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中学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2019-01-20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六中学曾芳华

天津教育 2019年17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个体德育

■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六中学 曾芳华

我国在心理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对中学生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心理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发展,及时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升心理教育和德育融合的实际效果,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心理教育侧重于个体心理完善与建构,德育则更侧重于社会的规范化要求,因此心理教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相互独立的平行关系,同时也存在从属关系,更多的时候则是相互交叉的融合关系。

(一)平行关系

德育,是培根铸魂的主要课程,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德育,其着眼点是社会化的规范要求,是统治阶级倡导的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的理论体系。而心理教育更多是着眼于个性化的情绪疏导。因此,从其关注的对象看,心理教育和德育有很大不同。心理教育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健康,重点在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实现对个体的心灵构建。德育,则是社会化的规范对个人的影响与教化。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研究领域,是平行关系下的两个领域,但都在引导个体通过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德育与心理教育就是社会化的共性要求与个性化发展的关系。

(二)从属关系

从实际情况来看,心理教育往往从属于德育。这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惯性使然,从古到今,我们都比较重视家国情怀,重视集体的发展,忽视个体的声音和心理诉求。目前,很多教师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德育的一部分。很多学校没有充分考虑心理教育的专业特点,而是将其看作德育工作的补充形式。在开展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时缺乏统一的认识,造成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存在较大的困难。

(三)交叉关系

心理教育与德育,其侧重点不同,心理教育侧重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德育则侧重于社会规范对个体的影响。但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力图通过努力使受教育者更好成长,成为一个既有自我个性,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化的人才。因此,心理教育与德育必然存在交叉关系。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因此,正确处理中学心理教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异同点才能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从共同点来看,心理教育和德育都是中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同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心理教育和德育也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融合关系。从不同点来看,中学心理教育和德育在理论基础、学科导向、工作内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心理教育重在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形成健康影响,引导学生构建心理自律,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主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观念,促进知识、情感、行为等多方位协同发展。心理教育对工作人员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心理教育和德育融合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学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二、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必要性

对于身处生理和心理发育迅速期的青少年来说,心理教育至关重要。心理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接纳自我,坦然面对生理发育带来的不适,同时逐步养成各项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状态。然而,心理教育只有与德育有效融合,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心理疏导,实现教育的初心。德育也只有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才能做到“目中有人”,才能实现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何将个体的生命价值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加以实现?这是大家要认真思考的。今天,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方式就是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但具体到每一个人,则又有各自不同的人生目标。心理教育过程中,既要看到个人的需求,针对性地疏导学生个人的情绪,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使命感、时代感,把“小我”的诉求转变为“大我”的发展愿景。个人只有融入时代的洪流,才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获得无穷的发展动力,从而拥有强大的“自我”。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德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生个体的努力,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共识。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生本教育理念日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并付诸实施。这和过去以“知识”“教化”为中心完全不同。过去的德育是一种灌输性的德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化”。今天,我们需要的是学生自主性的德育,也就是要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要求”的德育,学生自我内在的声音就显得特别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进而与外在的德育协调,实现内外在的和谐发展。

(三)优化德育课程的需要

我国古代就有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都是单向的“灌输”,如在家庭教育方面,强调“棍棒下出孝子”。这种忽视个体的主观诉求的德育,在现代社会下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学校教育要求我们在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的基础上,对学生实行潜移默化的德育。这种德育是一种学生自主性的德育与互助性德育的结合,对学生的主观意识要求更高,而心理教育的引入,则使德育过程与学生心理健康完美结合起来,优化了德育课程的结构。

三、心理教育与德育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强化理论知识的融合

心理教育和德育,首先可以实现理论上的融合,即从目标、方式和心理方面都可以实现融合。如,在中学心理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个性,敢于面对问题、承担责任,积极创新和进取,形成坚强的毅力。在行为和心理方面,德育突出被教育者在思想、行为、意志力方面的教育,而心理教育更关注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心理变化。虽然心理教育和德育存在较大的教育差异性,但是两者教育本质上又有共同点,都是注重中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新的转变。

(二)做好教学组织的融合

在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中,班级和课堂作为最常见的模式,要想切实发挥心理教育和德育的双重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加强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创新,注重组织模式的优化和配置,推动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播放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频,还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视频角色,设身处地想象人物的性格、情感等。深入挖掘视频信息,通过让学生自由讨论,找到遇到同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和德育氛围。

(三)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

在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学校要根据具体情况配置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加强学生个体咨询,开展广泛的心理普查。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心理特点有深入了解。根据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的反馈情况,对中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通过现场答疑的方式解决中学生内心的各种困惑,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敢于诉说自己面临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对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进行补充,有助于解决和处理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从而正确看待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总之,中学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顺应当前阶段学生的基本特点,注重两者的有效融合。这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对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意义。心理教育和德育工作的融合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全面落实教育部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提升心理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个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