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医疗工作的几点思考
2019-01-20张文春
张文春
森林部队转制纳入新组建的应急管理体制后,医疗队伍在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中的地位、职责、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医疗队伍担负着综合消防队伍日常卫勤保障、任务中的伴随保障、医疗救援、医疗救援能力培训、医疗体系建设职责和任务[1]。能否建设一支合格的医疗队伍,已经成为实现国家建立一支专业性综合救援队伍目标和能否圆满完成综合救援任务的重要环节。为此,医疗队伍要及时转变观念,调整工作模式,加强队伍建设。同时,也要在消防员招录、日常诊疗服务、基层卫生骨干培训、任务伴随保障、灾难医疗专业救援、医疗体系建设等方面肩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发挥作用。笔者拟就改制后如何改进和加强医疗工作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1 将综合医疗知识融入专业救援队伍招录和培训的各个环节
1.1 把好消防员的“入口关” 本文中的消防员“入口关”是指新消防员招录过程的身体检查、素质测试及入营任职培训期间的延伸性追踪检测和深入考核。改制后,新招录的消防员最低工作年限为五年,工作区域的变化和任务的复杂性、高危性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消防员是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主体,对提高消防员队伍应急救援能力至关重要。这就促使医疗部门要转变观念,结合实际,重新定位,坚决从源头抓起,在把好消防人员的“入口关”中全程参与、主动作为,全面发挥“把关”作用。
目前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招录消防员时,综合使用了地方公务员的招收标准和国防部最新颁布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实际上,这两个标准并不完全适合综合消防救援队伍素质检验的需要。因此,要根据综合救援队伍特点,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的具体任务需求和地域环境,进一步完善或重新制订新招录消防员的身体检查、地域适应性测试、心理测试等更加严格、系统、科学的标准。同时,还要在改制前常用的部队征兵工作和新训骨干培训内容的基础上,提前拟定出针对负责招录人员、培训人员、复查审核人员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的计划和内容,以确保新入消防员能适应并承担和完成综合救援的各种任务。
1.2 做好招录人员医疗知识和检测能力的综合培训
消防员招录工作是保证队伍圆满完成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关键环节,负责招录工作的人员是否具有相应的医疗知识和检测能力至关重要。做好招录工作人员医疗知识和检测能力的培训,也是有效把好入口关的重要环节。为此,应该对招录工作人员做好常见地域特点疾病、体格检查标准、心理测试及测试结果准确解读和谈心方式等内容的培训。(1)应使招录人员具备能够结合本单位的任务需求和地域特点,遴选出身体条件和心理条件适应地域综合环境和任务需要的合格人员的能力,以便及时对应征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例如严寒地区应避免选择血糖偏低、体质过瘦,冬季耳朵、手足极易长冻疮的人员;高原地区应避免选择先天性重度扁桃体肿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患有呼吸系统疾病易发生高原反应的人员;植物(如花卉)种类繁多的区域应避免选择经常发作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易过敏体质人员等。目前在地方招录的体检标准中,并没有把检验过敏原纳入体检科目,从根本上说,将过敏原的检测纳入身体检测科目,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但在体验内容未改变前,比较有效的手段仍是通过询问过敏史或者简易划痕实验的方法来进行初步判断。(2)招录人员应具备高效、准确采集、辨析、识别、判断应征人员身体健康档案和心理健康档案信息的能力。在准确掌握国防部最新应征公民体检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能够有意识地结合综合救援工作的特点和任务需要,快速识别和筛选更适合、更安全的人员。(3)对招录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招录人员快速准确地掌握家庭遗传病和精神类疾病等高危因素信息的能力,以及其他信息采集分析能力。具体培训内容还应包括家族遗传病和精神类疾病基本知识及鉴别手段,以及社会调查方法,如见面访谈的技巧、走访应征人员学校、生活社区,调阅应征人员医院就诊记录等。
1.3 加强任职培训人员综合医疗知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任职培训是确保圆满完成综合应急救援任务的前提和基础。新训干部骨干是新消防员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综合救援专业人员的“第一领路人”,对消防员专业能力素质提升有更重要的作用。转制后对新消防员应有的专业救援知识、救援能力、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因此,新招录消防员的培训时间由以前的三个月延长至一年。从医疗工作的角度,培训时间的延长,新训骨干在培训期与新招录人员日常朝夕相处的观察、沟通中,及时发现每一位消防员的身体、心理状况,为专业医疗人员的初步诊断提供第一手资料,确保及时处理,消除隐患。因此,新训骨干的综合医疗知识的掌握熟练度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对新训骨干进行培训。
1.3.1 强化对新训班长的培训 一方面,在确立科学训练理念的同时,增加综合医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使其了解人体各部位极限和恢复特点,避免训练伤;另一方面,在日常训练和生活中,需通过仔细观察、巧妙沟通等手段来培养新训骨干。另外,还要有意识地设计针对性的训练,考察和发现是否存在心脏疾病、哮喘、手足协调性差等问题。除此,还要具备在同班消防员日常接触,以及同乡聊天等日常生活细节中,捕捉和发现是否存在私自服用特殊药物、是否存在遗传性疾病和精神类疾病等现象和征兆的能力。
1.3.2 对新训干部的培训 要转变新训干部传统训练观念,树立医疗防范意识。新训干部除协助作训部门根据本单位任务特点和地域环境特点制订科学训练计划外,要及时通过新训班长了解和掌握消防员所有信息,特别是身体、心理方面的信息,及时把发现的情况和问题向相关部门汇报,将问题解决置于问题发生前。
1.3.3 对新训卫勤保障人员的培训 新训卫勤保障人员除加强处理日常诊疗工作技术能力的培训之外,应注重综合医疗知识培训,具备以下基本素质和能力: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及时发现来诊消防员有无重大疾患;及时收集和反馈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身体和心理有问题的人员资料;能够根据季节性发病特点做好营区的消毒和预防工作;能够根据要求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方法。
1.3.4 强化对体检复查人员的培训 体检复查人员应提前协调相关部门,招标确定身体复查医院和专业心理测查机构,除熟悉掌握最新的公民应征体检标准和本单位制定的复检标准外,应注重培训如何把体检中发现的合格边界人员、各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重大隐患人员,及时安排进一步检查、诊断,及时准确地将相关情况向相关部门汇报或反馈,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并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为做好下一步人员退换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2 将医疗救援知识纳入专业救援队伍系统培训计划
改制前年度训练计划中,卫生与救护训练仅安排了战伤自救、互救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改制后,消防员面对的任务和群体都更加复杂多样,仅有的战伤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任务需要。笔者认为,将常见灾难医疗基础知识、检伤分类、灾难中骨折、挤压综合征等常见病、止血、包扎、通气、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灾区消毒、营养支持、施救中的医疗纠纷等系统的医疗救援综合知识列入年度训练计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1 突出抓好专业救援人员的医疗救护知识培训 专业救援人员,除精准掌握各种救援技术之外,掌握正确的施救处理方法,避免造成被救人员的二次损伤更为重要[2]。为此,一是在常见灾难医疗基础知识培训中,着重培训如何捡伤分类,快速区别和评估有无营救价值人员;二是常见灾难中常见伤病的正确处置方法,避免错误施救引发的伤势加重。如烧烫伤、挤压综合征等[3]。三是掌握正确的自救、互救技能及基础营养知识,以便在执行任务中有效保存自身战斗力;四是加强正确施救等相关法律知识培训,避免不必要医疗纠纷。
2.2 突出抓好医疗救援骨干人员培训 医疗救援骨干人员在正确、全面掌握对专业救援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内容及做好日常诊疗保障工作之外,还应注重以下3个方面培训:(1)基础医疗知识、护理知识、药学知识、营区消毒,季节性传染病防治等日常工作培训;(2)常见灾难如地震、洪灾、泥石流和重特大交通事故等的分地域、分类型的正确处理方法,以及灾害现场营区搭建、消毒、传染疾病预防等的知识和能力;(3)根据灾难类型,分类培训各种应急状态下按正确流程执行任务,注重培训各类任务应急预案的制定、演练及药品储备、补充、管理、后援通道建立等专业知识和能力。
2.3 提升专业医疗救援人员的综合素质 专业医疗救援人员是医疗救援队伍的核心力量,其专业素质决定了医疗救援的质量和水平[4]。因此,在做好专业救援人员和医疗骨干培训之外,应着重对专业医疗救援人员进行以下方面的综合素质培训:(1)根据灾难类型提前制定更完善、更科学、更有效的医疗救援方案,并具有能够根据具体任务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能力;(2)灾难救援任务中常见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3)常见灾难伤病的处理方法;(4)熟悉或掌握单位防区各民族语言、方言及邻国的语言、地域特点、人口分布、道路交通、医疗模式,为跨境医疗救援作好相关准备。
3 转变观念、密切协作,建立高效、专业的医疗救援体系
改制前,森林部队医疗保障主要依靠内部自我保障。改制后,医疗保障体系开始向社会化保障模式转换,医疗工作任务也向任务伴随保障与专业医疗救援队伍转型,肩负着医疗救援任务和对救援队伍保障的双重重任。因此,建立专业化医疗救援队伍,架构高效快速的应急救援网络、密切各方合作,势在必行[5]。
3.1 在综合救援队伍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中,确立专业化医疗救援队伍的地位 综合救援队伍任务范畴涵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改制前森林部队没有自己的体系医院,驻点大多偏远分散,专业医疗人员严重不足,没有成建制的专业医疗队伍,医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设备陈旧、单一,这种现状与改制后医疗救援队伍所承担的任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议将医疗救援队伍建设纳入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之中,对医疗救援队伍的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统筹考虑。在具体建设中,要根据各救援队伍所在区域、任务种类、灾害特点,制定和实施短期、中期和长期建设规划。同时,要在人员队伍、医疗装备、资金投入、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充分重视和有力保障。
3.2 着眼任务实际,架构通畅便捷、反应迅速的医疗体系 在医疗体系上,各省(市)总队层面,设立医疗救援队,由3~4 名医师和5~6 名卫生人员组成,编入总队专业救援队伍,平时跟随救援大队进行专业医疗救援技术训练和应急救援大队伴随保障,并能够在执行任务中,担负起救援行动中的专业医疗救援部分任务。地市(州)层面,建立医疗救援所和医疗救援分队,一般由1~2 名医师,3~4 名卫生员组成。救援分队除承担本单位日常诊疗服务工作外,主要侧重专业医疗救援技术训练,使之具备能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伴随保障和承担专业化医疗救援的能力。
3.3 着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搭建医疗救援网络平台 医疗救援网络平台可设置“应急指挥”“实时医疗情况通道”“远程会诊”“日常工作及培训”“经验交流”等专业模块[6]。纵向网络可贯通总队和各个中队,横向网络可直通邻近各省救援总队。医疗救援网络平台建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任务中的指挥、远程会诊、协同救护,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将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便于日常培训、工作交流、信息传递,促进专业医疗救援队伍的救护水平与交流合作。
3.4 主动搞好对接,开辟医疗救援绿色通道 改制前医疗保障主要以自我保障与部队医院协作相结合,改制后,医疗保障体制转型为社会化保障及执行应急救援任务中的医疗救援。为此,应及时转变思维观念和运行模式,(1)主动与属地应急管理部门进行对接,理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管理部门、指定应急救援医院之间的关系;(2)建立协议医院,开辟应急医疗救援绿色通道,为应急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
总之,转制后的医疗队伍在综合救援队伍中的地位、职责、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能否有针对性地将应急救援医疗专业知识纳入应急救援的整体框架中,融入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并建立高效科学的应急医疗救援网络,已成为能否实现国家建立综合救援队伍的目标和圆满完成综合救援任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尽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