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体系研究
2019-01-20王慧霞
王慧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它的培养目标在不同阶段又各有侧重。在义务教育阶段,需要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因此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美好的品行以及对知识的兴趣等应该是这时期的培养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方式以及自强自立、奉献祖国、责任担当的精神品质,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教育不仅仅承载着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的时代重任,更承载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新时代,随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们对教育的诉求已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日益显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应了当前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弊端,重新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纵观外国教育史,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师”“书本”“课堂”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这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则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这是进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赫尔巴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此种争论也成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分野。综合两种理论的各自优势,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倡导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愉快的情景氛围以及学习者的自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1]这种教学理论延续至今,成为西方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2017年《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的提出标志着中国教育从知识时代进入到“素养时代”,学生不再是分数和知识点的集合,而是具有发展内涵的大写的活泼的“人”。[2]1997年12月,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项目,确定了三个维度九项素养。2002年美国制定了《“21世纪素养”框架》,2007年颁布了该框架的更新版本。2004年芬兰颁布了《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06年欧盟通过《针对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欧洲参考框架》,2008年澳大利亚发布《墨尔本宣言》,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新加坡学生的“21世纪素养”框架,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走向全球化的学习:每位儿童应当学什么》。这些文件都反映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素养模式的共同追求。[3]这也印证了我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符合社会发展和教育期待的。
二、新时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人才培养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从2017年开始,我国开始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顺应时代的发展。温家宝总理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优先发展教育,是因为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竞争、人才竞争;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突出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中的以人为本。
(一)全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是古今中外一个永恒的话题。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总体要求应贯穿于教育的每个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围绕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特别强调了“六个下功夫”,即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阐明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基本规格和培养重点,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这是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的灵魂。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德育为先,积极引导、正面激励。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强调育人为本,具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与先进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强调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并把是否具有育人价值作为选择课程内容的首要原则。[4]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要突出“树人”的价值。在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中,教育内容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内容就是课程。课程改革仍然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核心。面向未来,课程需要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5]“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主张从自我实现、个体解放、价值重构等角度倡导促进全人格发展。这种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思想寓于各类课程中,形成全方位育人局面和由点带面的育人效果。课程体系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学生核心素养价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观更注重于学生的个人本位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是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这就意味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目标也无法实现。开放灵活的班级授课组织形式,丰富积极的课堂生活,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及多样综合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的四个突出特征。总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对各种理论包容开放,兼容并蓄,只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它不排斥任何组织形式、方式方法、技术手段。继承发展、独立创新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的灵魂。[4]“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双向性是其突出特点。一定意义上,老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身份,使得师生都处于“关怀性”关系之中,在这种关怀情境中学生体会到了被关心的温暖,推己及人,他也会用这种方式去关怀别人,回报老师。理想的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知识与思维的互成。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此一意义的核心。透过学习,我们需要重新创造自我;透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张创造未来的能量。教师是引路者,而非知识的权威占有者,是帮助学生点燃心中火把的人。
单纯的学习仅仅发生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自学就是最初的学习形式。教师在学习者和学习对象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学不仅仅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教也不仅仅是为了传道与授业。社会的发展需要教学生产出来更多的价值,人们赋予教学的期望也越来越多。社会不仅期望教学传递文化价值,而且需要教学通过文化传递制造出更多的附加值,人们希望通过教学,可以改善学习者的人格,优化学习者的认知。为此,学的方式和教的方式都不能单一。[6]
(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可以帮助教师随时检测自己的实践是否偏离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方向。这种评价体系是反馈矫正系统,用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来判断各环节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可以及时进行矫正,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它还可以用来诊断学生的学习风格、发展水平、智能类型、优势特长等,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总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我们将用它来收集那些能够证明学习者在教育的作用下是否发展了以及发展到什么水平或什么方向的证据材料。[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个人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7]“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评价要求教师逐步调整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评价不仅关注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主张多元化评价。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倡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是针对教学和学生而是为了教学和学生。
(五)“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关系
某种意义上,“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关系是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补充写照。在师生关系中,教师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成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有关教师是引路人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一门课程。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只教授学生固定的知识,而不去激发学生的内心,那么这个教师充其量就是搬运工而已,只是把书本的知识搬运到了课堂,永远都不能成为一个设计者和创造者。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平等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人格平等。重要的是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想问题看问题,关怀学生,从而能够确认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居高临下地自说自话,要让学生有言说的机会和权利。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教师关注的不是要完成简单量化的教学目标,而是好的教育理念的实施,为了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积极参与学习。相对于量化的知识点,美好的生命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人生奠基更有意义。
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发展。发展是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正如裴斯泰洛齐认为,人如同一粒种子,适宜的条件下可以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园丁的浇灌施肥便是对发展的帮助。教师对于学生的引领帮助作用就相当于园丁对于种子的帮助。[8]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有效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各自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所在。教师语言应该类似宗教语言,教导者在学生面前既是恩典的楷模,也是心灵的沟通者,对教师职业的辩护最后归结为信仰和爱。[9]
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期待教师专业引领
一项职业必须通过其他已存在的专业不具备的特定领域知识和技能为社会提供服务,才能够实现其专业化。卡尔(Carr,D.)归纳了“专业”的五个特征:“(1)专业提供某种重要的公共服务;(2)含有以理论和实践为依据的专业知识;(3)专业具有明确的以实践守则方式予以表达的伦理维度;(4)专业具有以招募和培训为目的的组织与规则;(5)有效的专业实践要求专业实践者拥有高度的自主权以进行独立判断。”[10]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七章第五十五条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提出,“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格把握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这表明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与无可替代性。
通过教育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的人。这样的人谁来培养,怎么培养?关键还得看教师。我们知道,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再好的教育目标也会落空。但是,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由谁来掌控,谁来组织?那就是教师。因为,任何时候,教师都是教育的脊梁。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习总书记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有的教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需要提升,专业化水平需要提高,教师专业只有充分吸纳时代的精神和文化,才能够在实践中高效落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今天的专业化,教师的生存状态也从“课堂生存”转变到“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群体的主动性发展。教师也是学习者,也需要不断地成长。最早的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比拟关系就说明了教师的知识结构需要不断地更新。正如打铁还需自身硬一样,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及形成是在自身专业领域范围内不断地学习、深化、研究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个过程需要自身强大的自主学习功能和坚定不移的学习意志,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水平,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需求。
教师的专业化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学习与教学知识等方面,重在实践。教师专业能力包括合作教学能力、差异教学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活动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重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