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让数学思考真实发生的策略
2019-01-20山东省乐陵市丁坞小学褚志强
■山东省乐陵市丁坞小学 褚志强
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反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有的是花哨的情景导入、频繁的互动交流、热闹的小组合作、高大上的多媒体手段,但总是缺少了些更深层次的静心思考,学生的学处于浅层次的认知,精讲多练变成了简单的重复和模仿,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想改变现状,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问题导向、动手操作、恰当留白、思想引领、讲说思维等策略方式,实现学生的深度思考,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对数学学科本身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后继学习的持久内驱力。
一、问题导向策略,让思考成为可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里的“疑”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问题是思考的活水源头,而我们的课堂导入往往在情境的形式上下的功夫多,而忽略了问题的设计。在情境中巧妙地融入问题,借此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呈现游乐场过山车上的信息:每排坐2人,有3排游客,问共有几人?2+2+2=6,四排、五排、六排……十排呢?开始时,学生们都为自己轻松得出答案而高兴不已,可随着排数的不断增加,有学生有了疑问,“老师,这也太麻烦了吧?有没有简单点的方法呢?”学生有了“疑”,接下来的思考应运而生。
再如:学习《2、5、3 的倍数特征》时,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学生用计算器检验是否是2的倍数,用计算器检验方便快捷,同学们乐此不疲,随着数字的不断增大,同学们愈发赞叹计算器的神速,此时教师笑着说:“同学们,我口算,你们用计算器,比比谁判断得快,好不好?”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惊得目瞪口呆,“嗯?老师口算咋比我们的计算器还快呢?哦!这里面一定有窍门……”接下来的思考想停都停不下来。
二、动手操作策略,让思考侧面打开一扇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深奥难懂的知识,并能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学生抽象能力的发展。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车轮为什么都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三角形的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有了发现,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中,唯有圆形车轮转动时最平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动手测量又有新发现,圆形车轮轴心与轮上各点的距离处处相等,转动时轴心与地面的高度始终保持不变,所以平稳。“下水井盖儿不是车轮为何也做成圆的呢?做成方的又会怎样?”同学们动手操作,模拟安装不同形状的下水道井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下水道井盖做成圆的可以防止井盖掉入下水道。百思不解的问题在动手操作中有了新发现,可以说动手操作帮我们从侧面打开了思考的一扇窗。
三、给学生留白的策略,让思考真正发生
高效课堂的流行,让节时高效成了教师们的追求,于是讲究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上,就有了频繁地刷新和快进,教师的讲蜻蜓点水,学生的学走马观花,试想孩子们整堂课还能有多少时间思考呢?“学而不思则罔”,课堂应当成为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思考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教学应是留白的艺术,我们只有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深入思考才能真正发生。
例如: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4 盒牛奶、2根火腿肠和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多少?”答案很快就得出:每人2盒牛奶、1根火腿肠、半个苹果。“半个”怎么表示呢?如果直接告诉孩子用来表示,并分别解释“1”和“2”所表示的含义,学生很快就能学会。反之,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来想办法表示一半,学生们会想出多种表示方法:图形、符号、数字等等,尽管形式有所区别,但都能表示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一份儿来表示一半的含义,而通过多种表示方法的对比,学生们又能自觉优化并逐步趋向于数字表示,其形式会和实际分数有着惊人的相似或一致。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们讲述古代埃及、中国以及阿拉伯分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学生在惊叹分数漫长而又神奇的历史之余,回想自己研究分数的过程,敬仰古人先哲智慧的同时,又何尝不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而欣慰不已呢?因为他们也是一个发现者和思考者。
四、数学思想的引领策略,让思考走向深入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是教学的核心和精髓,有人形象地把数学思想说成是走出校门,把所有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的东西。《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就包含基本的数学思想,只有在数学思想的引领下,数学思考才能深入。学生在转化思想的引领下,小数乘除法转化成整数乘除法,平行四边形剪拼转化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圆剪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用原有的旧知解决了新知;有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乘法结合律、分配律借助点子图,在数形结合中理解算理;研究分数乘分数,通过画图帮助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并获得计算的方法;研究植树问题,数形结合让问题变得简洁明了。有了方程思想,未知量和已知量共同参与运算,逆向思维变成了顺向思维,实现了由难到易的转变。
五、讲出自己想法的策略,让学生的思维落地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都有让“小老师”教学困生的做法,是不是有学生或家长认为这样会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怕影响自己学习而不愿意当“小老师”的情形呢?其实,在学习的金字塔理论中,“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是学习效果最好的学习方式,据说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尽管有些夸张,但其学习效果的确显著。能“教别人”,不仅自己要学会,还要讲得思路清晰,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别人才能听懂。“教别人”的过程远高于自身的第一次学习,是再次升华的过程。“教别人”还会得到同学们的认同,一个能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人际关系一定好。能得到同伴的认同,是非常幸福的事,天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心情好,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这样的境遇能激励孩子不断进步。所以,课堂上学生思考后的表达和当“小老师”“教别人”是让学生思考落地生根的有效方式,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六、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的策略,让学生的思考生根
当课堂氛围安全和谐时,孩子们才能专注于个人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而不必担心受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嘲笑,才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与交流,且不会感到紧张和退缩,才能够在学习中真正体验到思考带来的乐趣。那究竟如何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氛围呢?特级教师华应龙倡导的“化错教学”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示,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教师能温暖地包容学生的错误,并智慧地将错误变为教学的资源,敏锐地捕捉到错误背后产生的根源,充分挖掘错误的教育价值,让所有学生从错误中受益,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最终教师反过来欣赏学生的错误,感谢错误给大家带来的经验和教训。正如王阳明《传习录》中的故事:阴雨连绵好几天,禾苗被水淹了,却长高了,就问同伴:“我们为什么能长高?”回答:“我们有根。”是啊,失败正是长根的时候,那成功就是长叶的时候。有差错才是真正的学习,才是实质性的学习。有了华老师的化错教育思想,我们的课堂学习氛围才能安全和谐,我们所期待已久的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有为才能真正发生。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道:“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只有思维着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精彩的世界。我们教师就当成为最美思维的激发者,让学生因思维而改变,学会数学的思考和行动,去创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