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学智慧课堂

2019-01-20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天津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评价数学

■天津市河东区教育中心 陈 杰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传统教育。从电脑、手机、互动反馈器、希沃白板、平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再到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给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恰当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展学生想象力,对学生直接感知理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培养能力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一、激趣导学,融入活力

教育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好比无源之水,日见其竭。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图像、声音、文字、影视动画、视频等传递丰富信息,使课堂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如: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因为是借班上课,课上导入环节先用互动反馈器进行一个小调查。问题1:你是男生还是女生?a.男生 b.女生;问题2:你喜欢数学吗?a.非常喜欢 b.比较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学生利用手中的遥控器回答问题,屏幕上不仅出现每个学生的反馈结果,还能看到两个问题的统计图,百分数自然引入,一目了然。后面课上出现的突发情况更为本课增添了亮点,第一个问题,因当天一位男生生病缺勤致使统计数据出现误差,教师补充人数后,学生清楚地看到男生人数改变、总人数改变,男、女生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都发生改变……这一信息技术的使用,学生全部参与、全情投入,学习效果很好。

二、突出重点,分化难点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操作性强,光让学生听或看并不能让他们牢固掌握知识。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可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多与少、远与近、静与动、快与慢、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生动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简单,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扩大学生的认知时空,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如: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讲长方体表面积变式训练时,为让学生理解切、拼一次和正方体不同,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或减少两个面的问题;关键还要看是从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哪个面进行切拼,难点是求哪种切拼方式表面积最大、哪种表面积最小,并探索其中规律。此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呈现对长方体的切拼过程、增加或减少的面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便于观察,利于比较,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

三、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思维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良好的数学思维、解题素养是源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不断思考、迁移与拓展,源于对解题过程的不断优化与创新。借信息技术教学信息量大、交互灵活、能及时反馈的特点,设计多层次的练习,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不同形式的训练,既能巩固知识,又可以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1.题型变化,即同一模型的题采用不同形式的问法,如:课件先出填空,然后变式改选择、判断、看图列式计算或解决问题等,中低年级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趣味游戏练习,“打地鼠”“过五关”“大转盘”“找朋友”……

2.题材变化,即同一模型的题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把“植树问题”放到不同的生活情境中,种树、锯木头、上楼梯、钟打点等,通过课件上各种问题情境的变化,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类建模,即把同一种类型或同一知识点、采用同一规律的题编排组合在一起,通过建模获得解题策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要充分让学生对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进行回忆,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把已有经验和当前问题联系,通过横向沟通、纵向比较,自觉归类,发展思维。

四、多元评价,导向激励

当前,很多教师已掌握了平板照相或手机同屏等功能,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操作讨论拍成小视频、把答案拍成照片投放到大屏幕上已成常态,讲评时教师可把多位学生作业同时展示,在屏幕上轻松地圈点勾画、指导点评。甚至还可借助平板点赞评价,及时反馈并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给予奖励,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课堂评价除了采取学生自我评价、伙伴互评、教师评价、闯关练习后的系统评价等方式,还可与人机交互评价相结合,这些都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认可与尊重,并在多元评价的导向与激励中自由发展。

五、潜移默化,德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教育名言:“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学科教学中既有显性知识也有隐性知识,作为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上,而要考虑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调节和交往方面应发生的变化,深入挖掘所授内容中蕴含的智育、德育、美育价值,并把它们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如:教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时,请学生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视频,场外100名成人与选手同时答题,本课提供了三个成人组书写正确率,“觐见”为15%,“相濡以沫”为60%,“旌纛”为0%,学生在看到生活中百分数的同时,也对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了更多了解,增强了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动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智慧课堂,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

1.享受数学乐趣。

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枯燥抽象的数学形象化,利用图、文、声等多种感官刺激,感受趣味数学,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有趣。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由春节联欢晚会夜里12点倒计时引入,用每天晚上7点《新闻联播》的时间与早上7点的起床时间进行对比,为学生提供现实而有趣的探究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感悟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力求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经验巧妙融合,使数学贴近生活并服务生活。如:教学“行程问题”时,“相对”“相背”“相向”“相遇”,仅一字之差,“中点和终点”字音相同意义却不同。用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距离、运动时间以及各自的速度对学生理解这些关键字词的含义有很大的帮助。

3.有效交流互动。

人手一个互动反馈器、Pad,到前面白板、实物投影上操作展示,学生们乐在其中,在自主探索中感知、思考、操作,在合作交流中观察、比较、纠错,小组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在与他人的交流、切磋、讨论、争辩中发现与解决问题,学生在这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想象活动极大拓展,思维活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延伸。深度融合不仅是课堂技术的改进,而且是课堂生态的重构。教师由“灌输”到“引导”,学生由“被动”向“主动”。

4.品尝成功喜悦。

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化腐朽为神奇”,在加快教学进度、降低教学难度、加深理解教材深度、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学生对信息技术评价非常感兴趣,每次做题正确后电脑伴随着音乐的一句“正确”“你真棒”“闯关成功”,总是让他们欢呼雀跃,而每每答错后的“加油”“再想想”“找个朋友帮你答”也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与鼓励,每次学生到前面白板上书写、拖拽、讲解、演示,每次白板或手机的同屏展示,学生都异常新奇,特别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在得到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同时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5.体验人文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不但具有科学性,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不断让学生体验数学内容教学中的加减、乘除、正负、有限与无限;数学方法策略中的欲进先退、分析综合、普遍联系;轴对称图形的形状之美,数字规律的奇特之美,脱式计算的简捷之美,知识结构的和谐之美以及抽象、类比、无限之美等,这些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有促进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在纷繁多样的软件大环境中,自觉提高收集、整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适合教材、适合自身风格的内容,找准切入点,把握使用量,在为学生探索和理解提供直观、有趣、丰富环境的同时,又不能代替学生的想象、推理与交流……我们期盼应用信息技术打造的智慧课堂能让师生关系更和谐、让学习经历更丰富、让教育服务更优质。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评价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