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管见∗

2019-01-20丁学淑

图书馆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信息检索课程设计素养

丁学淑

(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校信息素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最新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以后,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统一,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系列综合能力的集合,包含反思信息的发现过程,理解信息的产生和价值,并利用信息创造新的知识,还包括参与活动的伦理道德。在此基础上,如何设置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普及信息素养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下的关注点。

1 课程设计现状

1.1 学术研究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源于信息检索课,以教育部1984年的文件《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为主要标志。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篇名为检索途径,分别以“信息素养教育和课程”为并列关系检索词,检索到与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相关文献91篇,从中总结大部分学者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及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分析信息及利用信息的创新能力;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为逻辑性、嵌入式、持续性;模式为互动合作、在线教学;用启发式、参与式、双向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自学、社会调查、论文写作和专业设计的能力训练环节;教学内容和结构涉及到基础类平台教育、信息理论的基础知识、信息产生、传递的原理、信息源的查找和检索,信息检索技术的运用、检索策略的制定、信息评价方法。

1.2 实践情况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各高校的开展,以开设信息检索、计算机检索、网络信息利用等课程为标志。基于最近的全国高等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包括“985”“211”在内的545所大专以上院校,设有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占有43.12%,其中列为国家级精品课的仅为5 所,占0.92%;必修课94 所,占17.25%;选修课283 所,占51.93%。多数高校集中在大二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占45.5%;大部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开设不区分文理科,占调查院校的70.73%。各高校基本采用课堂讲授占主导、上机操作为辅助的教学方式。在教材选择上有31.56%的高校没有明确,37.25%无指定教材。可见,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在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有的学校以信息检索课为主,构建了整体的课程体系,成为国家精品课。但大部分院校并不列人教学计划,选课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大部分仅限于图书馆的用户教育,包括专题培训、新生教育、嵌入式教学和信息检索课等,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2 课程设计的不足

2.1 课程目标不明确

从教与学的角度,大部分师生认为只要学会如何查找资料就达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很多高校的信息素养课程都是由资源宣传培训、信息检索课等组成,由图书馆来承担,并且以选修课形式存在。受课程性质的限制,教学目标仅限于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及获取信息的方法,而忽略了学生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分析信息、管理信息、评价信息和信息交流能力等综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1]沈阳师范大学信息素养教育课,由图书馆以文献信息检索课的形式来实施,由于本科生设为通识选修课,教学中直接切入的就是中文图书、期刊检索,接下来介绍的也是工具的使用,至于什么是信息、如何来辨别信息及个人信息环境的构建和创新及社会信息环境的融入与辨别就没有时间去介绍。

2.2 课程内容不完善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大都依托于学校现有的资源,尤其是图书馆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是重要内容。由于学校资源购置有限,不足以培养学生的检索技能、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多角度了解信息环境。一些高校受课时限制,没能把信息道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内容。目前缺乏权威适用的统编教材,其教学内容不完善,教材体系还处于整合阶段,这使得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无法保证全面性和一致性。在读秀学术搜索中查找相关书目有50%以上是2000年以前出版的,其中涉及计算机和网络检索的内容与篇幅较少,大部分重理论轻实践,缺少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的内容,内容不够新颖和实用。很多高校教材选取随意性较大,忽略学生的专业和层次差异,不成体系,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2.3 学习活动较单一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文件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为1:1 或2:1。[2]大部分高校都是选修课,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少之甚少;实践设计不贴近实际,不能激发学习兴趣;考试也采用了笔试或者写一篇论文的方式作为考核结果,让一门实践课变成了靠背诵理论就过关的课程,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检索技能薄弱的结果。缺乏与专业课程结合,不能针对学生需求教学,课堂内容单一匮乏;缺少教学合作,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以图书馆为主导,图书馆与院系间,图书馆与学校职能部门,图书馆与企事业单位等鲜有合作;教学手段落后,信息素养教育网络课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不能体现基于任务驱动、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体系模型,在多媒体和微课堂的建设上仍显得薄弱。

2.4 课程评价没标准

我国信息素养教育比其他学科教开设较晚,课程体系还不成熟。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标准体系模糊,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很难从评价里得出信息素养课程的效果。没有将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运用到学生的综合成绩中,学生学习后无法判断自己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宏观上,现行没有出台统一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现有的教育评价都是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命令来实施的,没有宏观衡量杠杆。信息素养课程评价标准无权威性,课程结束后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内容,导致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效果不明显。微观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制定符合自己学科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目前的研究多是在国外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基础上借鉴,并不太适合我国的实际,故而在实践过程中很难发挥指导作用。

2.5 课程设计偏离学科

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融合贯穿在学生学习各种能力的过程中。层次教育模式虽然按照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设计课程,努力想把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其效果仍待考证。由于课时数的限定以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多元化,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不能涉猎多学科专业学生的需求,比如在案例的设计、数据库的选择、检索技术的深入等方面只能选择具有大众特点的知识介绍,偏离学科建设的需求,造成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更好地融入专业学习过程。因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3 课程设计保障

3.1 提供合理政策保障

学校应为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政策性保障,制定相关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规划,开设信息素养教育公共课程;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训练基地。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在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下,连续三年开办科研与信息素养精英训练营,从多种角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素养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教务部门的大力支持,让图书馆员和专业教师紧密配合,共同制定教案,促进信息素养教育的专业化、标准化、常规化。

3.2 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应该适应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教师需要通过网络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课件分享,问题讨论,知识点解析,学习监测等。教师在学生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从课程的讲授者逐渐转变成辅导者和学习资料的提供者,模式从使用粉笔板书、投影传统教学逐步过渡成使用移动终端、系统软件随时随地教学。图书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践行者,必须率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研究行之有效的在线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

4 课程设计方案

4.1 显在课程

4.1.1 分阶式培养,合理化开课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计,应按照信息素养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和内在逻辑,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年级分3个阶段培养。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对计算和网络已不再陌生,但是对于什么是信息及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相对薄弱,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基础课程。主要以公共必修课为主进行信息意识培养,提高他们捕捉信息和辨别信息的能力。大二和大三学生是学习专业课的主要时期,如何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更好地为学习科研服务成为学生必需。主要采用通识必修和专业嵌入的模式开设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能力,可以贯穿在这两个年级的任何学期,按照学生的课程多少设计。处于大四阶段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应注重信息道德、信息评价和处理能力的培养。这个阶段的学生时间相对自由,需要开展通识必修课程来约束每个学生必须学习,塑造完美的信息人。

4.1.2 按需求选材,针对性授课

第一个阶段的学生,刚刚走进大学校园,他们要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他们也在为自己的成长不断包装。这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利用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课程,如《信息学导论》《网络利用》等。学习上他们要利用资源自主学习,针对这样的需求大一开设《图书馆资源与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第二阶段的学生是大二大三年级,专业课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书籍作为学习研究的支撑、足不出户的学习资源,可凭此零距离接触全球名师来学习专业知识。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课程,如《信息检索与利用》,主要讲授文献资料检索利用的基本知识;第三阶段的学生要学以致用,《信息政策》《信息法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与决策》等课程,可让学生懂得如何合理合法地利用信息知识。

4.1.3 按计划开课,适当性嵌入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全校性的教育工作,不能局限在图书馆等个别部门,要有针对地纳入教学计划,才可以达到普及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嵌入式教学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模式,但是由于没有教学计划,任课教师不敢擅自嵌入,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无法与专业课程对接。每个学院都开设“专业外语”“写作”课程,还有一些专业课需要给学生留写论文的作业,在这些特色课程中,教师可能融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课题分析等内容。信息素养教育找到切入点,就需要学校教学部门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安排,允许融合。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达到更加理想的专业教育效果。例如沈阳师范大学金融专业要学习“企业资源计划(ERP)”,艺术类专业要学习计算机音频编辑等课程,在这样的需求环境下开展嵌入式教育很容易也很必要。[3]

4.2 潜在课程

4.2.1 图书馆为主导创设隐性教育

图书馆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除了开设显在课程外,应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开设隐性课程。设置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中心,横向组织中心成员,结合专业特色,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达到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如举行信息检索相关的电影展播、搜索引擎知多少知识竞赛、信息检索助你在商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检索提高生活质量情境模拟演出、时尚大师与你约会真人秀、信息拓展你的课堂等与专业结合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据喜欢的主题和形式参加活动,在获得大学生实践学分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如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的“灵感翱翔,创意飞扬”信息技能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和信息检索课程的考核。

4.2.2 整合校园环境开发隐性课程

随着网络环境的迅速发展,数字化校园构建是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环境构成的信息化校园是重要的信息素养隐性课程。信息的诸多元素有机融合到学校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营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日趋智能化的信息环境。校园网上可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便利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其进行个性化学习及讨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到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操作。引入社会环境,有组织、有计划地把课堂搬入社会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亮点。学生在参与众多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体验信息情感,应用信息工具,潜移默化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如参加企业或科协举办的各种活动,参观信息产业中影响较大的企业,邀请信息专家来校举行讲座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4]

4.3 课程评价体系

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是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课程评价体系既要体现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也要兼顾专业特点和学校优势。评价体系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设计:对教师,实行五级督导制度,即学校、学院、教研室、学生和自我综合打分,从听课、教学秩序检查、作业检查、教案检查、学生监督、自我评定等方面进行考核。[5]对学生,以理论分和实践分为最后得分进行评价。实行分层考评机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考评内容不一样。对于大一学生可以侧重实行笔试;对于大二大三学生以参与隐性课程的情况作为重点考核形式,重点考核学生独立进行信息收集、分析与综合能力;对于大四学生以实习与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其信息能力的高低。

5 结语

信息素养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虽然有很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课题体系设置仍然存在不足。如果仍是图书馆人单方面的倡导和努力,没有受到整个高教系统的关注和关心,信息素养教育仍会是寸步难行。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全面普及的目的,才能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信息检索课程设计素养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职院校图书馆开设信息检索课的必要性探讨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及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