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治理走向精细化

2019-01-20

中华环境 2019年9期
关键词:精细化污染信息化

5月6日,《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发布。截至201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通信业、大数据产业等保持较快增长。信息化是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成为推进各个领域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

生态环境领域也不例外,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否迈上新台阶、提升新水平、开创新局面,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通过实施“国家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项目”等重大信息化工程,生态环境业务专网建成应用,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生态环境信息资源中心上线运行,生态环境业务信息化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化支撑生态环境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要求,成为制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的主要因素。2016年3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把2016年至2018年作为基础建设年,主要完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建设和试点示范建设,基本形成大数据采集、管理和应用格局。《2018-2020年环境信息化建设方案》指出要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大平台、大系统,形成生态环境信息“一张图”,要求到2020年,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全面完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创新应用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基础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全面推动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协同,大幅增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信息化推动生态环境管理创新能力,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在推进环境管理信息化方面,地方上有了各种实践。例如河北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整合优化移动执法APP、动态数据库、在线监测数据等信息资源,建立完善了以人员管理、任务管理、企业管理和重污染天气管理4个模块为主的河北省生态环境执法指挥调度系统。福州市建立空气预警预测系统,构建了集固定、移动、走航观测功能为一体的空气质量和污染因子观测体系。通过走航、移动观测和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开展追踪溯源,为精准管控和现场移动提供依据。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此类问题涉及领域广泛、过程复杂、驱动因素众多,需要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加大信息技术对生态环境重点工作的支撑与服务,集中生态环境信息化资源,加强创新应用,助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依靠技术力量走向精细化、智能化。

猜你喜欢

精细化污染信息化
探讨市政工程的精细化管理
月“睹”教育信息化
精细化管理的企业管理模式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精细化”全方位培养好参谋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开启精细化监督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