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

2019-01-20刘尚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产业链校企融合

刘尚明

(本溪市化学工业学校,辽宁 本溪117000)

十九大报告要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在新时期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合作设置专业,开展专业建设”等一系列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具体措施。本文以此为背景,展开专业链与产业链(以下简称“两链”)深度融合的研究。

一、“两链”深度融合的内涵

“两链”融合是产教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他属于教育和产业关系的研究大类,分属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既是教育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自动调适,也是教育对产业促进的机理、作用的分析研究。它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工学结合等思想为基础,以“三螺旋”理论为表现特征。“三螺旋理论”是政府、产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关系和互动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认为三个子系统如螺旋状态上升,互相交叉、重叠、融合,衍生出繁多的模式和结构,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系统持续螺旋上升发展。

“两链”融合的主体是产业链和专业链。产业链指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以产品为对象,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投入产出为纽带,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依据特定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上下关联的动态的链群式组织[1]。专业链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学科专业衍生出的综合性专业、边缘性学科专业[2]。专业链既包括由初级到高级的一系列显示职业教育演变发展的纵向关系,也包括依照相关产业链的系列关系在横向上进行的专业分化、衔接或形成相联系的独立领域,或形成综合性、边缘性专业,从而所做的专业整合与专业设置[3]。专业链也可以总结为,紧扣某一产业脉搏,依托学科优势创建的品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与该产业链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4]。

“两链”深度融合是在教育与产业相互需要、吸引的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基于共生演进的思想,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使“两链”各组成要素相互匹配、调适,专业链依托产业链生存、发展,产业链依靠专业链发展、壮大,“两链”共融、共生,形成整体。

二、“两链”深度融合的演化路径

根据产业的发展及专业建设的不同阶段以及专业链和产业链融合的深度和广度,把“两链”融合的演化路径分为对接、融入、共生三个阶段。

1.专业链对接产业链

对接阶段,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学校主动根据产业发展特点和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专业,调整课程。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学校是站在自身角度对接产业链的节点企业,有重点的选择对接项目,各学校之间的沟通较少,专业布局和专业层次调整需要政府在宏观上把控。

2.专业链融入产业链

融入阶段,学校和企业以市场为依托,供给和需求衔接为“两链”融合的动力,政府起到辅助作用。这个阶段,专业链建设的目标能紧贴产业链的发展要求,专业层次与产业结构有效衔接,专业布局与企业布局基本匹配,招生、招工基本实现一体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一致,人才供给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和未来发展需求。专业链的支撑主体(学校)和产业链的支撑主体(企业)可以达到利益平衡。在政策、市场等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校企之间能自发的进行利益动态调整,两个主体通过多种方式补偿对方的利益损失,达到新的平衡。

3.“两链”共生发展

共生发展阶段,“两链”发展的动因是相互需求和吸引起主要作用,政府等外因只起到引导、规范、支持作用。共生发展阶段的专业链在产业链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链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建设,促使知识领域不断突破,形成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新专业的深化研究、发展催生出更加满足市场要求的新产品、新服务,进而使产业链中的价值链得到延申、产品链得到完善,加快了产业链新陈代谢,自我完善的进程,使产业链的生命周期延长,产业链的规模、效益提高。同时,产业链的发展从根本上丰富了专业链内部各要素,使专业建设目标更加明确、内涵建设不断深化、外延拓展更加合理,专业建设得到更充足资源和条件。专业链与产业链与其他事物一样也经历生命周期的初生、发展、成熟和衰退四个阶段,“两链”各自的生命周期基本匹配同步,产业链在初生、成长期,需要专业链提供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支持,进入生命周期的衰退期时,更依靠专业的突破获得新生,而专业链在各个时期,需要深度融入产业链中,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实现合二为一,融合一体,“两链”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全新生态体系[5]。

三、“两链”深度融合的策略

“两链”融合需要从政府宏观调控、职教集团中介、企业需求动力、院校内部机制调整四个维度入手,深入分析专业链融合产业链的策略,形成作用明显、四维合一,动态调整的“两链”融合路径。

1.强化政府调控职能,宏观调配资源

政府是“两链”融合中除企业、学校之外,重要的第三方主体,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相吻合[6]。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规划专业层次和结构,进行专业地域布局调整和招生规模审批,在国家教育框架内构建中观和微观的教育体系,引导相关院校和专业与企业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同时,政府在体制、机制方面创新,利用多种手段满足学校和企业的利益诉求。

2.活化职教集团模式,聚集各方力量

职教集团是“两链”融合非常有效的载体。现阶段流行的契约联结型职教集团,成员松散,覆盖面广,可以覆盖产业链的重要节点企业和相关学校。利用职教集团构建的机制,打造沟通渠道,活化各方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形成政府引导、行协指导、校企合力、科研院所支持的工作格局。

3.优化企业需求动力,平衡校企诉求

“两链”融合,出发点是满足企业的需求,落脚点是校企紧密合作。因此,深入研究企业利益诉求,明晰企业需求动力,是“两链”融合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是企业主要的运营策略。因此有效降低“两链”融合的交易成本,寻找校企合作的最佳利益平衡点,成为“两链”融合的根本保障。“两链”融合中,专业应精准对接产业,寻找符合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要求,有效降低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较大提高企业生产率的契合专业。同时,考虑企业发展的长远要求,对接专业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可扩展性。

4.活化院校内部机制,优化发展理念

与产业链相融合的专业链布局与建设,学校是重要的支持单位。为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有效的对接产业,学校需要明确办学定位,完善发展理念,深化内部机制建设。“两链”融合,从学校的角度是一个深层次的改革和完善,涉及学校育人的各环节,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应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参考产业链中的价值链和产品链的,定位服务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专业建设以产业链需求为驱动力的建设模式。其次,要注重作为学校内部专业调整、建设主体的管理者、教师、学生的利益分析,避免出现校内资源重构、利益再分配造成的损耗。

四、“两链”深度融合的方法

1.搭建交互平台

交互平台建设是“两链”融合重要的方法。一是在行业协会参与下,联合人力资源与就业保障部门,构建信息交互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数据资源中心。通过交流平台让参与方随时了解政策法规、产业发展、企业战略、培养标准、需求数量、供给数量等内容,使参与各方实时查询相关信息,即时调整工作策略。二是在职教集团等组织支持下,院校与产业链节点企业建立情感交流平台。情感交流是“两链”融合的纽带和润滑剂,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可以通过校企文化共建,创建文化沙龙,校企互派人员任职等多种方式交流情感,拓宽“两链”融合的渠道。

2.构建专业调整机制

构建人才需求与专业动态调整、专业建设和专业预警退出机制。依据产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生产特点,从供给侧的角度统筹规划专业布局。学校应定期进行专业需求调研,根据专业人才市场分析结果,动态调整专业规划,增减专业建设资源,满足专业设置与行业岗位群耦合的要求[7]。学校以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等相关定量指标为核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设置专业调整相关考核指标,合理设定预警参数,界定专业退出的条件和标准。

3.创新专业建设办法

专业链中的各专业存在内在联系,是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可以归纳的,专业建设有共通的范式可以遵循。专业建设应强调共享、发展的理念,综合调度、有效整合专业资源,形成建设合力,达到1+1>2 的效果。具体建设中,规划校级层面的专业建设路径,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实训软硬件建设等多维度、多角度对接企业,深化“两链”融合。

4.评估“两链”融合成效

现阶段,对“两链”融合成效的评价,还缺乏明确的指标体系,但可以借用职业院校正在推进,相对成熟的评价方法,如职业院校的教学诊断作为评价基础,引入政府考核、社会评价、行协评估、企业反馈作为外部评价指标,以学校理念建设、专业水平分析、师资能力评价、软硬件条件评审为内部指标,综合考虑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和学生发展能力,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外部与内部相补充的评价办法,为评价“两链”融合有效性提供衡量尺度。

五、结论

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职业学校专业链与区域经济产业链有效融合,通过产业发展引领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形成融合发展的共同体,才能促使经济腾飞和职教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链校企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筑牢产业链安全
融合菜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融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