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分析

2019-01-20杜栋邓强

中华环境 2019年9期
关键词:智慧生态建设

文 杜栋 邓强

近几年来,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持续成为热点议题,对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研究也变得迫切起来。在整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文献后,指出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内涵,并对其建设目标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紧接着以全生命周期为基础,分析了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全生命周期。

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纷纷将“生态城市”作为一个热点题材进行研究。尤其是,国内也开始了生态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同时,“智慧城市”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专家学者强烈的反响。其实,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新时代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抓手之一就是利用智慧化手段来支撑城市生态治理。站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内涵和演变过程进行讨论。研究意义在于推进智慧城市和生态城市协同发展,促进两者的深度融合。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生态城市。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生态学的飞速发展,国外众学者纷纷对生态城市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理论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建设目标、建设方法以及对生态城市的评价体系。

2002年Rtister在其著作《自然生态城市在建设》中指出,生态城市的概念已发展较为成熟,但对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解决方法还不够完善,并在文中以具体的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

关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概念较生态城市来说较为年轻,20世纪90年代智慧城市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智慧城市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变得流程化、便捷化,使城市社会管理和经济生活更加智能化,提高城市整体运行的效率。

2009年IBM公司提出迪比克计划,将美国的爱德华州迪比克市作为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以进行城市智慧化的研究。2013年哥伦布市的智慧化建设获得较大成功,被评为“全球七大智慧城市”之一。几乎在同一时期,日本和韩国分别制定“I-Japan2015”和“Smart Seoul 2015”战略,利用信息化的高度便捷性进行电子政务、服务医疗以及环保治理等领域的应用。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较国外来说相对较晚,但目前也已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

关于生态城市。蒋艳灵、刘春腊、周长青、陈明星等人在《地理研究》上发表《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在文章中把中国对生态城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归纳,并指出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问题。

李海龙在《中国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评判因子,并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

关于智慧城市。许庆瑞、吴志岩、陈力田在管理工程学报上发表了《智慧城市的愿景与架构》,在文章中提出“三层四柱”智慧城市结构和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白晨曦在其文章《智慧城市的本质研究》中提出了智慧化城市的研究的主要内容,阐述了智慧化城市建设中的技术应用和数字化构建体系。

研究现状评述

在对国内外的研究总结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分别对生态城市以及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指出了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意义,也对生态城市及智慧城市的产生与演替轨迹进行了研究。然而大部分的研究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以各自的研究方向制定评价体系进行生态城市的分析或是智慧城市的分析,没有把智慧城市与生态城市结合起来分析。本文首先提出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概念,并结合全生命周期理论,探索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演化全过程及其各阶段特征。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及其全生命周期分析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内涵。通过前人对生态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定义研究,笔者提出如下的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概念: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是将生态城市主要内容与智慧城市的主要内容相结合,将其融为一体。它主要强调运用智慧化治理手段,对生态城市进行描述、监测和评估,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目标。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核心目标就是在提高城市生态化水平和智慧化水平的基础上,将智慧化和生态化予以最完美的融合。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特征。智性——智性主要表现在城市的感知能力上,生态城市是一个庞大的有机和无机相结合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多元信息,而这些信息都可以由智慧城市来智慧化整合处理。慧性——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对每时每刻产生的信息能够进行自主处理、判断、辅助决策,并对决策有效执行。而且,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拥有自主性,它可以自主学习、自调整以及自适应对自身进行完善。

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全生命周期分析

孕育阶段。在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初期,即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萌芽期。不同于其他系统,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系统是一个对科学技术与生态治理要求很高的复合系统。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产生是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是在政府的积极鼓励及相应政策下,市场对智慧化产品的需求及相关人才对技术的开发能力不断提升,进而促进企业、政府和社会三方构建生态城市智慧化合作网络。过去是单一的政府管理,现在是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虽然目前的治理能力还谈不上,但是已出现了“苗头”。

初生阶段。这一阶段是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探索时期,在引入了知识、技术等资源,促进了城市内科技研究型企业的数量上升,信息化产业数量也增长迅速。此阶段政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使得城市内信息产业链条逐步形成。此阶段,推进了人才投资与科学技术投入的稳步提升。此时城市内部开始拥有了较高的创新精神,且知识教育重视程度、政府的扶持水平、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使得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能力初步显现。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生态城市智慧化的水平并不高,但其呈现一种不断提升的趋势,由于处在建设初期,知识能力有限,经验积累不够,采取的实际有效措施以及政策的执行力度略为不足,致使这种增长趋势是缓慢的。

成长阶段。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在这一阶段的发展速度达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最高峰,在其核心体系的建立完成之后,科学技术研究向着经济、社会所期待的方向,不断更新智能化技术,推动着城市内产业链的发展,城市智慧生态系统快速形成,使得城市生产力水平得到了较高的提升,社会生态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此阶段,智能化产品的不断应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稳步提高,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且优异的环境吸引了周围人才的流入。政府所提供的扶持趋于规范化,制定的规章制度趋于完善,居民的智能化需求持续提升,教育事业覆盖面积也大幅提高。综合来说,这一时期对于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持续增强,因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智慧生态系统的成型速度进一步提高。此时系统内的良性循环已经初步成型,在循环中生态城市智慧化发展速度到达了发展阶段的高峰。

成熟阶段。这一时期是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持续成长时期,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的生产进入智能化、生态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趋于完整化、环保化。对社会环境的管理也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由此组成了适应城市发展现状比较稳定的网络系统,这也是一种伴随城市经济发展,一步步形成最具城市特色的智慧生态系统。这一时期,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已到达城市所能引入的最高峰,这些资源在系统内部良性循环流动,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化产业链的形成,极大限度地实现要素之间的乘数效应。与此同时,城市生态建设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人们生活方式变得多样化,通信交通便捷化,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市环境大幅改善,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的进程也得以高速发展。可以说,此阶段,智慧化治理的成果显现,智慧化治理能力和水平到达了一定的水平。

展望:推进我国生态城市智慧化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城市也要高质量建设发展。生态城市是城市高质量建设的重要标志,它着眼于城市环境的建设,强调营造适合生存的舒适环境。而当今流行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信息流的建设,以智慧化的手段来支撑和辅助城市建设。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导入“智慧”元素,与智慧城市融合,探索新思路,才有望使城市发展挣脱环境重压的束缚。

应用信息技术,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积极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评价: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概念应运而生,“大数据”蕴含的巨大价值在各个领域开始显现。在生态城市建设进程中,大数据不仅完全打破传统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数据获取的局限性,而且,开展科学、客观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量化评价将成为必然趋势。这样,可以发掘生态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引导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完善、扩展和提升。

综合人、知识、文化等管理要素,促进生态城市协同治理能力的提升和协同治理水平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精细化管理成为新时期城市管理的新议题、新任务和新目标。可以说,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是衡量城市治理质量和效能的重要标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应积极吸收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方法,以人为本,激发社会各方参与,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协同治理。

猜你喜欢

智慧生态建设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生态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