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茶花女》的恋爱悲剧命运

2019-01-20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茶花女妓女玛格丽特

王 强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1848年,法国剧作家、小说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长篇小说,成名作《茶花女》诞生。该小说一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即连续写出十来部小说。小仲马十分关注社会问题,虽然说他的作品对社会的罪恶和黑暗的批判不够深刻,但是多多少少触及到了一些社会弊病,他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法国评论家雅克·沃特兰分析了 《茶花女》成功的原因:一、这部小说有如此突出的反响,必须同时从一个女子肖像的真实和一个男子爱情的逼真中寻找深刻的根由;二、这位小说家通过行文的见解和不事雕琢,获得叙述的逼真。所以,亨利·巴塔伊则说“茶花女是我们的世纪之女,就像玛侬是十八世纪之女一样。”对于这样高的评价,可见小仲马的地位是与《茶花女》紧密相联的。

一、《茶花女》简介

《茶花女》是部爱情小说,它来自生活,且又比生活来得更高。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的篇幅都是由对话组成,这都是受到了他父亲大仲马的影响。《茶花女》讲述了一个来自贫苦乡村的姑娘——玛格丽特,她来到巴黎后走进了红尘之中,做了一名妓女,开始了她的卖笑生活。玛格丽特每次装扮都少不了一束茶花,正因如此,人们称之为“茶花女”。

玛格丽特凭借自己的美貌,富家公子对她的追捧,同时也忍受着屈辱,最终成了法国巴黎上层社会的名流,在灯红酒绿中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但她的内心却与这种生活格格不入,她有着一颗纯洁的心灵,即便身处在妓院这种环境中,她还是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人格,她追求美好的爱情,向往和真爱在一起的生活。偶然之下,她遇到了阿尔芒,这是她生命中的挚爱。于是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房子过着二人世界,由于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被公爵断了,她为了她们的生活,没有告诉阿尔芒典当了自己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的开支。可好景不长,阿尔芒的父亲发现了她俩的关系,认为儿子步入了歧途,并且儿子的这种行为已经影响到女儿的出嫁。于是他就开导儿子,让他离开玛格丽特,但是没有成功。

作为C城的总务税长,加上比儿子老练,于是他找到玛格丽特要求她离开阿尔芒。在他父亲的要求下,玛格丽特即使再不情愿,但为了阿尔芒的家庭,只好与他绝交。于是,玛格丽特写了绝情信后回到了巴黎,开始了往日的妓女生活,并与男爵瓦尔维勒好上,男爵也帮玛格丽特还清了债务。

之后,阿尔芒很想念她,于是也来到了巴黎,想带离玛格丽特一同逃跑,离开这里过两人的生活,但玛格丽特对他说她已经和他父亲发过誓,不能这样。阿尔芒以为玛格丽特不愿意放弃巴黎的生活,于是羞辱这个“背叛”他的女人。玛格丽特经历这样一番后,一病不起,没有人来看望她,而阿尔芒则出国了。阿尔芒的父亲为了感谢玛格丽特遵守诺言,于是把真相告诉了儿子,但到玛格丽特死都没有见到心爱的男人。阿尔芒回国后,唯一给玛格丽特入殓的邻居把日记给了他,他知道后,后悔不已,知道了玛格丽特的高尚心灵。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1]

二、《茶花女》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这样说道:“小仲马先生不属于任何派别,不信仰任何宗教;他对过去和现在的迷信都不太偏好,正因如此,他进行观察、思索,他不仅看到现在,而且还看到未来。”正因这样,《茶花女》是成功的。《茶花女》描述了主人公玛格丽特的一生,她的一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一生。这样的一生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在当时,资产阶级的贪婪残暴,荒淫无耻,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酷、自私,全都清楚地体现在玛格丽特的悲惨遭遇中。作者通过对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造成这一悲剧深刻的社会根源。

在十九世纪法国巴黎社会中,女性是依附于男性的,以至于女性成了男人摆弄的玩具。在这里,女性没有自由,没有尊严,受阶级人物欺辱,她们的命运是悲惨的。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是有股清流的存在。玛格丽特虽然是一名妓女,在别人看来,她过着无比奢侈的生活,但是她的内心却是如白色茶花一般亮洁,她的人格没有随波逐流,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心灵,清醒的人格,独立又有着对爱情的强烈追求。但纵观当时法国巴黎社会现状,茶花般的玛格丽特的这些追求很明显与她的身份不相符合,所以她获得不了真正的爱情,获得不了幸福。

所以,在这样的资产阶级社会里,在这样以男权为主导的环境中,纵使你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内心,有着自我人格与尊严,强硬的性格,你也会遭受到残酷的镇压与扼杀。小仲马对玛格丽特的复杂心理写得是极其合乎情理。对于这种受屈辱的人,作者要求人们给予无限的宽容。这样的写法也就赢得了读者的共鸣。总之,小仲马的《茶花女》通过反映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的道德以及造成个人牺牲的悲剧,旨在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七月王朝的社会丑态,并渴望寻求改变的途径。

三、“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恋爱悲剧

(一)性格特点方面

在生活中,性格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茶花女从一个贫困的农村来到法国巴黎,在这里,她成了一名妓女,活跃在社会上层。作为一名妓女,她被纨绔子弟、富家公子摆弄,受尽屈辱。所以玛格丽特说:“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不再是人,而是物。他们讲自尊心的时候,我们排在前面,要他们尊敬的时候,我们却降到末座”。但她却有着独特的气质——作为新时代女性的特质,不愿任人摆弄,不甘于受人欺辱。在于阿尔芒交往时,她对阿尔芒说:“我从前不得已要过的那种生活,不要再把我投进去。”[2]在郊外和阿尔芒生活,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她宁愿“牺牲一切”,典当自己的财物也不向阿尔芒要钱,她说:“我爱你爱得简直连我自己都不能相信。我们会幸福的,我们要安静地生活,我要和那种使我现在感到脸红的生活告别”。这些种种,都表现出了玛格丽特即使身处那样的环境中也想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想摆脱卖笑生涯,过正常人的生活。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这样坚硬、坚持的一面,她给自己造成了最致命的伤害,使这枝美丽洁白的茶花早早的枯萎。

(二)身份地位方面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很早,又比较彻底,同时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在这个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农村的经济受到了资本主义的残酷的压榨,而玛格丽特就是其中受压榨的农村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被逼成为了妓女,成为了一名红人,许多富家公子争相与她要好。这些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人都是看着玛格丽特的美貌、身体才与之相好,当玛格丽特身患重病,香消玉殒的时候,那些曾经和她相好的富家子弟都离她远去,并且她所爱的人阿尔芒在那个时候也没有去看她,慰问她,只有玛格丽特的邻居给她入殓。这也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之一。

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在一次偶然间相遇,一段时间后,她俩产生了爱情的火花。阿尔芒在首都巴黎毕业后并取得了律师资格,每年有固定的收入,而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是总务税长,是属于资本主义社会上层阶级。这样的身份与地位的父亲在得知儿子与妓女恋爱,并且还在郊外租房子生活,内心肯定是愤怒的,坚决不允许的,“为了儿子的幸福我辛辛苦苦干了二十年,我还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安慰呢?”加上阿尔芒在妓院的花费,作为父亲更是激愤,他对玛格丽特说:“我的儿子为了您已经名誉扫地了,快要破产了。”“阿尔芒为了您就要破产了,这可假不了!”加上自己的女儿要嫁给有头有脸的人物,他认为妓女是不洁之物,会影响自己的家庭,所以作为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人,迪瓦尔并没有和玛格丽特进行思想较量,他只是从社会现实出发,让她明白社会等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此来摧毁她的心理底线。他对玛格丽特说:“这种婚姻,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这样没有希望可言的话语,用这样冷峻的语言让玛格丽特从沉迷爱情中清醒过来,因为这样的身份地位对待这样的事是不可能延续下去的,所以“事情的确如此,一定得服从”。

(三)资本社会的金钱关系

玛格丽特已然成为了巴黎有名的妓女,过着上层资本生活,她一年有十万法郎、豪华的包厢和名贵的马车,但公爵知道她与阿尔芒在一起后,就断绝了她的生活费用帮助,并且玛格丽特欠下了很多债。在金钱的交易下,玛格丽特对生活没有一丝希望,因为她在这里看不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如果没有了金钱与财富,她们是一文不值的,所以希望更加渺茫。

同时,为了生活,她卖了自己的物品,并且阿尔芒也动用了母亲的给他的财产,当他父亲得知此事后便找上门,他说:“我们猜到大祸临头了”。在与阿尔芒分离后,玛格丽特又回到了原来的妓女生活,阿尔芒认为她离不开奢侈的生活,离不开金钱带来的物质享受,于是对茶花女进行了羞辱,愤然出国。在这里,小仲马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笼罩的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揭示了这种赤裸裸的利益。这同样是造成这场爱情的悲剧原因。

(四)法国社会的成分造成的悲剧

在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的金融资产阶级。在这个时期,上流社会,即贵族阶级,他们鼓励妓女这个行业的高度发展,因为在哪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认为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庸,而妓女这类人只是男人玩弄的一件物品而已。玛格丽特只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生长起来的一朵美丽的花,虽然在当时的法国宪法当中提倡人人平等,但是他们的阶级观念是很深的。所以玛格丽特注定会被资产阶级玩弄和羞辱。

玛格丽特出生在贫穷的小乡村,初来巴黎,她见到了这里的灯红酒绿、奢靡的生活。虽然她有着纯洁的心灵,但在当时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受尽达官贵人与富家子弟的玩弄和羞辱。在别人看来,玛格丽特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但是他们不知道玛格丽特在背后却是受尽了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她说最终会“像野狗一样的死去。”果然,她在病痛中死去,这时没有一个曾经允诺不分离,对她有过甜言蜜语的人来看她,并且对她的死没有丝毫的悲痛或同情,这是社会的冷漠,人性的冷漠,社会的悲哀,人性的悲哀,对上流社会来说,玛格丽特可有可无。

阿尔芒的父亲本来是一位普通的社会成员,但这种社会的阶级观念和风气已经内化在他思想中,加上他谋得了C城总务税长一职后,得知自己的儿子与妓女产生了爱情,并要结婚的时候,他的思想更加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边,发生在亲生儿子身上,为了自己的女儿,为了保住家族名声,为了孩子们的前途,他说:“这种婚姻,既没有贞洁做基础,也没有宗教可依靠,也没有家庭可以当作归宿”。这样的话对玛格丽特来说,无疑是倾盆大雨,社会的偏见使她的美梦破碎,碎的不敢去留念,于是为爱牺牲,离开阿尔芒,回到巴黎,回到熟悉而又厌烦的妓院之中。

(五)虚伪的资本主义制度与卫道士道德观念

前面也谈到玛格丽特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她善良、美丽,有着一颗纯洁的心灵。但在步入了妓院这样的红尘之中后,她原本纯洁的心灵显然和这种生活是格格不入的,排斥的,独特的人格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被感染。她在这里过着奢靡的生活,别人讲的话越下流,她就笑的越开心,越有劲,活像一个脚夫。在别人看来,这是过着“光鲜”的生活,但实际上玛格丽特很痛苦,她的本性使她厌恶这样的生活,因为这样的生活使她的精神得不到充实,得不到慰藉,这样的生活只能使她更加的空虚、落寞。所以小仲马在书中说她“比痛苦还更痛苦,还更悲愁的一种欢欣”。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中,妓女是没有真正的爱情的,是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的,即使玛格丽特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渴望过平凡的生活,但是这样与其他妓女内心所显示出来的独特人格注定会让她在这样的渴望与追求中走向灭亡。

阿尔芒对“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感情是真挚的,他无微不至地照顾茶花女,这样的人,这样的爱,以至于使玛格丽特对这样的爱情是更加的渴望,因为阿尔芒给了她希望,给了她敢于追求爱情的力量。但是,阿尔芒相对于他的父亲来说还是太嫩了,涉世未深,可以说是无知青年。父亲得知儿子与妓女相好,毅然反对。迪瓦尔可以说是老练的,并且资本阶级的思想根深于他的头脑中,他于是就扮演了卫道士的角色,对于出现这种情况,他为了儿子,为了女儿的幸福,为了家族的声誉,所以作为父亲必须坚决拆散他们。他认为妓女“是没有心肝、没有理性的生物,她们只是一台诈钱的机器,就像钢铁铸成的机器一样,随时随地都会把递东西给它的手压,毫不留情、不分好歹地粉碎保养它和驱使它的人。”就是因为这种伪道德,熄灭了人间的爱情之火,也熄灭了生命之火。小仲马批判造成玛格丽特悲剧命运的伪道德,其实也是为他母亲悲剧命运鸣不平,是自身情感经验的移情。[3]对阿尔芒来说,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资本主义阶级道德观念下,他是没有反抗能力的,而玛格丽特因为她的内心善良,又识大体,又很无奈,只能为了自己的所爱之人的幸福和前途,只能牺牲自己来成全他,忍痛离开阿尔芒。阿尔芒面对这样的结局,没弄清前因后果,对玛格丽特进行羞辱,随后玛格丽特大病一场,在病痛中死去。

四、结语

小仲马的身世和经历与《茶花女》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在资产阶级家庭中,他的母亲是一名洗衣工,他的父亲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的生活。所以从小他就见识到了社会的炎凉与不公平。《茶花女》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小仲马经历的再现,现实中的玛丽·迪普莱西就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的原型。《茶花女》无论是在结构的安排上,还是人物形象刻画上,还是在艺术手段的运用上,可见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大。《茶花女》向我们揭示了资产阶级整个社会的丑陋,以及给社会底层人民所带来的迫害,小说中传统的道德思想、拜金现象、社会身份地位以及个人性格都会造成爱情的悲剧。同时,加上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羞辱和报复,也是导致两人的爱情悲剧。所以,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说:“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但是小说中阿尔芒和玛格丽特的爱情也是体现了人间真情,这是宽容与尊重,也体现了人性的爱。

猜你喜欢

茶花女妓女玛格丽特
逃家小兔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玛格丽特拒绝给费雯·丽签名赠书
茶花女吊灯
歌剧《茶花女》剧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
受到皇帝褒奖的妓女将军
COME IN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