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六个要”基本要求,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2019-01-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视野情怀人格

韩 敏

(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总书记指出:“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1]这体现出了习近平对思政课的高度重视和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使命,同时这也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一、“六个要”的基本内涵

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的重要性。因此,思政课教师是在每位学生心灵留下真善美的使者,也是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所在。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大量的信息使得独立青年很难辨别信息的真伪,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给予正确的价值引导。教师通过“六个要”的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引导作用,从而增强启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认真辨别的综合能力。

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基本要求,体现在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方面。

(一)政治要强

政治要强,让有政治信仰的人讲信仰,这是思政课教师的基础之道。传道者,首先要信道,思政课的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准确地分析和辨别各种错误的原则性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自身的专业洞察力区分各种错误的观点,勇于批判各种错误的政治思潮,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思政课教师作为塑造灵魂的关键力量,必须运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真正做到学马、懂马、信马、用马,从而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

(二)情怀要深

情怀要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备深沉的家国情怀。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是亿万人民用鲜血和热泪建立起来的。中国经历了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奔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2]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命运与共的爱国情怀,要把对祖国的爱化为一种行动力,为祖国培养一批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更需要注重爱岗敬业的情怀。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这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对青少年成长节点的重要性,而精心的栽培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引导学生,用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把对教育的爱和学生的爱融为一体。

(三)思维要新

创新思维要充分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没有基础就无法谈及创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成长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创新思维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发展、改革课堂中的固有模式,改革过去一直以来“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方式。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客观发展规律和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思想引导,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师通过不断的创新,给学生以深刻的教学体验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逻辑思维,在指导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地使用正确的方法和原则。

(四)视野要广

视野要广体现在知识、国际、历史三个方面,三者缺一不可。思政课是一门“以人育人”的工作,因此在育人方面,知识视野是思政课教师基本视野。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自身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来帮助学生解答问题。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是对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国际视野需要思政课教师时刻关注世界与中国的动态,站在国际的视角认识我国制度和道路的优越性。而历史视野是思政课教师寻找规律和经验的最好方法,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在,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古为鉴,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艰难中珍惜现在,从历史的规律中发展未来。

(五)自律要严

马克思曾说过:“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3]思政教师是一份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职业,自身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学生。而教师做到自律:第一,要做到有严格的自律意识,通过自己内心的约束力为学生提供榜样,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感化每一位心灵;第二,为人师表,教师要在课上和课下保持一致,网上网下要一致。作为教师,知行合一是最基本的要求,自己的言和行要达到高度的统一。通过自身高尚的自律品质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生活的态度,形成严格的自律意识。

(六)人格要正

人格是对教师最重要的要求。“正人者,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具备高尚人格的教师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榜样,而良好的人格是一个人成长道路上的根基,也是个人魅力的集中体现。而具备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赢得学生;通过堂堂正正的人格和言传身教给学生提供重要的表率作用和榜样力量,做一名让学生从理论功底到人格品质都佩服和爱戴的思政课教师。然而,思政课教师高尚的人格包括政治人格和道德人格两个方面,政治人格是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立场和原则,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而道德人格是思政教师通过高尚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情操不断地为学生服务的品质。

二、目前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陈旧的教学模式需要适应新时代教学过程的变化,部分教师的固有思维需要适应学生的多元个性的新变化。因此,需要正视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更好地促进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相统一,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政治信仰不坚定

政治信仰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信仰。而在部分地区,有个别思政课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造成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地区出现了轻视思政课教师的现象,把政治课看作最好应付的课堂,随便找一位没有接触相关课程、没有研读相关的书籍的非思政学科出身的教师担任思政教师。因此,这类教师就出现了对中国制度、理论、道路、文化完全不自信的表现,造成思政教师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意识,人云亦云,给学生以错误的引导和导向。

(二)家国、敬业情怀的缺少

家国情怀是思政课教师始终坚持的精神支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但部分教师缺乏家国情怀,盲目接受西方思想,不加以判断和辨别,对祖国和人民充满不自信,肆意传播消极的思想,从而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还有个别思政课教师缺乏敬业的情怀,为应付学校检查,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卷面全部对勾现象,但实质上很多同学卷面存在着大量问题;甚至个别老师为了延长个人的休闲时间,不管学生能否吸收高强度的知识容量,不惜和其他教师调课,全天给学生灌输新课。上述现象都是个别教师为自己私利、缺乏敬业情怀的表现。

(三)创新思维的匮乏

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但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理念依然是上课的主要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出现了“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不愿意听课”的现象。导致教师无法根据学生所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无法完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过程;还有部分教师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无法辩证地看待和教育青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没有尽到悉心发现学生的学习规律并进行具体辅导的义务。上述问题都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创新思维,从而推动思政课教育改革。

(四)多元视角的缺乏

思政课教师的视野主要体现在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三个方面。由于当前一些偏远地区的教师团队还不完善,就会出现部分非专业的支教老师担任多门课程的现象,因此,就造成部分非专业学科的教师担任思政课程,这类教师多数都缺乏知识视野,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因而此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指导下的深层次理解。而此类教师更加缺乏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对于国外的时政新闻很少关注和了解,也无法站在国际和历史的角度分析问题,长此以往,就造成学生对于国际视角和历史视角的极度缺失,很难形成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自律意识的淡薄

作为一名教师,从心灵到外表、从思想到作风、从严谈到举止都需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到“为人师表,知行合一。”因而在实践中,要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到为人师表就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师的自律行为给学生提供榜样,以正学生之风范。而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课上和课下、网上和网下言行不一,给学生树立自相矛盾的分裂型形象,传授学生消极的、腐朽的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出现认识性错误,使学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极度不自信。

(六)高尚人格的缺失

思政课教师作为感染学生心灵的灵魂人物,高尚的人格是影响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一生起无形的指导作用。而部分地区思政课教师出现人格崩塌的现象,缺乏高尚的人格,无法正视学生成长规律中的错误,而导致学生的某个缺点被放大并使其产生反感情绪,对学生学习不重视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和言语刺激。人格不正的风气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孤僻和偏激的性格,并对教师产生极大的反面情绪和不信任,严重影响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这就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以正不正之风。

三、增强“六个要”学习,担起“培养人”之大任

一个国家的兴衰关键之处在于“人”,思政课教师在担任铸魂育人的重大使命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真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不断暴露,此时就需要对思政课进行适当改革,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一)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信仰

传道者,首先要信道。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坚定的马克主义立场和政治信仰。没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没有指导革命实践的科学指南,更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伟大成果。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著和经典文献,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通过信息化时代的便利条件增强自身的政治信仰,提高政治意识。当今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知识的学习呈现出多元化途径,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对思政课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有更为完善的条件。教师应充分运用自媒体时代的便利条件,关注时政新闻和要点,让自己的教学案例始终紧跟教学进度,充分发挥好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二)涵养家国情怀,奋进复兴征程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对家国充满认同和仁爱之心,也需要蕴含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要坚信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前提基础,要时刻心里装着国家、民族和人民。没有人民群众的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新中国成立70华诞的幸福生活。因此,思政课教师始终用自身饱满的爱国情引导学生,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凝聚青少年的强大精神动力,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思政课教师要始终牢记历史,更要时刻关注时代和社会,充分了解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汲取养分为学生传递正能量,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思想。

(三)培养创新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思维的创新必须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思政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深入学习新思想、研究新教材、挖掘新思维、探索新课堂。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运用学生喜欢和易懂的教学思维给予学生深刻的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运于实践生活,使学生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看待和分析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面性,在尊重自身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能和兴趣,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己。

(四)开阔多元视角,培养综合思维

思政教师的视野包括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唯有教师具备多项视野,才可能形成自身的多元视角,帮助学生在知识层面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4]因此,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涉猎大量的书籍,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其次,思政课教师需要时刻关注世界各国的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以此开阔自己的国际视野,并且立足本国国情进行比较和分析我国制度和道路,通过横向比较,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历史视野是对思政课教师更高层次的要求,需要基本了解中国历史,了解近代以来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战胜列强侵略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站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纵向比较清楚地看到新时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生活。

通过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形成教师的多元视角和融会贯通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自觉地形成综合性思维,辩证地看待转型期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健全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增强自律意识,传递正能量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一批高素质、能力强、业务精、爱学生的工作队伍,形成团结协作、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格局[5]。思政课教师是教师的骨干力量,担任着铸魂育人的特殊任务,因此就决定思政课教师必须是一位道德高尚、严于律己的群体。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对青少年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培养接班人质量的高低。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自律意识、规范自己的师德,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加强自身的修养,强化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在授课过程中,要坚持言和行一致、课上和课下一致、网上和网下一致,通过自身的严格自律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觉地带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新时代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把理论转化为日常行为,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六)健全教师人格,彰显教师魅力

作为思政课的教师,应当具备堂堂正正的人格,做一名光明磊落的“阳光教师”。人格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情、气质和能力等内在气质的总和,由此展现出的人格形象也就成为一个人总体的内在品格的外在表达。思政课教师具有政治导向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要使青少年充分地接受和认同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方向和政治价值。因此,作为思政课这一特殊的职业,需要把政治人格作为思政教师的首要前提,将道德人格作为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基石。教师的道德人格要在教学活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思政课教师具有爱祖国、爱岗位、爱学生相统一的爱国精神和敬业精神,给学生呈现最好的道德风貌。

思政课作为一门注重“人”的启发式教育,从而决定思政课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做人方面担任着灵魂铸造的重要角色,让思政课教师为每一位学生带来心灵上的温度,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伟大历史征程中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八大强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6]因此,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六个要”基本内涵,为思政课教师改革提供了科学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视野情怀人格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居· 视野
视野
真相
“五老”情怀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