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推理”教学的几点方略
——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推理教学

2019-01-20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俊民中学刘海燕

天津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推理逻辑推理唯物史观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俊民中学 刘海燕

一、唯物要素的纳入,增加历史本质的认知

唯物史观是中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在五大核心素养要素中牢牢地占据首位,这主要是因为唯物史观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揭示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根由,点明了人类历史文明演进的客观规律,是对历史根本性的阐述。而推理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其与唯物史观具有相互转化的特点,一方面,唯物史观的产生离不开历史推理的逻辑;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又指导学生推理历史现象背后的实质。那么,唯物史观应该怎样转化为学生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呢?从当下的历史教学现象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常常只是让学生理论性地学习唯物史观,并未将其中的核心观点与历史内容进行密切结合,从历史本质切入,探究历史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因此,教师在开展有关教学活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历史对象出现的根本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历史逻辑推理与唯物史观的转化。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就“奴隶王权制度的瓦解”“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强化”等内容,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析它们的成因,并要求他们从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论调的角度,推理我国政治制度不断变化的根由。这个过程中,有小组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劳动力的解放以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等方面,对上古先秦时期奴隶政治制度的消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进行了逻辑推理与论证,得出了“生产力的提高解放了多余的劳动力,处于奴隶阶层的人开始谋求自身的利益,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这种情况下,旧的制度瓦解,符合新的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央集权制度逐渐确立”的结论;也有小组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推理了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和中央官职制度演变的原因,得出了“因为农业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导致某一时期的民众有更为的余力进行文化学习与创造财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与之相匹配的政治制度,也就是上层建筑的出现”的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深化历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历史现象产生的学习能力,对唯物史观素养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反向思维的假设,把握历史解释的要点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要素要求学生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提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准确把握历史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提供的历史信息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得出趋向历史事实的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历史逻辑推理能力。而常规的推理教学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在较高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认为正向推理与直接的历史讲述甚至给自己相同的感受。有鉴于此,为了满足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我常常通过反向思维的假设,引导学生展开历史推论的学习。如,在学习“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我在引领学生学习了该部分内容以后,向学生描述了如下场景:自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洞开中国封闭大门开始,各行各业受到巨大的冲击,土布滞销,手工业品价值大幅度下降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了《开阳县志》等地方县志记载的中国近代经济凋敝的内容,让他们以此出发,通过分析有关材料,思考“假如我国古代政府从明清开始就重视工商业的发展,还会出现如上场景吗?我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是否便不会夭折?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是否就可以持续下去?”等问题,并要求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该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借助这种反向思维推理的方式,明确我国近代经济发展与迟滞的要点与成因,得出“新的经济制度必然取代旧经济制度”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尤其是对封建制度下近代经济“先天不足”的理解,在提高他们历史逻辑推理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三、历史元素的组合,进行历史史料的解析

史料是历史教学不容或缺的资源,也是历史逻辑推理教学必不可少的素材,时至今日,史料论证已经成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与历史推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因为推理活动以史料的挖掘、分析入手,从而得出有关的结论,这项教学行为本身便是论证史料的过程。而从历史教材的排布上看,同一时段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被相互割裂为独立的部分,使学生在论证史料的过程中,难以将三者充分联系起来,不仅影响到历史逻辑推理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影响到史料论证素养的培养效果。因此,我在开展有关教学时,就从历史元素的组合入手进行历史史料的解析。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为了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论证素养,在较高限度内发挥历史逻辑推理教学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该部分内容时,首先,让他们在小组内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要求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对该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理性推导,得出合乎历史逻辑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再对如下所示的历史材料展开探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选自《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这个过程中,通过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对这则二手史料进行推理语病分析,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他们对历史知识认识的深度,还可以锻炼他们分析、剖析史料的能力,即通过逻辑推理从史料中得出一定结论的能力,加大其史料论证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四、历史主题的探究,建立历史时空的关联

从历史逻辑推理的角度来看历史时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发现,两者之间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联系:一是从历史现象推理的时间属性来说,不同的历史表象受到时空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推理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二是从古今层面来看,探究历史现象与当下社会需要之间的“接轨”,推理历史现象的时代性。它们与历史逻辑推理相结合,共同服务于时空观念历史核心素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我常常通过探究历史主题的方式,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如,重大的历史事件常常带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而随着历史时空的变化,某一历史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也会不断产生变化,这时就需要学生运用历史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历史事件的意义。在学习“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时,就其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划时代性质的历史事件,我就要求学生从封建政治和现代社会发展两个角度出发,推理这一事件在古今不同时段内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得出“在当时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但不利于当下开放性社会的打造,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所包含的意义”的结论。这样的推理不仅使学生站在不同的时空角度,分析了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价值,还使其认识到了历史现象在古今认知之间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全面掌握,培养他们的时代眼光和时空观念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成长,取得最大化的历史课程教学目标。

五、结语

总而言之,“论从史出,史论相合”是当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一大潮流,推理在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难以忽视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历史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深入把握推理与历史的关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积极纳入唯物要素,增加历史本质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促进他们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推理逻辑推理唯物史观
逻辑推理初步思维导图
小议逻辑推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再谈立体几何教学中逻辑推理素养的培养
超难度逻辑推理大挑战
也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技巧
提高农村学生学习几何的能力探索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思辨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
《唐人街探案》:异域奇观下的喜剧推理实验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