。而此时吴昌绶正居沪渎,二人重见海上,乃“郑重相约,续半塘未竟之业”。《彊村校词图记》中所谓“丛编孤帙,露钞雪纂,卷中无不有吾两人手墨”,并非虚言。其后吴昌绶辑《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朱祖谋刻《彊村丛书》,实皆受其影响。诚如《晚晴簃诗话》所称:“后朱彊村侍郎继之,广搜罕见之本至数十家。吴伯宛舍人复专刊名椠精钞,大开风气,皆由半唐倡之也。”[3](P7148)
在已有毛晋《宋六十名家词》、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的情况之下,吴昌绶辑刻词集显然会面临一个取舍的问题,这一点从其作为前期准备而编纂的《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即可看出。词籍目录肇始于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已设“乐曲类”一门,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则于集部单独析出“歌词”一类。清代以降,目录学昌明,各类官私书目众多,其中著录词籍信息的不在少数,而吴昌绶《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则被认为是第一部具备目录学意义的词学专科目录,况周颐称之为“词学津逮,至要之书”[4](P112)。全书写定于光绪丙午(1906)七月,次年八月由上海鸿文书局石印行世。计收《汲古阁刻宋名家词目》《四印斋所刻词目》《双照楼续辑宋金元百家词目》三种,另附编《汲古阁词苑英华目》《秦氏石研斋词学丛书目》《拟辑词学丛书续编目》三种。
《卷目》中吴昌绶自纂的《双照楼续辑宋金元百家词目》收宋金元词集100家,其中宋71家、金4家、元25家①所收元25家中,张可久《小山北曲联乐府》、乔吉《惺惺道人乐府》实为曲,吴昌绶自注称:“张、乔二家由词入曲,附元代末,以志留别。”见吴昌绶《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上海鸿文书局1907年,第20页。,《拟辑词学丛书续编目》则收总集10种②内杨朝英编《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实为曲总集。、词话3种、词律1种,多为《汲古阁刻宋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等词集丛刻所未载。其著录的方式比较简略,仅包括卷数、作者、版本等信息,而最有价值的当属对辑本和校本的标注。从这些标注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宋元词集在近代的流传状况,更可以看出吴昌绶等近代词家在词集辑校时的版本来源。
《卷目》编纂于吴昌绶早年居上海之时,光绪三十三年(1907)秋援例入都任内阁中书之后,吴昌绶继续辑刻宋元词集的准备,搜辑词籍日富。此时,旧目已不敷使用,遂有重编词目之意。而在重编过程中,吴昌绶曾多方借抄友朋藏词目录,以弥补己目之不足。如缪荃孙《艺风老人日记》宣统二年十一月廿四日载:“送两图请吴印臣题,并借去词目一册。”[5](P117)月底吴昌绶致缪荃孙札则云:“日前蒙示词目,与敝藏互有同异,已照录一本,拟用朱笔校注,以资参证。原册先行缴呈,俟拙辑写成,再求指正。”[6](P855)而此时二人结交甫两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一,天地至尊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天地不只是地理概念,还是哲学概念、人文概念、宗教概念。作为哲学概念,天地是宇宙万物之本,故《周易》中将代表天地精神的乾坤二卦置于其首。作为人文概念,天地是人性修炼的最高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天地境界。作为宗教概念,天地是至高神,名为天神地祇,也统称之为天帝。孔子有三畏,第一畏即为“畏天命”,说是“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华夏民族的审美观念,将天地之美视为最高美。天地之美,一是天地物产之美,那就是自然美;二是天地精神之美,统称之为道,在美学中根据不同的品味也称之为神,称之为妙,称之为逸,称之为清。人类社会所有的美,其根源莫不来自天地。王夫之说:
吴昌绶编纂新目的时候,正是与王国维词学交游最为密切的时期。在致王国维函札中,我们看到,吴昌绶曾屡就新编词目的书名、版式及编排体例求商于王国维:
弟二十日拟往新保安鸡鸣山矿一为查看(约三四日方归),星期之约只好展至廿八。敬求我兄先将毛、王及拙辑词名写出(能稍依时代更妙,凡辑本皆去之),行次略宽,不书卷数,俾可次第补填。此事非以大力不可,弟实愧孤陋,竟题曰《双照楼所收宋金元人词目》,每种下注某刻某抄。[7](P1773)
日前所商拙辑词目之名,反复思之,竟无善法。拟于首行直题曰“双照楼词目”,次行署名,三行以下为书,分三卷。其式如下:词目一:别集上(或云五代宋人别集);词目二:金元人别集;词目三:总集。如零章碎义无可归宿,或另为附录一卷于后。词话、词韵寥寥,决计去之,或附总集后,何如?每词之下各著具来处,似不嫌攘美。乞兄为更筹之。倘有善法,必遵改也。日内拟先做出十馀家,求兄审定。[7](P1803)
弟意欲求公先作一稿,只书词名,不加卷数,以便补填。在弟旧目外者,可补于后。只分朝代,不分次序,但以毛、王已刻居前,有别本即注于下。未知可否?求裁夺。[7](P1775)
据此,吴昌绶新编词目的名称曾有《双照楼所收宋金元人词目》和《双照楼词目》之拟,并曾请王国维先行拟稿。虽然王国维的回信暂未得见,但吴昌绶的词目新编受到王国维的裨助应是符合情理的推测。且吴致王国维另一札亦云:“蒙赐抄词目,感感。弟当照录一过,补其未备。”[7](P1764)此处所谓“蒙赐抄词目”,当即为王国维在吴氏原《卷目》基础上补其缺佚而成的《词录》。吴昌绶新编《双照楼所收宋金元人词目》最终是否成书?目前尚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但据吴昌绶致缪荃孙札中“词目求审定先后次序”[6](P944)一语,则此目似已成稿,梓行与否,则未见记载。①申畅、陈方平等编《中国目录学家辞典》称吴昌绶撰有《宋元人词目》一卷,未知何据。见《中国目录学家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49页。
当然,无论是《宋金元词集见存卷目》,还是新编《双照楼所收宋金元人词目》(或《双照楼词目》),都是为续刊宋元词集所作的准备。且从两目来看,其计划中的宋金元词集辑刊,应该包括辑本、钞本等各种版本形式的词集。至于后来仅以影刊的方式,选刊宋元本词若干,或是囿于财力和其他一些因素(如朱祖谋辑刻词集之举)而作出的不得已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搜集,在编纂好词集书目的基础上,自宣统三年至民国六年,吴昌绶陆陆续续影刊了17种宋元词集,资财耗尽,只得忍痛将已刻词集之版片及未刻词集之稿售让涉园陶湘。其曾自言个中艰辛云:“昌绶自光绪晚季,专意搜孴宋以来名家词。在南中则石莲、艺风、彊村诸先生相与论次。自来京师,授经大理助之尤勤。……人事淹冉,中经丧乱,夙疴终窭,不可久支。乃择宋元与明初诸旧本,选工墨版,合别集、总集裁十有七家,今世所传双照楼本也。自馀丛帙,悉付彊村,精意勘订,所刊三十二册,实为倚声巨观。昌绶獲落无似,虽二三朋旧时以古本相假,不遑更事摹刻。兰泉雅志笃好,遂举书版归之。”[8](P1120)
二、《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的底本来源
为区别于已有词集丛刊,吴昌绶最终选择以影刊的方式辑刻宋元词集,其旨在“使后来获见原书面目”[8](P2),因而对底本的选择尤为慎重,所辑多善本足本。关于底本的来源,虽然陶湘在《景宋元明本词叙录》中偶有述及,但多语焉不详,吴氏书札则弥补了相关记载的不足。兹就书札提及的词集底本来源,梳理如下。凡陶湘《叙录》中已明确说明的,则不再赘言。
1.景宋本酒边集一卷。陶湘《叙录》但称其为“汲古景写最精之本”[8](P3),而未言底本来源。按,吴昌绶致缪荃孙札云:“《酒边集》是授经向耆寿民假来,闻百金可易,绶必勉留之,尚乞暂秘。”[6](P855)又一札云:“《酒边集》已以二百卅元购致(可谓奇昂,但绶注意觅之耳)。”[6](P855)则毛钞本《酒边集》本为耆龄(寿民)所藏,先由董康(授经)代为商借,后由吴昌绶以二百三十元的高价购得,并据以影刊。
2.景宋本芦川词二卷。缪荃孙跋云:“黄荛圃先得钞本,后得宋本,撤去补写之叶而景宋本以补……此与宋本由黄归罟里瞿氏,由瞿氏归丰顺丁氏,今归吾友张菊生,假我录副。”[8](P4)则此集底本原为黄丕烈旧藏,后历经铁琴铜剑楼瞿氏、持静斋丁氏及张元济递藏,再由缪荃孙借归录副。按,吴氏致缪荃孙札云:“张菊生素不相识,卅年前曾一见,去年又公见招,同席一次。伊自己借书不慎,乃因不慎遂不肯借书。戒之在啬,谅无愧于斯言,绶亦不敢强求,只望公照抄一行款,交陶写刻。(从前王半唐即如此,所谓略存宋元格式而已。)如能景摹,则无量亿千功德,恐张先生亦不许我也。”[6](P866)又一札云:“承代钞《芦川词》,至感。”[6](P864)则吴昌绶此前似曾向张元济借录,但遭婉拒,不得已又转请缪荃孙代钞。
3.景宋本于湖居士乐府四卷。陶湘《叙录》称:“宣统之季,宋椠《于湖居士集》始出盛伯希祭酒家,大字精整,半叶十行,行十六字,卷三十一至三十四,凡乐府四卷。袁寒云夫人刘姌梅真所景摹也。”[8](P4)袁克文跋:“伯宛景宋元本词多从旧椠精钞,裁篇别出……克文近获宋刻于湖居士集,为世间绝无之本,属内子梅真手橅乐府四卷,贻以上版。乙卯八月项城袁克文记。”[8](P236)按,吴昌绶致缪荃孙札云:“授经云盛伯希家《于湖集》有词,此宋本至精,尚为一旗人据有居奇,开口四千,若渐减至一千元,绶亦看于湖面上,竭蹶收之矣。”[6](P872)又:“《于湖》宋本归袁抱存,其夫人为影摹词集,已来两卷,重写一过,可上版矣。”[6](P896)“《于湖集》索价二千五百元,绶还过千四百,沅叔还过一千,皆不成。今亦无闲款餍景朴孙之欲,只好听之。”[6](P918)“袁抱存夫人所摹宋本《于湖词》,仍须景写一过,方能上版。(原摹用旧纸,佳墨界格,至精美,甚可惜,又须老于景写者为之整齐,始可刻。)”[6](P897)则此集原为盛昱(伯希)藏书,后归景朴孙(完颜景贤)所有,吴昌绶曾拟购,以价昂转为袁克文所得,再由袁克文夫人刘姌亲手影摹。而吴氏札中所云请人据刘梅真摹本重新影写,陶湘叙录及袁跋皆未述及。
4.景宋本鹤山先生长短句三卷。陶湘《叙录》未言底本来源。按吴昌绶致缪荃孙札:“《鹤山》宋本恐难影摹,绶只有校宋本。”[6](P914)又:“《魏鹤山词》,绶昔年得查莲坡家钞本,陈对鸥校之,劳巽卿又校之。……今宋本既在师处,千万付饶星舫影写。”[6](P915)“《鹤山词》能景刻,极妙。绶仅有校本,如饶在沪,请即嘱其速影,不吝重酬,至叩至叩。”[6](P914)则此集底本亦为缪荃孙嘱饶星舫据宋本影摹者。
5.景宋本可斋词七卷。陶湘《叙录》但称为汲古阁景宋钞本,未言底本来源。按吴昌绶致缪荃孙札:“《可斋词》七卷,字数甚多,寄存尊处,托饶君影写。此绶自己之物,不妨从容为之,但以精工为要。”[6](P914)则此集底本为吴昌绶自藏。又吴致缪荃孙另一札:“授兄毛抄四种,已以五百金让与绶。”[6](P864)所谓“毛抄四种”,即此集与汲古阁影钞之《醉翁琴趣外篇》《闲斋琴趣外篇》《晁氏琴趣外篇》,皆购自董康。
6.景宋本石屏长短句一卷、梅屋诗馀一卷。陶湘《叙录》但称:“江宁邓孝先邦述得汲古景钞宋人小集数十册,词只戴、许二家。”按,吴致缪荃孙札云:“邓孝先得汲古景抄陈道人家宋人小集数十种,绶观其著录,亦不动心。惟《石屏》《梅屋》两集,倘许影摹,为足重耳。”[6](P872)又:“邓孝先见假《石屏长短句》《梅屋诗馀》,此真破例相助,不得不郑重视之。”[6](P892)“绶过年时买汲古景宋《高僧诗选》,二百廿元,北方毛钞殆告罄矣。(邓孝先所收五十册,价一千六百金,比绶尚便宜。)”[6](P903)则邓邦述初以一千六百金购得汲古阁影钞南宋杭州陈道人书籍铺所刻宋人集五十册,个中《石屏长短句》《梅屋诗馀》二种,为吴昌绶借归影摹。
7.景元延祐本知常先生云山集一卷。陶湘《叙录》仅录章钰跋,未言底本来源。按,吴致缪荃孙札:“壬子初冬,得元道士姬知常《云山集》残本三卷至五卷。”[6](P889)又“绶得姬知常《云山集》。(三册,元本,洪武进呈,约价百元。词一卷甚精。)”[6](P870)则此集亦为吴昌绶自藏。
又,《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中收《草堂诗馀》两种(《景明洪武遵正书堂本草堂诗馀前集二卷后集二卷》《景元凤林书院草堂诗馀三卷》)。然据吴昌绶致缪荃孙札,吴昌绶最初拟刊的并非明洪武遵正书堂本,而是元至正癸未庐陵泰宇书堂刊本《草堂诗馀》,其底本乃董康自日本狩野直喜博士借归者。吴札云:“壬子重九前一日,得艺风先生书,适授经自日京归,为假狩野博士所藏至正本《草堂诗馀》,将寄南中摹刊。”[6](P865)“元本两《草堂》,较费事,尊处既有写手,务求饬其影摹。(狩野本尽可拆开,渠不过欲得五十金相当之书耳,且在西洋,归期尚早。)”[6](P871-872)“授经带来元刊《草堂诗馀》,即上下各二卷本。拟觅便寄沪,求公饬人影写,因假自狩野,须早日交还也。”[6](P882)据札中所言,此本曾寄缪荃孙,请其饬人影写。而吴昌绶跋《景明洪武遵正书堂本草堂诗馀》则称:“日本狩野博士有元至正癸未庐陵泰宇书堂刊本。后集与洪武本同。惟前集每半叶十二行,注语行款小异。版已刓敝,中多缺叶。癸未至壬申仅五十年,泰宇、遵正,同是江西坊肆。盖先有十二行本,岁久版损,遂以十三行本之后集合印,转不如洪武本为完善也。”[8](P7)或因狩野藏本“版已刓敝,中多缺叶”“不如洪武本为完善”,故当时虽已请缪荃孙饬人影写,但最终不得不作罢,改以明洪武本为底本。
三、写手刻工及其他相关问题
《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的出版方式为“景刊”,欲达到所谓下真迹一等,对写手和刻工要求极高。相关记载散见于吴氏书札,兹略引数例如下:
饶星舫有馀力,可为绶影写《于湖词》四卷否?丁少裘在沪否?……饶、丁二君能为分写,最妙。[6](P883)
如饶、丁二君有暇,《琴趣》仍求早为写出。[6](P860)
《琴趣》原抄不甚工,请属丁君稍以己意,改其笔划劲挺,乃可上版。[6](P861)
再《渭南文集》后二卷,从前吾师影写,改作《放翁词》,与绶所刻各种体例不合,能否仍假原本,属饶星舫另写。[6](P881-882)
邓孝先见假《石屏长短句》《梅屋诗馀》,此真破例相助,不得不郑重视之,今奉上,请嘱饶星舫赶为摹写。[6](P892)
陶子麟所刻太标致,已成一派,无可献疑。[6](P869)
《芦川词》已属子麟先刻,次则放翁,又次则《酒边》诸种,遵吾师意旨,专以仿宋为主义。[6](P878)
陶子麟来书,欧词二种许为速刻,《酒边集》已以二百卅元购致,可谓奇昂,但绶注意觅之耳。当寄武昌景写。(如饶能在沪多留,则寄交尊处督写,尤为妥便。)[6](P885)
按,诸札所言写手饶星舫、丁少裘、罗清泉,刻工陶子麟,皆是当时业界一流人物。陶子麟,又作陶子龄、陶子霖,湖北黄冈人,设书肆于武昌,专营刻书业。叶德辉《书林清话》称:“晚近则鄂之陶子龄,以工影宋刻本名。江阴缪氏、宜都杨氏、常州盛氏、贵池刘氏所刻诸书,多出陶手。”[9](P209)饶星舫(心舫)、丁少裘(绍裘)、罗清泉则为陶子麟书肆写手。辛亥后缪荃孙退居上海,曾延诸人专门影写传钞善本。缪荃孙《云自在龛随笔》卷三自云:“荃延饶心舫三年,丁少裘五年,工于摹写。”[10](P76)郑逸梅亦称:“缪艺风钞书,常委饶心舫、丁少裘、夏炳泉为之。”[11](P267)而据书札所载,吴昌绶影刊宋元词集,正是通过缪荃孙作介,由上述诸人合力完成。
吴昌绶书札还展示了词集影写之后的出版流程。通常先由陶子麟在武昌雕镌词板,再寄至北京,少量红印供校对修板,正式刷印则由董康具体负责。在这一过程中,友人缪荃孙、章式之、朱祖谋等人皆曾分任校勘之役,其中以章式之出力尤多。据《章氏四当斋藏书目》所迻录章式之本人藏书题识,在吴昌绶《景刊宋元本词》17种中,经由章氏校勘的达 14 种之多。[12](P63)对此,吴氏致缪荃孙书札中亦多有言及,如:“武昌词版既来,汇印一部,乞式之校阅。”[6](P886)“饶星舫肯到沪先写《草堂》,至感至感。式之常通信,代校各种极详细,可佩。”[6](P903)“子麟处,前印四种外,已成《闲斋琴趣》一册、《可斋》一册、《草堂》二册。《凤林书院》二册,此种刻甚劣,底本亦不好,均由式之手校。”[6](P911-912)“《于湖词》已托式之代校,绶终思买宋本《于湖集》影刊也。”[6](P917)“《凤林》三卷,已交式之取沅叔本校过。”[6](P920)“欧公二种已属式之校,须改十余处。”[6](P922)
因精力和资金所限,《双照楼景刊宋元本此》最终印数仅寥寥120部。吴氏致缪荃孙札中有云:“词板由南而北,颇有坼裂,刻正清厘,并修误字。”[6](P898)“宋、元本词,只得重仗授经之力,至多一百廿部,即结束矣。”[6](P940)“宋、元词承授兄代印,约及一百廿部,大费心力,殊为感愧。此间要者络绎,势不能久累授经。今拟小作结束,移归兰泉经理。”[6](P941)
此外,有关纸张的选择,吴氏书札中亦有相关记载。北京保利2015秋季拍卖会图录《简素文渊:香书轩秘藏名人书札》收其致曹秉璋札云:“光绪实录馆开已在末造,故编纂繁简无法,而馆中流弊极多。闻初买纸到京厂肆,曾放火一次,串通冒销其馀烬之纸。弟曾买过印初刻宋元词。”[12](P898)致缪荃孙札云:“至仿宋、元词,专用料半宣,已定购百余刀,亦只敷四十部之用也。”[6](P899)又:“料半纸四元一刀,尚未到齐。大约先印四十部,已不容易,再以他种纸续之。”[6](P898)所谓料半纸,乃“四尺单宣”之旧称,质细色白,薄而绵柔,富有韧性,晚清民初常用以印制书画,此亦可见吴昌绶影刊词集之用心考究。
在近代词学文献整理的风气影响之下,吴昌绶经过长期的词集搜集、版本的反复遴选,加之陶子麟、饶星舫等一流匠人的精心写刻,缪荃孙、章式之等文献名家的鼎力校勘,《双照楼景刊宋元本词》最终能跻身四大词集丛刻之列,可谓名实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