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研究
2019-01-20彭桂枝范祖庆庞敬礼
彭桂枝,范祖庆,庞敬礼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5)
2018年11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会议强调,要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我国职业教育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每一位高职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如今的经济发展动力已由工业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在工业时代时期的社会化大生产进程中,欧美国家通过将传统的师徒制育人模式融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创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事实上,我国同样具备历史悠久的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是一个能够很好实践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传统的汽车修理工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模式培养的。在新时期,高职教育可以在借鉴传统师徒制的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作用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毋庸置疑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当下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市场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的就业
近些年,我国的就业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每年待就业人数达一千余万。就业市场依然出现以下情况: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可供就业的岗位不少,企业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就业人员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不辞劳苦地奔波。这种企业人才需求与就业人员目标期望之间的矛盾是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与较为呆板的教育模式不对应造成的,即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师徒制的一大关键点就是校企合作,学校加强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避免了传统高职教育与企业联系不够的尴尬,企业作为与师徒制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利益关联者,与学校增进交流是必然的。故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着手,高职教育能够迅速、良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直接参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学生在合作的企业中有固定的实习岗位实践专业技能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的适应能力,对企业长期发展来说是有利的。
(二)有助于教学方式的变革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中国国情下的长期应试教育机制下成长的学生是根本无法在这短短几年大学期内改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的现实弊端。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全方位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帮带关系可以涵盖到学生的方方面面,包含所有的实践环节。企业人员作为导师之一,学生又是员工之一,保持了学校在育人环节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好地实践了师徒制的内涵。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技术的传承。课堂教学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高职人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必然要依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作出科学的改变。师徒制的实践,引起教学方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把握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穿性,深刻体会必须要有够用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
(三)有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
引入师徒制的一大优势是提高教学效率。在教育领域解读这一经济学概念,应该考虑教育这一社会资源分配和利用的衡量指标,教育投入应该有相应的成果显现。在传统的教学中,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有脱节现象,培养出的人才显然很难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尤其是热门专业缺少有效的市场调节,各大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极少考虑支柱产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出现现在人才过剩企业却缺人的困境。
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多方的支持。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但确确实实是目前现行教育制度下最密切的利益相关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对此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是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通过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施导师制的现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通过走访企业、兄弟院校和查阅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结合走访调研分析,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生双方自身的原因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和家长认可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是成功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当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主体就是教师的支持。故而,作为教育主体双方的学生和教师自身的问题是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
1.定位学生身份
师徒制,学生拥有“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双重身份。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顶岗实习必须要办理相应的手续,签订相应的合同。西方国家的师徒制实践过程中,实施国家普遍要求校、企、生三方要签订协议。从我院师徒制的试点情况来看,由于地方政府、高职学校的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造成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对师徒制存在一定的误解,理解为学校把学生当成廉价甚至是免费劳动力推荐到实习单位,榨取其劳动所得。这就造成了师徒制试点多年,却一直没有在全院范围内有序地普及开来。所以,推行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困难之一是要解决学生的定位问题,学校、企业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改法与传统校企合作之间的差别,不要让学生感觉自己就是到企业去做廉价甚至是免费苦力的。
2.教师能力提升困难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这主要是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发展的局限性造成的。目前,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后,由中等职业院校升格而成的,部分教师不管是理论功底还是实践技能都有待进一步提升,而且在育人方面,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一方面,近些年职称评定竞争激烈,职称论文、科研考核等会把教师压得喘不过气来,教师会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评职称,对于课堂教学心有余力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教师安于现状,没有主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意识,因此就会欠缺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现今对教师能力的评估还是以学术成果为主的模式,弱化对教师培育人才的有效评价,这些都是实施师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绊脚石。
(二)校企方面原因
学校和企业都是师徒制人才培养中的利益相关者,如果没有政策性的方案而强制推行,则会产生反作用效果。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是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双方怎样作为是应该深思熟虑的。
1.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是师徒制实施的一大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适应师徒制人才培养的行之有效的方案,各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是千差万别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没有从学校层面去推行师徒制,缺乏相应的政策文件支持。这些实际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师徒制的全面推行。比如,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就没有明确出台政策支持师徒制的实施推行,只是部分系部在实践,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作为机电系的亮点专业在推行师徒制,但还是缺乏学校的政策支持,使得推行工作处处受阻。
2.企业方面
企业是师徒制实施的又一大关键因素。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工作,企业并不是十分欢迎。事实上,企业往往只给前来实习的学生提供学徒工的工作岗位,比如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汽车常规保养工作,可供给学生学习前沿的专业技能的机会非常少,这样就不能充分展现校企合作的真正价值。企业非常注重科研开发,但是在这方面高职院校没有优势,企业往往更青睐于跟本科院校合作。企业想要一上岗就能独立工作的员工,不是十分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在新员工培训上,加上现在员工的流动性较大,学生一旦实习期满后跳槽去别的单位,对企业来说就是一大损失。所以,企业出于这样方方面面的考虑,对于高职院校的师徒制人才培养不会持积极的态度。
3.校企合作方面
从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来说,所谓的校企合作完全就是学校单方面在找企业对接、洽谈,企业并未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去,使得学校对高职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有较大的脱节,所谓的校企合作往往只是肤浅的表面形式。经历了传统的校企合作后,企业感觉到合作效率低,故而不愿意尝试新型的合作模式,这也是推行师徒制的一大难题。
(三)政策法规方面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在实施师徒制的政策法规方面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1.缺乏政府方面的法规
师徒制作为制度推行,必然离不开政策法规的保障支持。从西方国家运行良好的师徒制经验来看,就是因为其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动师徒制实施的政策规范。虽然我国教育部也通过一系列的文件试图推行师徒制的构建,试点院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推进进度不尽如人意,尚无完善的上层制度作为实施依据。
2.学校方面的政策
师徒制作为制度推行,必然离不开高职院校学校层面的政策的保障支持。比如,在适合开展师徒制的专业优先试点,试点师徒制的班级应该单独组建,学校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大力支持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缺乏学校方面的政策支持的,这是放在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面前的一个实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