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视角下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初探
2019-01-20王涛济
王涛济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据悉,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有将近900万,其中,高职毕业生占比48%,再创新高,随之而来的将是如何突破就业难的围城。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与高职教育扩招规模大、国民经济增长、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高职教育扩招后的毕业生如同大规模批量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亟待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高职院校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不仅要通过对高职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不断完善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帮助高职学生对就业创业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划,更要追本溯源,着力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一条有效的促进高职学生实践成长成才的新路径,以补充高职教育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缺失。
一、高职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中高速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战略机遇期,国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加快发展高职教育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培养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教育结构和人才结构,深度影响着国计民生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引擎,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不够,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工学结合不紧密,实践能力培养不突出,生产实习基地少,社会实践内容单一,不能满足高职学生长期且较为丰富的实践需求。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进而为高职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更高的就业成功率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开辟新路径,帮助高职学生延伸专业实践通道、完善实践内容、丰富实践内涵,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拥有核心知识和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特征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依托高职共青团组织,发挥其实践育人职能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要想在国际竞争的洪流中争得一席之地,整个社会必须以培养合格的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高职学生朝气蓬勃,是青年后备人才的主力军。对于先进青年组织——中国共青团来说,青年人才的培养是团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除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广大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更是立足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高职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共青团组织实践育人的职能所在。高职共青团实践育人是以高职共青团组织为中心,通过系统设计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教育高职学生和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一种育人模式,重在鼓励高职学生深入实践,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内涵,并通过组织高职学生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深入开展志愿活动,使志愿服务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精神时尚。高职共青团组织自身的活力性、创新性和普遍性,以及对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品牌化、大众化的运作模式,可以保证实践育人新方法的有效实行,高职共青团组织对实践育人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这也是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新途径最好的依托。
三、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分析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职共青团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基本内容,更提醒我们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素质,为高职学生的就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性。如今志愿服务活动正在全国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各高职院校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随着各种政策、各项工作的推进,志愿服务活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状况,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导致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发生变化,从而会引发一系列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不利的因素和现象。
(一)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不够
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职学生必须完成的主要社会实践环节之一,各高职院校都规定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调查、义务劳动、科技服务、知识咨询等形式。组织过程中,往往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很少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去认识,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既缺乏力度、缺乏高度,也缺乏长效机制。另外,一些高职学生把志愿服务活动理解为硬性任务,就是因为学校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填写活动调查表,找熟悉的单位盖章,回到学校上交。有些学校因为上级部门有要求,组织了一些为实践而实践的志愿服务活动,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社会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
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最大受益者是高职学生,社会以及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在地区和单位也是受益者。但是现阶段,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高职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过分注重专业课成绩,部分高职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会浪费时间。高职院校有时候单纯考虑学校的经费问题,忽视了在组织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还应努力帮助地方或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地方或单位只有付出,没有回报,长此以往会影响地方或单位的积极性。总之,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
(三)部分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
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接受实践锻炼,感受社会,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增长才干。高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要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例如,在“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中,更应该在内容上符合农村和农民实际,既可以通过开展农村居民健康情况调查、卫生知识普及、法律咨询服务、文艺演出等形式,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宣传、发放宣传单、赠送书籍、现场咨询服务等方式进行,这样既能使高职学生受到锻炼和教育,同时能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目前来看,有些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队伍很多,而实实在在参加的志愿服务活动并不多,或者说启动仪式轰轰烈烈,过程、结果销声匿迹。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印发了《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其中对志愿服务有这样的论述“志愿服务组织要注重招募、使用专业志愿者,建立健全志愿者日常管理培训制度,对于专业性要求高的志愿服务项目,要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志愿者能力素质。”可见,将志愿服务与专业相结合开展,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和就业起到重要的补充和推动作用。
四、基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探索高职学生成长成才新路径
高职院校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紧密联系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共青团工作实际,主动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关注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拓宽专业化、社会化志愿服务路径,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
(一)贴近高职学生实际,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学习化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高职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既要考虑到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又要顾及高职学生的诉求。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高职学生已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但是缺乏在实践中表现自己的机会,在设计基于专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时,要能够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和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将两者需求相统一,使高职学生在基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中不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将这些专业知识应用于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学习、检视、提升,再实践,形成螺旋式上升,使高职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筑牢专业基础知识,对照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弥补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成为真正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得到满足,使得高职学生热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以更加积极、更加乐观的阳光心态对待志愿服务,完成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认识上质的飞跃,增强高职学生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强化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高职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很快适应社会的需求,从而奉献社会、服务社会,为其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岗位的工作需要。
(二)整合专业课程,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课程化
由于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高职学生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在高职学生实际培养过程中,将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并不多,理想的培养状态是将高职学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无缝对接,使高职学生在理论实践课堂中愉悦接受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获得全面成长,发挥1+1>2的作用。在实践环节,可以依托专业志愿服务为新载体,发挥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第二课堂的作用,将理论学习深度融合于基于专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之中。一是打造基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核心课程。高职院校应结合所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充分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及当前国家、社会热点,组织优势团队,研发制定成长服务、亲子服务、城市融入、科技兴农、文康体艺、扶贫帮困、义工服务等七大类核心课程,课程的设计应遵循“志愿服务为先”的原则,坚持向管理志愿服务、教学志愿服务、学习志愿服务三个方面推进,通过高职院校各自属性形成“管理——教学——课余”一体的专业志愿服务课程内容。二是构建“一条龙”的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师资队伍支撑体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优先发展的优惠政策,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志愿服务组织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师资人才“一条龙”培养机制。首先,强化志愿服务阵地孵化,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尝试创立志愿者培训学院,老师和学生都参加培训,每月开展3次以上专题培训。对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应注重使他们从传统的理论说教型向理论+实践的“双师型”老师的转变,对学生的培训,侧重于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及组织管理等能力的培训,以帮助他们融入到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中,增强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注重队伍孵化,可以通过举办“高职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技能大赛”,吸引更多的高职学生参与,增进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同,为社会服务项目定向输送一线公益志愿者。最后,突出项目孵化,打造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品牌,通过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点、线、面的结合,做到“点”上有精品、“线”上有培育、“面”上全覆盖,加大品牌建设力度,使更多的高职学生受益。
(三)以长效机制建设为切入点,突出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实践化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始终把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规划。一是全体师生要积极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渠道,也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要创造性地把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与教师社会实践相结合,组织学校干部、教师参加并指导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党政领导支持学生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专家教授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二是制度建设保障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制定出台有关鼓励师生参与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专业特色志愿服务人力、物力以及经费等多种形式支持的保障机制,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高职学生专业特色志愿服务基地。三是体系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把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应积极构建分年级、分阶段的志愿服务完整体系。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专业知识、生活阅历等方面有差距,要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划分,同时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生活观念有所转变,应依据不同的场所进行专业特色志愿服务活动,这样能更好地调动不同年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基于专业的志愿服务是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开辟的一种实现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新途径,这既是一种新的探索,也将成为实践育人工作的极大补充。它对师生的教育意义及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不同人群的专业志愿服务的尝试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