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2019-01-20杨立元
杨立元,杨 春,杨 扬
(1.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2. 唐山师范学院 体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3. 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抗震精神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唐山抗震精神是英雄的唐山人民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它不仅是当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精神之源,更是如今建设美丽繁荣新唐山的巨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大地震 40周年之际来唐山视察时曾饱含深情地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力量。”他把唐山抗震精神升华到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这是对唐山抗震精神的高度评价,极大地鼓舞和鞭策着英雄的唐山人民继续弘扬抗震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奋力争取“三个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把唐山发展得更快、更好、更美。
“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是一个民族进步振兴、繁荣强盛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经沧桑甚至磨难所铸就的精魂,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卓尔不群的品格。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包括爱国精神、奉献精神、自强精神、创新精神、团结精神、协同精神等方面。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和”“重德”“自强不息”和“爱国精神”。可见,“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唐山抗震精神鲜明生动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和建设美好繁荣新唐山进程中,英雄的唐山人民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唐山范例。
唐山抗震精神虽然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孕育、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中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延伸和升华、丰富和发展,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高度统一。
一
唐山抗震精神虽然产生于抗震救灾的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中,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精神资源。它是不同历史时期唐山精神的凝聚、合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以来,唐山精神在不断地滋长和丰盈,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图强意识,相互关爱的人性力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相互感恩的博爱情怀,超越现实的进取力量,成为存活于唐山人民生命中不朽的城市之魂,以至于在抗震救灾中形成了伟大的抗震精神。
(一)古代唐山精神的积淀
古代的唐山精神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一是商末周初时期伯夷叔齐的人文精神。伯夷、叔齐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孟子称其为“圣之清者”;唐代韩愈在《伯夷颂》中更是赞誉备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萃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二是古代“尚义勇”“勤俭节义”民族精神的传承。《隋志》中说:“人性强悍,习于戎马。”《元志》中说:“人尚义勇,节俭务农。”《滦州志》中记:“其地居民,沐前哲之清风,耕凿优游,夙以勤俭节义见称于世。”“沐圣人之清,安贫乐义,有夷齐采薇之风。”三是“关学东来”,使得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在唐山大地流传着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特别是明朝以后,这种教化使得唐山“去京师数百里,列于畿辅,为声教之首被”[3],“滦故为文学之邦,士大夫揖让进退,皆彬彬有礼。重然诺,尚气节。文字朴茂,经术湛深[4],“关学东来”的“厚德载物”思想使唐山成为尚义文学之邦。四是戚继光不怕牺牲、抵抗外侵的戍边精神和辛亥滦州起义的先烈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戚继光“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他“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英勇抗击倭寇,使得边关“不见胡尘十六年”,保卫了国家安宁。辛亥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史上一次重大起义,直接促成了清帝退位和辛亥革命的成功。辛亥滦州起义的革命志士在起义中所表现的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亦是唐山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唐山精神的凝聚
一是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勇于担当的精神。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对信仰和真理矢志不移,为传播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而英勇献身,真正做到了自己所说的‘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5]二是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1922年开滦工人开展了震惊中外的“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称赞开滦工人“特别能战斗”。三是英勇无畏的抗战精神。冀东大暴动显示了冀东人民的抗日要求和巨大力量,长城浴血抗战、“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表现了中华民族勇敢抵抗外辱、为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不怕牺牲、勇敢战斗的牺牲精神。
(三)当代唐山精神的合成
一是“三条驴腿办合作社”的“穷棒子”精神。20世纪50年代初期,王国藩带领的西铺村党支部组建“穷棒子”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二是“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活愚公”精神。20世纪 60年代的沙石峪人用最原始的工具,于数公里外取土,在青石板上凿田,被周恩来总理盛赞为“真正的‘活愚公’”。
这些精神不仅是唐山抗震精神的来源和基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生动凝练和鲜明彰显,极大丰富和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唐山抗震精神既是这些精神的历史延伸,又是这些精神的时代升华,与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理念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正是这些不同时期唐山精神的积淀和焕发,在唐山大地震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中,唐山人的精神得到了高度的提升,人性的伟大得以全面的彰显,因而产生了唐山抗震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人类抗灾精神的全面展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特定时期国家形象的特征和民族精神的象征。
从上可见,唐山抗震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中和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催化下孕育,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铸就的。唐山抗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人文情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二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赞誉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被称为20世纪十大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瞬间把唐山这个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中国北方工业重镇变成一片废墟。唐山人民从瓦砾中挣脱,在血泊中行进,在废墟上崛起,英勇无畏地进行了人类抗灾史上最卓绝的行动。他们自救互救、相扶相帮、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情怀和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廉政文化。
(一)唐山抗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人文精神
“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唐山人民抗震精神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人文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特质,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构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是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人文素质与社会进步的完美融合,是激励一个民族延续、发展、振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唐山大地震发生之时,惨遭劫难的唐山人民不顾小家顾大家,不救家人救他人,在自救互救过程中先人后己、公而忘私,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如时任唐山地委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的张一萍地震后从抚宁回唐山立即就到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抗震救灾工作,而一直没有回家,他的 5位亲人的尸体在 7月 30日才被救灾部队扒出来。小女儿因随他去抚宁才躲过了一劫。7月30日下午,她找到张一萍说:“爸爸,我妈妈他们的尸体都扒出来了,快去看看吧。”小女儿哭着闹着叫他回去看看。这时,地委正在开会研究抢救工作,张一萍执意没有回去。晚上散会后,他才带着小女儿回了家,这时,5具尸体已经被救灾部队运到郊外掩埋。他没有见到亲人最后一面,成为终身遗憾。不仅领导干部如此,一般干部和普通群众也是如此。开平区公安分局马路派出所副指导员王义州从废墟中爬出来之后,马上带领刚刚脱离险境的民警们去救人。派出所对面就是他的家,家里有年老多病的父母,双目失明的哥哥,还有妻子儿女。他只要跨上几步,就可以回到家里,就可以解救家人于危难之中。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带领派出所的全体同志去抢救群众,一直奔忙到听不到呼救声。当抢救完群众,他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自家倒塌的房屋前的时候,他的母亲和他的两个活蹦乱跳的孩子、一个侄女,早已停止了呼吸。丰南县南孙庄公社马辛庄党支部书记陈维强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后未顾及家人而毅然决然地先去抢救本村的赤脚医生,结果使得自己的孩子丧生。他说:“救我的孩子,只是救活一个人,救出医生却能救活一批人。”乡亲们为之深深感动。那些白衣天使在生死关头更不忘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而舍己、舍家救人。开滦赵各庄矿医院医生、共产党员朱芝震后顾不上家人而直奔医院救治伤员,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丰南县侉子庄三村赤脚医生、共产党员张敬娟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先是赤脚从危房中把药品抢出来,而后立即投入到救治伤员的工作中,并在最大余震发生后冲进危房救人。当她被人及时拖到安全地带后,她大声哭喊:“让我再救一个人吧!我还能再多救一个人!”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不仅表现在唐山人民的身上,同样也表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身上。他们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强烈的救援意识投身到抗震救灾的战斗中。英勇无畏的人民解放军,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以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齐心协力同灾难抗争,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他们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受灾者,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解放军战士王彦修在唐山火车站候车时遭遇地震,他冒着余震的危险,冲进倒塌的候车室,连续救出4人,虽多处负伤,仍钻进废墟深处抢救遇难者,最后被震落的水泥板砸中而牺牲。可见,唐山大地震是人类灾难的极限,却是人类人性展现的极致。
在生与死的节点上,唐山人民与救援队伍患难与共,相互救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以生死与共的人间大爱情怀与地震灾害勇敢抗争。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这样说过:“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6]唐山人正是通过大地震的生死劫难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他们自救互助、舍己为人,摒弃了隔膜和生疏,升华了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们经受住了灾难的考验,也经受住了人性的检验,显现出了高度的人文精神和强烈的悲悯情怀。在巨大灾难面前,人可能是渺小的,无能为力的;但在与灾难的抗争中,人却是伟大的,无所不能的。震后,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生命遭受极度摧残的恶劣境遇中,唐山人民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使得这个严重遭受物质和心灵重创的城市人人奉献爱,施舍爱,投放爱,人人为他人,使得整个城市充满爱意和爱心,人性的伟大得以全面彰显。如解放军某部官兵从地震的废墟中抢救出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女婴,但她的父母已经双双震亡。他们只好抱着女婴,来到了唐山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保卫组。保卫组工作人员徐连友、李克芬夫妇收养了她。后来,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她抚养成人,让她和正常孩子一样享有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关爱。徐连友夫妇给她取名“震健”,并将 7月28日定为她的生日,上学后的学名叫徐剑。直到徐剑初中毕业后,他们才告诉她实情。
正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不惜任何代价,全力以赴援助唐山和唐山人民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互救互援,使得唐山“没有一个人饿死,没有一个人冻死,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这种在灾难极限中所凸现出来的人类大爱弥合了灾难带给唐山人的巨大创伤,使唐山人的精神得到升华,人格趋向完善,人性走向完美。这种人性大爱正是唐山人民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不竭动力。
(二)唐山抗震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前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和全国军民的坚强意志。”“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广大军民支持帮助下,唐山人民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顽强拼搏”就是负重奋进,勇往直前,攻坚克难,无坚不摧,这是唐山人民的伟大品格,也是唐山抗震精神的具体体现。惨绝人寰的大地震虽然摧毁了一个城市,但没有摧毁唐山人民的坚强意志。在生存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唐山人民不畏艰难、迎难而上,不伸手向国家要条件,不消极等待各方救援,而是勇敢面对、挺身而出。从当时唐山市到区县的各级领导干部,从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到普通百姓,不计其数的人都挺身而出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无怨无悔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从而撑住了唐山这片将要倾斜塌落的天。从废墟中挣脱出来的唐山市委领导,带着伤痛在一辆公交车上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召开了震后第一次常委会,安排紧急救灾、安抚群众的各项工作。唐山地区公安局副局长李树清在局领导班子4亡1伤的情况下,不顾妻儿的死亡,与另外2名班子成员迅速组织全局干警抗震救灾和保卫工作。尤其是开滦工人发挥“特别能战斗”的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精神,成为敢于担当的排头兵。开滦唐山矿工会副主席、党委委员李玉林从废墟中挣脱出来以后没有顾得上回家抢救自己的亲人,而是向中共中央汇报灾情。他坐上司机崔志亮驾驶的一辆红色救护车飞奔北京报信,在唐山大地震之后4个小时,在交通、通讯基本都中断的情形下,只穿着一条短裤的李玉林到了北京中南海向中央领导汇报了地震情况,使唐山人民得到及时救援。开滦矿务局党委负责同志脱险后,指挥打开所有通风口,在井下劳动的党员干部指挥井下工人撤离矿井,创造了万名井下工人安全脱险的奇迹。其中,吕家坨矿党委常委贾邦友在断电、地下水上涌,仅剩一条逃生风井通道的情况下,“火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指挥近千人用近5个小时安全撤返地面,而他却最后一个爬出井口。用时任国家煤炭部副部长兼开滦煤矿党委第一书记的肖寒的话说:“没有见过这么大的灾情,没有见过这么重的损失,没有见过如此惨烈的情形,也没有见过开滦矿工如此的无私奉献精神和英雄气概。”肖寒在地震发生后火速从北京赶回唐山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时他的两个儿子韩建平、韩玉平都被埋到地下,他没有去看一眼而迅速地组织抗震救灾,抢救伤员,安置群众生活和恢复生产,他的两个儿子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抢救而罹难。就这样,在大地震发生之时,英雄的唐山人民临危不惧、迎险而上、挺身而出、英勇拼搏。党员干部或指挥若定,带领员工撤离险境,顺利脱险;或组织力量抢险救人,救群众于危难。人民群众或勇敢保护国家财产,使之免于遭受盗抢损失;或不怕牺牲,英勇救人,在震后的唐山处处传颂着“特别能战斗”的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事迹。
就这样,在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过程中,英雄的唐山人民冒着地震频仍的危险恢复生产,以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夜以继日、无怨无悔、顽强奋战。在灾后第10天,开滦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第 14天,唐山电厂发电并网;震后第 28天,唐钢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时间,唐山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2年,全市的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1986年完成城市恢复建设,1996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
(三)唐山抗震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廉洁文化
唐山抗震精神中的“公而忘私”蕴含了廉洁精神或廉洁文化因子。因为只有忘私、无私才能清正廉洁,只有“拒腐蚀、永不沾”才能克己奉公。在 40多年前的大地震中,唐山广大党员干部用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廉洁精神,践行了毛泽东同志所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大地震的废墟上处处闪烁着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党性光辉,“为民、务实、清廉”的廉洁风范在各级领导干部组织开展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得到全面展现。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党员,从解放军、医疗队再到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无一不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利益和灾区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而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的欲求私念[7]。
在震灾的发生阶段,在唐山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广大党员干部不顾个人顾人民,不顾小家顾大家,成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典范。开平区中王盼庄民兵连长徐国良震后不顾大儿子、大女儿被砸死,立刻组织全村人互救,并带头用自家的东西搭建简易塑料棚,垒锅灶做饭,安排社员吃住。到了第2天,他用撬棍把被木梁压着死去的大儿子、大女儿和父亲、二妹扒出来,用排子车将尸体拉到村西埋了。在震后简易房的搭建过程中,唐山水泥机械厂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庆林管着油毡,但他未用半米油毡为自己建房,一直住在漏雨的窝棚里。群众感动地说:“原来我们以为书记的房子准不漏,哪知道漏得这么厉害。”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也同样廉洁为民,无私奉献。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二支队十八大队始终是冲锋在前,奋战在抗震救灾最前线的一支部队,当群众看到战士们顶着烈日帮助抬东西,就主动送来4筐桃子和1袋饼干,却被婉言谢绝。群众看到解放军不收,放下东西就走,但他们还是一个桃子没吃,全部送了回去。在场的群众感动地说:“真是人民的军队与人民共患难,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啊!”该吃饭了,战士们看到同样又渴又饿的受灾群众时,就把分到手的开水、馒头主动送到群众手里,自己煮起了高粱米饭。人们喝着战士们送的开水,吃着战士们送来的馒头,看着战士们嚼着粗糙的高粱米饭,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在恢复建设阶段,这种廉洁奉公之风一直被发扬光大。1984年的一个大雨天,唐山市委领导冒雨看望住在简易房中的群众。当他们看到有的简易房漏雨进水,当即决定市委机关暂不搬进新建成的市委办公大楼,先让占用居民楼的几个局级机关使用,把腾出的楼房分给住在简易房里的群众。路南区西越河村支部书记王金义,为改变震后村里的落后面貌,带领村委会成员率先垂范、廉洁自律,为村民广辟增收渠道,使得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在提议村集体购买土地建冷库时,朋友亲戚反复劝说他以个人的名义入股赚大钱。面对转手就可得上千万元的巨大利益诱惑,他不为所动,严词拒绝。正是大地震中的广大党员干部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救灾部队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普通民众也是公字当先,克己奉公,因而才有了“公而忘私”的廉洁文化。正是这些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行为使得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廉洁精神得到高扬,也为当前全面从严治党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唐山范例。
(四)唐山抗震精神表现了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
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是一种艰苦耐劳、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唐山大地震发生的危难关头,英雄的唐山人民凭着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和坚守,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创下了不平凡的业绩,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敢于担当精神的壮歌。在大地震发生之时,开滦唐家庄矿炮药库管理工、共产党员张勇正在地下150米的井下有上万斤存量的炮药库值班。震后地下水迅猛上涌,在井下工作的矿工迅速升井,许多工友数次叫他一起撤离。但为收齐炸药和履行炮药库必须有人值班的职责,他毅然放弃逃生的机会。三个月后地下水被抽干,人们看到炮药库里的张勇静静地伏在小桌上,旁边放着已被水浸透的日记本。当人们打开日记,看到了张勇最后的留言:“我是个矿工,我是个共产党员,我是个让我光荣一生的解放军战士。邱少云为了我军的胜利,他不怕烈火焚身。而今,我面对的是大水淹巷。但我是个炮药库的管理工,我要与炮药库在大水中共存亡。邱少云,你的战友,张勇向你走来了……”在场的人们无不眼泪流淌、泣不成声,把他誉为唐山的“邱少云”。开滦林西矿大井绞车司机、共产党员吴显东在地震发生时正在值夜班,在电断灯灭漆黑一片、断梁掉落砸伤腿脚的情况下,为保住矿井安全,他忍着剧痛、纹丝不动地在车间操纵台上牢牢地将绞车车闸控制在零档位,直到被在房屋倒塌中坠落的天车砸中以身殉职。在危难之中,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尽职尽责,以牺牲的行为勇于担当,他们的死重于泰山,他们是大地震中无私无畏、忠于职守的英雄。
在地震中,几乎每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都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仅有张勇和吴显东这样在工作岗位上勇于担当、以身殉职的英雄,也有在自身工作中恪尽职守的模范。解放军驻唐某部无线电连的共产党员吴东亮,地震时正在战备值班室值班。剧烈的震颤把他甩倒在地板上,他紧紧地把电台抱住跳出窗外。可是那台备用的直流小型电台、电键、耳机等用具没有取出,于是他冒着被砸死的危险,先后3次冲进报房,把这些用具取出。这时同连的一位战友脱险赶来,帮他把机器挪到有固定天线的地方,很快把电台接上。此刻,在震后的4点03分,吴东亮经过多次呼叫,与上级电台沟通了联络,红色的电波飞向北京,飞向党中央。大地震后,开滦赵各庄矿的采煤工人曹殿臣担任往迁西转运伤员的向导,为尽快地运送伤员,车路过自家门口他也没有进去看上一眼。第五次经过时,老乡们认出了坐在司机身边的曹殿臣,纷纷向他招手,并拦住汽车,对他说:“都到家门口,快下车回家看看吧!”曹殿臣抑制住思念亲人的情感,对大伙说:“还有许多生命垂危的伤员等待抢救,人命关天哪!还是救人要紧啊!过几天,我一定回家看看……”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震后曹殿臣五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也被人们所赞扬。在震后最为艰难的五天中,也正是有了许多曹殿臣这样的忠于职守、勇于担当的人,才确保将上万名伤者全部转移到外地医院得以救治。
可见,唐山抗震精神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城市精神与民族精神的紧密契合,是唐山精神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表达、诗性呈现,是唐山人民发奋图强、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文化品格、道德品性、生命品行的集中概括,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三
唐山抗震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人文情怀、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唐山抗震精神是唐山这座城市的灵魂,她既是唐山人民气壮山河抗震壮举之灵魂所在,也是如今构建和谐唐山、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当年英雄的唐山人民用“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精神,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意识,“冲锋在前、心系人民”的英勇无畏、敢于担当的牺牲精神,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它为当前社会和党内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生动准确的回答。应该看到,目前部分共产党员信仰缺失、欲望至上,“为人民币服务”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唯物主义”在他们那里变为“唯物质主义”,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信念背道而驰。所以,在新的历史语境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唐山抗震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就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应努力做好以下方面:
(一)要深刻铭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使命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我们党 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始终不变、始终不渝的,这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共产党人身上得到充分展现。他们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无反顾的担当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信服,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正是因为在大地震中的广大共产党人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会凝聚、带动和激发灾区人民群众大力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出现了受灾群众之间、受灾群众与救灾部队之间、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齐心协力的感天动地的场面,因而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在反腐倡廉的今天,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扬抗震精神,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党为公,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要大力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
“公而忘私”就是大公无私、一心为人、勇于牺牲的甘于奉献精神,“患难与共”就是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在唐山大地震中,正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不分你我、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齐心协力才取得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一系列成就,表现出了一种超常的大爱精神。也正是凭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精神,在震后 40多年来,才有那么多的党员干部面对各种诱惑不为所动、不占不贪、不腐不变,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最自觉、最勇敢、最有利的担当,把群众的利益托举在自身之上,舍弃自身利益去维护国家和群众的利益,为我们今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历史标高。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因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丢失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致使腐败蔓延加剧。所以,传承和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精神,是当今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的一个绝佳途径。只有弘扬这种精神,并依靠这种精神团结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三)要积极发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
“百折不挠”就是坚韧不拔、迎难而上、知难而进,不屈不挠、奋力拼搏的自强不息精神,“勇往直前”就是负重奋进,敢为人先、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这就是总书记所指出的“担当精神”。他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英雄的唐山人民在大灾大难面前展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他们负重奋进、英勇拼搏、敢于争先,建设了美好繁荣的新唐山。在新的历史时期。唐山人民要继续发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为建设现代化城市而不懈奋斗。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用生命、鲜血和汗水熔铸成的唐山抗震精神发扬光大,努力夯实“四个自信”,奋力推进“四个全面”,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