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立场,追寻灵动课堂

2019-01-20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陈秋蓉

天津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植树立场线段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沟头小学 陈秋蓉

“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立场”,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我们的教学就能多些灵动,多些和谐;我们的学生就会学得有趣、有味、有得;我们的课堂就会“接地气”,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本文着重通过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找准“起点”,放眼“终点”

教学,是一段旅程,有它的起点和终点。要从儿童最本真的理解出发,选准合适的起点,直面教学中的真问题,让儿童走进数学,让数学更贴近儿童。同时着眼发展,找准合适的“落点”,努力构建和谐的生命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走心的数学。

1.尊重学生学习经验。

与数学相遇之前,儿童就已经积淀了一些学习经验,积累了很多关于数学的朴素的认识,这些感性认识以零散的、碎片的形式储藏在脑的深处。基于儿童立场,就得关注儿童的视角,珍视儿童的经验,深度开发儿童的内隐经验,探寻用儿童自己的经验世界及思维方式等感悟数学本质,变“隐”为“显”,让学生有机会把想法和盘托出,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例如,六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一些百分数,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说说眼中的百分数。在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新知建立起联系时,结合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现实素材:呈现安装程序格式化进度、服装面料和里料的成分、汽车销售情况的百分数,多角度、多素材的交流,使学生知道百分数意义知识自然生成,并描述实例中百分数的实际含义。教师选择一个贴近学生的角度展开研究,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支架”,与学生一同“挖井”,引发学生思考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同时讨论以下问题:人们为什么会喜欢运用百分数?既然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为什么不直接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信息?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构建知识体系,对百分数和分数、比进行主动比较,再厘清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案例中生活中积淀下的“前数学经验”,使得解决问题方法丰富而独特,教师针对儿童内隐的经验与感性的认识汇聚,让经验与新知融合共生,我们的课堂因此充满灵动而理性。

2.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曾多次在课堂上出现“被动学习”“被动思考”的窘状,儿童的思考方式常常伴随着一些无序、跳跃式思维状态,教学很有必要立足学生的内心需求,满足学生成长需求,让教学“有温度”,让书本里的故事灵动起来。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圆柱侧面展开图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直接指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这一浅表层次上,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课堂上每位学生都积极为课堂的展开出谋献策,不同学生突破自我思维,课堂上出现三种不同看法:一是沿着高剪开,发现圆柱侧面的展开图是个长方形;二是沿着斜线剪开,圆柱侧面展开后是个平行四边形;三是沿着不规则的线剪开,发现侧面展开是不规则图形。对于三种不同意见,教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思辨。经一番争论,达成共识,直指数学本质:即使展开后的平行四边形或不规则图形都可以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接下来操作、验证、比较,把长方形纸重新恢复成圆柱的侧面,最终帮助学生发现在学生得到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之后,顺利实现平面与立体之间的互相切换,顺利完成由曲面到平面的转化,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理解与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案例中教师的设计契合学生需求的课堂等问题,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课堂,在思维的广度、长度、深度上做文章,教师机智地贴着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教学,发现学生的天赋和潜能,实现教学的增值效应,让数学教学拥有一种暖暖的温度。

二、消除“盲点”,凸显“亮点”

基于学生立场,很有必要摸清学生学习“薄弱点”,不留死角,扫清迷茫,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上要教学生不懂的,讲学生迷惑的,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将困惑点转化为兴奋点。要有一双慧眼,澄清模糊认识,看到学生的思考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把冰冷的美丽变成火热的思考,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中央,让数学学习更有深度。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两端都载)”,教学例1 时,直接锁定解题“盲点”,针对错误的结论“每隔5m栽一棵,共栽100÷5=20(棵)”展开教学,引发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渗透简单的化归思想。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想法,放手让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使“植树问题”悄然植入孩子们的心中。学生有的采用植树模型图,有的画示意图,还有的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辅助思考,引导观察两端都栽树的示意图或线段图,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数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总结出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及时锁定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信息,努力地将这些“亮点”资源放大,自主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之后让学生在20m、25m 上加以验证,从中发现一条线段两端栽树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规律: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这样例题中较大的数据就迎刃而解了。正因为教师引导学生用灵动的视角建构,才让两端都栽这类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悄然无声地建立起来。挖掘暗藏的数学思想方法,化繁为简,一一对应思想也在无痕渗透。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真切的问题情境,激发“内源动力”把全班学生的思维聚焦过来,顺利突破解题“盲点”。此过程是一种智慧的挥发而非知识的堆积,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呈现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正是基于儿童的立场,在薄弱点发力,尽最大的可能开发儿童,尊重儿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做最好的自己,课堂因此而闪亮。

三、聚焦“难点”,攻破“冰点”

数学作为理性之花,绽放的是“冰冷的美丽”。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背景下,教师更应站在儿童的立场,拨云见日,驱散浮躁,融化“冰点”,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碰撞。

例如,六年级下册“数图形的学问”的例1,教学时以8个点为例,先让学生在尝试时感受到混乱,从而产生“从简单入手”的自主需求。其间教师聚焦难点,在理解瓶颈处驻足,出其不意,追问:从4个点到5 个点,为什么多1 个点就多了4 条线段。针对这一极具价值的信息进行深挖,直奔问题本质,简约又灵动,让学生走出狭隘。继而迁移多个点的同时,有顺序地连线,并记录线段增加的条数,有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原理,逐步提炼出规律。将不同的点数连成的线段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可使得规律进一步显现并清晰,为学生表述规律提供支架。

教学中教师锁定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想到每一个新增的点都要与之前的点相连,从而得到新增的线段数;二是要从表示线段总数的算式中发现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归纳得出其中的规律,发展合情推理思想。在理清点数与线段的条数的关系时不忘数学的简洁性,用字母来表示,有n个点,线段数就是1+2+3+…+(m-1),没有必要提炼出“(-1)÷2”。突出关键,让学生晰地看到原理,发现规律。这样峰回路转,逐一突破,攻破教学“冰点”,学生的智慧也随之生长。

四、结语

教学,应站在儿童立场,当儿童真正走到教育的中心位置,学生的视界能够得到拓展,思维产生共振,智慧得以共享,就能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金钥匙。基于儿童立场,顺着学生思维往下走,学生就能接地而行,这样的教学才是愉快的发现之旅,这样的课堂师生更会收获真实的快乐,感受生成的灵动。

猜你喜欢

植树立场线段
植树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植树真快乐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怎样画线段图
植树鸟的来信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