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精准帮扶探索
——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为例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群体

冯 科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75000)

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成长、社会价值的实现,还关系到千万毕业生家庭福祉,更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也加剧了就业困难。据统计,自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以来,每年毕业生人数都在呈“阶梯式”增长。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34万人,其中,河南省毕业生61.3万,加上往届未就业、失业毕业生,预计2020年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增加。在此压力状况下,民办高校中由于部分毕业生基于某方面的问题形成了特殊群体,就业过程和机会都会少于普通群体,就业情况会更加艰难,更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鉴于此,民办高校特殊群体的就业精准帮扶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帮扶工作的探索研究更加刻不容缓。

一、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界定

“特殊群体”是相对于“普通群体”而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王伟兰、杨毅认为,高校特殊群体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受各方面环境的共同影响,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地区差异等主、客观原因,在求职就业时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民办高校特殊群体就业精准帮扶的研究,依据高校就业帮扶相关经验和前人的界定总结,本文将高校中由自身或外在特殊因素引起的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以及需要学校进行特殊帮扶的大学毕业生群体,称为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其中,自身因素包括家庭情况、知识能力、身心状况、就业认知;外在因素包括专业需求、性别歧视等。

二、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分类

家庭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有两方面特征:首先,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往往会占用课业时间来兼职工作。以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升达学院)为例,据统计,近三年“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平均占比20%以上,群体基数较大,尤其在民办高校学费较高的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选择申请助学贷款,然后通过门槛低、报酬快的兼职工作来缓解经济压力。这不仅会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耽误专业相关工作实习经验,对毕业生面试求职都是不利的。其次,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往往来自农村地区。据统计,近三年升达学院“家庭困难”毕业生中生源地为“农村”的占比80%以上。这也意味着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群体普遍家庭背景比较单一,没有有利的人际关系来提供就业帮助。

学业困难群体指的是未能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完成学业,影响学业发展,甚至影响毕业的一类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在民办高校本就弱于公立高校的生源质量和师资力量的情况下,随着高等学校的扩招,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学业基础更加薄弱。在告别了高度紧张的“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学习的高中生涯之后,大学生们面对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方式时,难免有些放松,部分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自觉性较差,就会造成一系列学习障碍,从而产生了大量学业困难毕业生。

据统计,升达学院近三年毕业生中身体残疾的平均每年有7个,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就业困难程度较大的群体。身体残疾的学生不管是先天还是后天原因造成的,都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他们有更强烈的求职意愿,在学业上也更加努力,但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用人单位的“差别待遇”,接受度较低,甚至在力所能及的工作面前也会受到歧视,这就造成残疾群体普遍缺乏求职自信和动力。虽然近年来残疾人就业帮扶政策出台较多,但政策的措施执行不够、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力量不足,因此残疾群体就业难度依旧很大。

在日常的就业辅导工作中我们发现,就业认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甚至学校在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之后,就业意识也觉醒得很慢,大一、大二的学生对就业没有清晰的概念,大三、大四的学生觉得只要还没有毕业,就业就离自己很遥远。第二,逃避就业。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总是会接收到“最难就业季”的信号,而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的毕业生就没有很强的就业欲望,或者不着急就业,转而利用毕业之后的自由时间去旅行,等“玩够了”再考虑找工作,“慢就业”现象凸显。第三,对行业认识不够。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当前的行业领域认识不够,又受到家里老一辈人的就业观念影响,盲目从众地选择考研、考公务员。

虽然目前一直在提倡消灭性别歧视,国家也出台了各类女性就业劳动保护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先天生理、心理差异和社会、家庭对女性的期待,女大学生在择业时依然会受到各种不公平待遇。在各类企业招聘,甚至在公务员考试公告中都会看到“仅限男性”的硬性条件要求;即使没有门槛要求,在面试中女性的婚姻状况和生育状况也会被用人单位考虑在录用条件之内,尤其在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之后,这种性别歧视更加明显。据统计,升达学院近三年毕业生中的女生平均占比60%,在就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数量如此多的女大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就业困难群体。

三、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

特殊群体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在物质条件、教育资源、个人综合素质、自身竞争力等一些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这部分群体在就业市场当中属于弱势群体,就业能力相对普通大学生明显较弱,不易被用人单位接受。根据调查研究可知,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质量和平均水平相对较差,特殊群体的就业现状明显不乐观。

周俊颖描述了河南省特殊群体毕业生存在着就业率不高、就业困难的问题。根据调查显示:河南省特别贫困学生就业率仅占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中的10%,生理缺陷群体仅占0.1%。心理不健康群体数量在逐年增长,男女性别歧视现象依然困扰着部分女性毕业生就业,特殊群体毕业率远低于普通毕业生。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同样存在着满意度低、层次低、质量差的情况,河南省目前实施的“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就业项目,财政厅也为低保学生及残疾学生发放了财政补贴,残疾人人才库和就业培训系统也开始实施,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特殊群体毕业生降低期望值就业,就业层次普遍偏低产生了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焦虑感,特殊群体毕业生在择业中消极心理日渐显著,造成了恶性循环。心理问题又相对不易察觉,比较隐秘,更增大了特殊群体的就业难度。

杨佳怿将特殊群体高校毕业生分为7类,并分别阐述了各个类型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杨佳怿在文章中总结如下:(1)经济困难群体。这类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不富裕,来到高校学生多数会选择做兼职贴补自己的生活费用,这类群体非常渴望找到一份好工作来改变经济现状,却没有相应的人脉和经济背景来提升自身的就业概率。(2)心理困难群体。这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波动大,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容易被现实击垮,造成其产生情绪低落、焦虑、自卑、迷茫等消极就业心理,往往使他们选择逃避现实、不积极参与就业竞争造成恶性循环。(3)人际交往能力差的群体,由于自身人际交流障碍无法与企业建立良好沟通造成企业不能够了解到学生的个人优势而失去就业机会。(4)“冷门”专业的学生群体,冷门专业本身就业面相对其他学生就比较窄,用人单位需求小,就会出现这类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5)女性相对于男性在生理特征方面被看作社会的弱势群体,企业在甄选人才时若出现同等条件不同性别的两位学生,大多数用人单位会倾向于男性。我国妇女联合会做了一个调查,截至《妇女权益保障法》出台20年,大约还有70%的女性人士遭遇到因性别带来的就业不平等待遇。

高校特殊群体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低这一现状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解决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建设和谐校园,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四、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产生原因分析

(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中一些“金钱至上”的不良价值观也在充斥着大学生群体,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错误的价值观、金钱观,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

(二)就业市场的残酷竞争。随着高等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成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竞争也更加激烈,民办院校在院校背景方面优势不足,民办院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在就业市场中越来越趋向边缘化,就业难度增加,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三)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根据调查研究显示,高校特殊群体的家庭大部分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是家庭不够和谐美满,例如:父母离异家庭、家庭暴力等。另一部分是家庭问题是经济基础差、家庭贫困。家庭贫困的学生没有父母带来的良好物质生活和社会资源,久而久之导致精神世界也日渐匮乏。原生家庭不健康对这部分学生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心理学家曾讲述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日常就业指导咨询工作中,曾遇到一些学生出现过很严重的心理问题,造成其不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及家庭时了解到这部分学生的父母与学生的日常交流很少,学生拒绝和家庭沟通,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缺乏安全感,面临挑战时总消极面对自暴自弃。这部分父母疏于与孩子亲密关系的建立,放任孩子自由成长,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导致自己的孩子走向特殊化却不自知。

五、当前高校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帮扶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针对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中都各施其策,但就此类工作的文献研究并不多。顾云鹏梳理了三个方面的帮扶措施,简单来说就是从资金层面、目标层面、观念层面入手,比如提供求职补贴、直接推荐工作、进行就业指导等;但他认为毕业生特殊群体更需要专业化、科学化的指导和帮扶,于是提出了较为体系化的帮扶措施,从特殊群体防范工作入手,然后指导毕业生自我帮扶,同时学校做好就业平台角色,最后做好毕业生就业后的指导工作。孙磊指出对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应该从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学生四个方面着手,政府要强化政策支持、信息支持、资金支持,高校要加强校地合作、建设好平台,企业和社会各类组织要形成合力主动担负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生在学校要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孟繁中认为对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进行就业帮扶的主要措施应该从学生的经济层面、精神层面帮扶,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指导和培训。朱继国从国际现状和国内现状两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简单介绍了美国、德国、印度、巴西、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做法,国内从经济状况、身心健康两个方面进行了概括。杨良柱从贫困生、女大学生、残疾和容貌不佳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各类现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比如有针对性地分析压力、增强自信心教育、引导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加强心理辅导提高承受能力等。张楠楠提出了针对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大经济层面的救助,二是注重精神层面的帮扶,三是全方位营造公平、公正的和谐就业环境,四是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途径,提高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六、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新思路

结合当前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帮扶工作现状和民办高校毕业生特殊群体当下实际状况,笔者在“互联网+就业”指导思想下,针对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就业精准帮扶模式实践改革,形成帮扶新思路。

(一)就业指导和推荐模式上实现精准匹配。就业指导与服务说到底就是促进供求双方更好的匹配,使特殊群体毕业生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而最好的匹配就是让他们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最大能量和作用。在做好匹配服务上,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通过传统方式,比如特殊群体的分类指导、个性化辅导与推荐、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等,有一定经验和收获,这为学校就业帮扶工作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为了解决所面临的信息不全、不准、不及时、跨地区对接难等问题,学校联合第三方人才机构开发微信端求职小程序,实现掌上求职匹配,学生输入个人相关信息可以精准匹配到学校审核过的帮扶企业信息库并直接线上沟通,实现精准推荐,这对当前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二)就业指导与推荐服务上坚持人本服务的理念。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就业工作一直倡导并实践的精准服务,在就业帮扶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殊群体毕业生在就业过程、求职目标设定等方面和高校普通毕业生就业有所不同,社会和企业的接纳程度也有所区别。因此,推进“互联网+就业服务”,学校就业工作设定特殊群体毕业生服务专项,有助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提得更高,服务质量搞得更好;把政策宣传、市场信息、个性指导、岗位推荐等通过互联网技术直接打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

(三)就业指导与推荐上实现跟踪并长期服务。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就业辅导处利用负责老师丰富的一线指导经验,专门开设了“升达冯老师就业工作坊”,专门针对特殊群体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线上线下相结合进行职业能力提升,改变以往短期帮扶,上升到职业生涯长远打算,不只是一时帮助,而是提供持续帮扶。同时,将整个帮扶体系前置,从入校时就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技能提升培训,减轻临近就业时的压力。

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质量特别是毕业生特殊群体的就业质量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就业工作的关键因素。民办高校中由于经济、生理心理、专业、性别等方面不足的特殊群体,面试和求职的机会本身就少于正常人,往往会四处碰壁,更容易产生自卑、消极和盲目从众等心理问题。因此,开展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键所在,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通过分析特殊群体毕业生的成因及影响,探索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式,提升了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质量,基本形成了民办高校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研究的新思路。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毕业生群体
新时代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焦虑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