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垦荒”
——以大陈岛垦荒精神培育党建优质文化土壤

2019-01-20张文祥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陈岛党员精神

张文祥,张 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伟大的精神引领和推动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又不断呼唤和孕育出伟大的精神。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因地制宜地孕育出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展现出无穷的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诸多伟大精神中的一种。建国之初的大陈岛山河破碎、满目疮痍,为了重新建设这片荒土,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先后有五批来自温台地区的467名垦荒队员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大陈岛投身于艰苦卓绝的垦荒事业。他们用青春和汗水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丰碑,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大陈岛垦荒精神与时俱进,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产生着新的价值。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推进党建事业的发展需要克服一切消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大地上成长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精华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但其中的一些糟粕也无可避免地影响和制约着党员的思想和行动,给党建事业的发展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这些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而滋生的思想“杂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占领党建思想的高地,严重阻碍党建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就要坚定不移地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到新时代党的建设中来,对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党的思想建设领域开展一场“垦荒”,以大陈岛垦荒精神去除思想“杂草”,破解新时代党建思想难题。

一、以“无私奉献”精神破解“官本”意识,坚持党员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一种“臣民型政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平等的观念是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等级观念和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1]22天下沦为统治阶级的“家天下”,广大民众也成为了当权者的臣民。这种政治上带有浓厚皇权主义的思想极度地泯灭了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个性自由。虽然中国传统思想中也有“天为民求主”、“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等一系列民本思想,但究其本质,这不过是统治阶级为了取得民心巩固君位的驭民之术罢了,并没有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虽然这种带有浓厚等级观念的臣民型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其精神实质和长期发展形成的“臣民意识”已经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影响着国人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臣民型文化渗透到党的建设中时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由于社会主体思维的缺失,导致了在党的建设中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弱化。一方面,少数领导干部没有意识到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错误地认为党员的权利是由组织和领导赋予的,高高在上把自己当作特殊党员,不能平等地对待其他党员。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对普通党员要求绝对服从,根本不维护党员在党内的基本权利,并以此作为判断党员党性强弱、修养高低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一些普通党员在党内生活中过度依附于党组织,简单地把党内关系看作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被动服从多而发挥主体作用少。认为自己人微言轻,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珍惜自己的权利,缺乏对党的事业负责任的主人意识。

要破解这种由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所造成的党建思想难题,应充分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所蕴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方面,党员干部们应以垦荒队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奉献意识。当年,垦荒队员积极响应“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自愿奔赴满目疮痍的大陈岛垦荒,他们为的不是一己之私利,而是祖国的发展。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洒在大陈岛的每个角落,面对艰难险阻毫不退缩,用一颗赤子之心回报着党和人民。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反映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宗旨和价值归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所蕴含的爱民为民的奉献精神,就是要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官本位”意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甘愿做人民的公仆。这种无私奉献、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体到党内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们要坚持党员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广大党员才是党的一切活动的主体,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2]党内同志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他们在党章面前都是平等的,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遵守法律。领导干部不能游离于党组织之外,更不能凌驾于党组织之上。他们是为广大党员同志服务的,而不能高高在上。另一方面,针对党员缺乏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而导致的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度低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使命意识。当年的垦荒队员自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了大陈岛。他们将自己当作这片土地的主人,以无悔的青春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发出强烈的光和热。这种为祖国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积极主动忘我付出的使命意识同样是今天我们推进党的建设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广大党员要强化党的意识,树立“党员是党的主体”的共识和理念,以主人翁的姿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的各个环节”[3],加强自身的责任和担当,积极为党建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开拓创新”精神破解守旧思维,加强党建理论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创新往往都是引经据典,“表现为对古典典籍和历史故事作出符合自己意愿的尽量圆满的解释和发挥”[4]。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家、改革者在阐述思想、改革时政时都好从古代历史文化积淀中找到其立论和行动的根据,学界通常把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称为“托古改制”。“托古改制”思维的运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普遍,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显著特征。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改革的阻力,有利于改革的推进,但其本质上依旧是“旧瓶装新酒”,将新的思想理念强行纳入既存的言说方式和理论框架,实际上是对新思想新理念的削足适履和断章取义,依旧是沿顺着旧的理念价值穿行的守旧思维。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描绘的那样:“恰好在人们仿佛是一味从事于改造自己和周围事物,并创造前所未闻的事物时,恰好在这样的革命危机时代,他们怯懦地运用魔法,求助于过去的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服装,以便穿着这种古代的神圣服装,说着这种借用的语言,来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5]实际上“托古改制”的思维模式充分体现出了传统思维方式中因循守旧的倾向,并且这种思维模式被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守旧的儒家思想进一步强化而逐渐演变为一种僵化的思维定式,极度地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对国人认识方式和思维路向的桎梏影响深远且流弊至今。

这种“托古改制”的思维也深深影响了党的建设领域的改革创新,其突出表现就是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这种习惯势力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受新事物。”[6]在实际的党建工作中,很多人也是谨慎有余而开拓不足,一切从政治保险出发,只知道照本宣科,唯书唯上不唯实。在从事党建理论研究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研究范式,即每当阐发新的理念或命题时便先去马列作家或领袖人物的经典著作中去寻找他们对这个问题的零星论述,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这与传统文化中“托古改制”的思维如出一辙。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当做“经典”与“教义”搞“注释”和“解说”的治学方法阻碍了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把握,是无益于党建理论的创新的。

因此,要想从传统的“托古改制”的思维困境中解放出来,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我们就要大力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开拓创新”精神。当年的垦荒队员来到荒芜破败的大陈岛,他们不畏困难、不等不靠,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决心,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用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打开局面,因地制宜地发展出种植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将昔日荒芜的大陈岛变成了今天耀眼的“东海明珠”。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这种“开拓创新”精神,面对不断变化的党情、国情、世情,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因循守旧地拘泥于传统方式方法开展党的思想建设,这是不利于党建事业的发展的,终将会导致党的建设与时代脱节。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加强党建理论的创新,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党的建设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地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革,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而无往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7]广大党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应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发展,以改革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全面思考党的建设问题。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应摒弃传统的“托古改制”思维和空泛的理论训导方式,而应结合具体实践,用人人都能体会到的方式、人人都能直接参与的路径,实现从传统思想灌输向注重实际体验的转变。新时代党建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打破传统、开拓创新,不断提出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永葆党的思想高地的生机和活力。

三、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精神破解空谈风气,注重党建思想实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一般被表述为知行关系问题。古人所谓之“知”是人“心知”的统称,主要指道德知觉。古人所谓之“行”是人行为的统称,主要指道德实践。关于知与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在认识论领域长期争论的一个焦点。如老子主张“不行而知”、“不出户,知天下”[1]112,认为人越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的知识越少。孟子主张“知行分离”,认为“万物皆备于我”[1]148,只需“反求诸己”不必向外探索便能获得知识。宋明时期对知行关系的论争达到了高潮,朱熹谈到知行关系时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8]82明朝的王阳明则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8]131。强调知行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但其从此出发,把知与行的依赖关系加以夸大,得出了“知即是行”的结论,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8]133。模糊了知与行之间的差异性。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全面清算了宋明的知行观,认为陆王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表面上重视行,实际上则混淆了知行之间的区别,实质上是“销行以归知,终始于知”[8]241,并不能引导人们投身社会实践。程朱理学主张的“知先行后”认为知在先而行在后,让人先去知然后再去行。但他们又认为“知亦难也”,“致知”需要一个漫长且煎熬的过程,所以最后也就只能“困学者于知见之中”,王夫之斥之为“先知以废行”[8]241,认为其割裂了知行之间的联结,实质上与陆王心学一样都是拒绝社会实践,崇尚空谈,未能做到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破旧立新,王夫之遂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的知行统一观,一扫宋明以来虚妄空谈的腐朽学风。他主张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终始不相离”[8]241,认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才能不断深化。王夫之认识到了行的重要性,但其所谓之行仍然局限在封建社会的道德践履之上。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哲学中虽然也有“目见之不如足践之”、“道有夷险,履之者知”的重行思想,但其对知行关系始终未能作出彻底辩证的科学处理。有的“先知以废行”,有的“销行以归知”。这种沉溺于“致知”而轻视社会实践的“浮游之说”终究会导致国家凋敝、民族败亡。另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古代哲学家们对知行关系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十分有限,主要集中于对伦理道德的认识和修养方面,而不去关注社会现实。这种狭隘的知行观容易误导人们过分追求自身修养而忽略社会实际,长此以往是不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具体到党的建设领域中,重理论而轻实践、重修养而轻实际的知行观容易形成“虚谈废务”的形式主义,领导干部们存在学用脱节、学做不一的问题。他们在研究问题、推进工作时往往闭门造车、纸上谈兵,不注重理论的实际运用,不注重深入基层的实践探索,从而脱离群众,所制定的政策不接地气,缺乏可操作性,使党建工作流于形式而缺乏实效。

要想破解传统文化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空谈风气给党建事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就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实干精神。当年的垦荒队员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毅然决然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他们不尚空谈,而是用艰苦的奋斗和冲天的干劲兑现着庄严的承诺:“背靠祖国河山,面朝祖国大海,肩负着人民的希望。我们有一个困难就解决一个困难,有十个困难就解决十个困难,我们同边防战士们一起,把大陈岛建设成可爱的家乡。”[9]他们自力更生,脚踏实地地一步步探索,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利用满山青草建立牧场,开垦荒地种植庄稼,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发展海水养殖,通过实干创造出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垦荒业绩。大陈岛垦荒精神中所蕴含的实干精神对新的历史时期下推动党的建设事业的发展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广大党员同志应以垦荒队员为榜样,要反对空谈崇尚实干,批判继承传统知行关系,要善于把“知”付诸于“行”,把知行合一的落脚点落在实干上,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是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10]同时,广大党员还要学习垦荒队员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毅力和奋斗精神,注重“行”的连贯性和效果,发扬“钉钉子精神”将“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11],让人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领导干部们更是要像当年的垦荒队员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立足基层,立足实际,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要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少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多做一些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务实之事。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只有知行一致,干到实处,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才能推动党建事业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陈岛党员精神
我是党员向我看
论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拿出精神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