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育人功能的探索

2019-01-20广东省广州大同中学

天津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广东省广州大同中学 骆 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延绵不断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作为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思政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一、挖掘教育内容,帮助学生铸传统文化之基,为发挥育人功能奠定基础

青年学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挖掘思政课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渗透,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下树立家国情怀,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教育

在《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二)“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教育

充分挖掘、整合《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公民的政治生活》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的良好风尚,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做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培养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

(三)“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

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

二、开发校本课程,激发学生抒传统文化之情,为发挥育人功能拓宽视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的风骨与魂魄,通过多种形式包括社团活动、新兴媒体和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让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成为一种信念。

(一)营造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

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中,凸显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了解、体验和传承。结合非遗体验课程,如指尖非遗——剪纸、折纸;笔下非遗——书法、国画;动感非遗——古典舞、戏剧、艺术体操等,发现中华文化之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个性爱好。

(二)搭建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媒体有机结合

文化类综艺节目承担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思政课教学中,通过活动型课堂形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观看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和诗以歌”,邀请文化学者和音乐大家联席点评,深层挖掘、多元解构诗词音乐中的主流价值表达。又如《国家宝藏》带来九大国家级博物馆(院)的国宝,以大众化的表达,把看似“高冷”具有神秘历史感的国宝文物,以小剧场的形式展现它们的前世传奇故事,描述国宝背后故事、文化背景,传达了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力量,让国宝“活”了起来,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嵌入学生心中。

(三)拓展思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有机结合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家谈》校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传统节日、饮食厨艺、传统建筑、中华武术、衣冠服饰、传统文学、传统中医、中国对联、名山大川等方面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教师在教授“传统美德”时,先讲授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精忠爱国、克己奉公、诚信知报、修己慎独、勤俭廉正、见得思义、勇毅力行和笃实宽厚。教师以“孝”为主题创设“小剧场”,让学生将有关“孝”的故事表演出来,通过表演使学生深入理解“孝”的真谛,塑造孝顺品格,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有孝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爱自己、爱家庭、爱国家的人,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承价值。

三、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习传统文化之技,为发挥育人功能提供路径

(一)拓展课程资源

将课本知识和文化主题结合,通过参观、感受、体验文化古迹、博物馆、民居特色、民间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性文化设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以鲜活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将课本知识放在生活中实践,通过社会调查、走访采风等方式收集、整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文字等资料,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技艺,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创建实践基地

把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旧址、黄埔军校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农民运动讲习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中山纪念堂等作为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宣讲革命事迹、演绎英雄故事、参加国家公祭日活动、清明节气祭扫等活动,继承先烈遗志,激发学生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

四、建立指标体系,引导学生修传统文化之德,为发挥育人功能科学评估

探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摒弃传统单一的以期末考试为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坚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评价指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度、认同度;通过一定途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情况(参与度),将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吸收内化,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素养和品德修养。

(一)注重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将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中的习得成果,以过程性材料进行汇总,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等方面。

(二)注重对学生知与行表现的综合评价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于由“知”化“行”,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根据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