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初探

2019-01-20蒋秀玲沈慧娟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参训学科培训

蒋秀玲,沈慧娟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从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教育部先后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和“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基础教育领域已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已刻不容缓,为此,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有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活动[1].

目前,国家制定了许多有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政策,但对于一些偏远地区而言,由于受客观条件及教师自身因素的限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本文就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模式进行了探讨.

1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

为了解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笔者以吉林省通化县、柳河县、辉南县、靖宇县、抚松县、集安地区、白山地区、长白山朝鲜族自治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调查中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40份,有效问卷224份,无效问卷16份,现就调查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

(1)培训机会过少.由于受到经济、设施、领导重视程度等方面的限制,调查中发现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培训的机会少.

当问及是否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的相关培训时,有22.32%的教师回答从未参加,有28.57%的教师回答很少参加,42.41%的教师回答偶尔参加,只有6.7%的教师回答经常参加.说明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机会过少.

(2)培训收获不大.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面的培训从培训的总体目标讲,就是为了更快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样培训的内容大都考虑硬件的操作和软件的使用,有些主讲教师虽然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但缺乏学科教学经验,培训内容不能很好地与教师的学科教学相结合,针对性较差,导致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培训收获不大.

当问及你认为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否有帮助时,有42.4%的教师认为帮助很大,效果明显,有21.9%的教师认为有帮助但效果不明显,另有35.7%的教师认为没有多大帮助.由此可见,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培训认知不同,收获不一.

(3)培训原因不明确.由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思想保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造成他们对培训认识不足,不愿积极主动地参加培训,即便有的参加了培训,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学习不认真,没有目的性.

当问及你参加培训的原因时,有91.5%的教师回答是学校指派,有7.2%的教师回答是自己争取的,另有1.3%的教师回答是其他.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教师参加培训是学校指派的,这样的培训针对性差,教师学习的自主性也差.

(4)培训流于形式.目前,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老龄化倾向比较明显,为此,一部分特岗教师已充实到了教师队伍中,这部分群体教师年龄差别大,知识水平不尽相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是参差不齐,仅对计算机的操作而言,有的教师已具有一定的基础,有的教师却是一片空白.将这些层次不一的教师组织到一起进行培训,必然造成有的教师跟不上,有的教师吃不饱.而培训结束又没有严格的考核验收标准,造成培训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当问及培训方式时,有88.84%的教师回答是集中大班培训,有10.71%的教师回答是针对本学科教学展开的,只有0.45%的教师回答是其他.由于目前教师所参加的培训绝大部分是集中大班模式,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这也是教师认为培训收获不大的主要原因.

2 双管齐下培训——完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从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制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培训模式不合理.为此,笔者提出了双管齐下的培训模式,所谓双管齐下的培训模式即集中培训模式和网络培训模式相结合的模式,同时给出每一种培训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这必将为全面提升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供借鉴与帮助.

2.1 集中培训模式

所谓集中培训,就是中小学校、地方教育学院、教育职能部门、高校、教育机构等,把教师集中组织起来进行的培训[2].形式多样的集中培训模式可以在短期内使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得以快速提升.针对吉林省东南部地区的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对象层次不一,没有考核验收、培训内容与学科脱离,效果不明显等实际问题,可以采用单学科集中培训和多学科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对于那些培训认识不足,动机不明确,年龄偏高,基础比较差的教师,单学科集中培训最为适合,培训中通过与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学习、设计完成学科任务、接受考核验收等步骤,使教师目的明确、任务具体、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严格的验收,参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会在短期内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由于单学科集中培训规模小,要求高,难以广泛开展,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师培训机会少的实际问题,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参加多学科集中培训,多学科集中培训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基础,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活跃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培训中通过专家引领、观摩优秀课例、动手实践操作和相互点评验收的过程,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空间大,收效明显,对他们将来做公开课、参加各种比赛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单学科集中培训.单学科集中培训就是按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行划分,同一学科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的培训.培训中,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特点、教学思想、知识整合在一起,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种培训不只是单一地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也不是单独地学习学科知识,而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中运用信息技术,在运用信息技术中学习理论知识,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有如下做法.

第一步,通过软件学习,奠定信息技术基础.培训时要根据教师的学科特点来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例如:对于在中小学教学中比较流行使用(比PPT好用)的希沃软件的讲解,单学科培训时不能泛泛地讲解希沃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如何使用希沃白板、如何录课等,这样毫无针对性的软件介绍与讲解,对于那些对培训认识不足,年龄偏高,基础比较差的教师等于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培训时要紧密结合教师所教学科的教学实际,比如,针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可以介绍该软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功能,讲解汉字演示、拼音标注、“古诗词”工具的应用技巧等,针对数学教师的培训除了介绍软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外,详细讲解几何、公式、数学画板等工具的使用等,这样可以使受训教师很直观地看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及影响,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学习,并快速进步.

第二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科任务,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培训部门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水平、学科特点与需求,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学科任务或教学主题,任务要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和培训内容来组织,并要注重形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此来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针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可以布置参训教师进行“三角形全等”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求用到希沃软件中的几何与数学画板工具.

第三步,分组完成任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任务下达后,可将受训教师进行分组,每组5人左右,并选一名教师为组长,接受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分析任务,明确主题,并进行相互讨论与交流,不仅教师之间要进行沟通与交流,培训者与受训者之间更应该进行有效地沟通,收集相关教学资料,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解决在本学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直到教师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会得到有效地锻炼与提升.

第四步,逐一考核,验收学习成果.在完成任务之后,要对所有培训的教师进行逐一考核.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组长验收,对质量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指导与帮助,以确保人人过关.

(2)多学科集中培训.虽说单学科培训针对性强、效率高,但这种培训规模小,要求高,难以广泛开展,除单学科培训以外,多学科培训模式也是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多学科培训可以不考虑受训对象所教学科,为了全方位考虑教师层次不一,所教学科不同的特点,可以采取专家引领、案例交流、实践提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依据如下步骤实施.

第一步,可以通过聘请教育行政部门、教学一线的专家,从国家政策,基础教育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构建智能课堂等主题进行引领,使受训教师从理论层面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充实他们的理论知识,加深他们的思想认识,从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他们带着强烈的兴趣和愿望投入到培训中去.

第二步,听完专家的报告或讲座后,要根据教师所教学科的特点进行分组,并依照参训人数的多少来决定组数,如果参训人数较少,可分为文科组和理科组两组,如果参训人员较多,则可根据参训教师所教学科的特点分成多组,独立学科能自成一组的就自成一组、否则相似学科可组建成组.分组后,可根据每组学科的特点,由水平高、经验丰富,最好是参加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大赛并获奖的一线教师来进行细化培训.培训中可以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为案例,进行细化分析与讲解,详细解读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及信息技术应用情况,这种方式既与参训者的学科紧密结合,又能使参训者亲身感受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重大影响,从而极大地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第三步,案例解析培训结束后,仍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培训教师确定主题,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根据专家引领及案例解析培训中学到的知识,结合本学科教学特点,进行课例制作,制作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相互研究、相互帮助,并在小组培训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完成任务.

第四步,课例制作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参训教师面向小组全体成员进行课例展示,并简单说明自己的创意,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制作经验,由培训教师进行验收,验收合格,方可发证,同时每小组选出两个优秀成果参加优秀案例展示.

第五步,将所有参训教师召集在一起,将每组选出的优秀课例进行展示,和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制作成果,邀请专家对优秀课例进行点评.

这种形式培训,一次性参与培训的教师人数较多,通过实施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对象层次不一、培训内容与学科脱离的实际问题,使受训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并能得到及时的指导与帮助,通过优秀课例展示又可使他们看到自身的差距与不足,培训结束后,能够继续深入地学习与研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全面的提升.

2.2 网络培训模式

由于面对面集中培训受时间、经济条件、设施等原因的限制,成功组织一次集中培训需要长时间的筹划和准备,参训教师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又难以抽出大量的时间经常参加这种培训,通过网络培训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网络培训可以两种形式完成.

(1)QQ建群,进行培训.目前,QQ已成为人们沟通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场所的严格限制,因此可以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进行培训,群名称以培训目的及形式命名,把参加培训的所有教师加到群中,以此来完成培训任务,培训环节可以按以下步骤实施.

第一步,明确时间,布置任务.建群后,首先明确培训时间,培训时间最好以五周左右为宜,时间过短,教师受教学任务等因素的限制,投入时间不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时间过长,教师会缺乏紧迫性,容易产生懈怠情绪,不能合理充分利用培训时间,造成学习时紧时慢,甚至到了后期为了完成任务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从而影响培训效果.时间确定后布置每一阶段的任务,任务可以是课件制作、微课制作、反转课堂课例制作等,同一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又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班等多期的培训内容.

第二步,组织学习,奠定理论基础.由培训的组织机构在群里上传软件使用的技巧、优秀课件制作案例、微课制作案例等与培训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料,资料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由浅入深,精心组织安排,不能过多过难也不能过少过简,过多过难的话,教师会因为吃不消而中途放弃,过少过简的话,教师会因为吃不饱而产生懈怠情绪.受训教师在明确学习任务后,自主进行学习,可以将软件学习中、案例观摩中遇到问题发到群中共同探讨,共性问题由培训部门集中解答,这一过程大约需要两周的时间.

第三步,动手实践,完成操作任务.由培训方布置实践环节的任务,实践任务要紧扣培训主题,可以是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每次培训只能完成一个主题,下达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受训教师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接到任务后,自行制订计划,安排时间进行实践,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把遇到的问题在群中发布,寻求解决答案,或是向培训机构请教,培训机构要有专人负责,关注群中教师的动向,并答疑解惑,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两周时间.

第四步,上传作品,组织观摩,作品验收.实践任务完成后,要求教师在一天内上传作品,培训部门对上传的作品组织验收,并在群里每天上传一例优秀的作品,要求群成员进行观摩、点评,并由培训方进行总结,肯定优点,指出不足.这个过程中通知作品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整改、完善,直到合格为止,以保证人人过关,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周的时间.

这种形式的培训,缺点是每期培训人数不可过多,应控制在100人以内,优点是培训费用低,目的明确,有严格的验收标准,教师可以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自主报名参加,额满为止,对于那些教学任务繁重,外出培训机会少,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制力较差的教师最为适合,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师培训机会少,动机不明确,没有考核验收,效果不明显等实际问题.

(2)网络平台培训模式.搭建网络平台,功能包括视频讲授、网站自学与网上论坛、网站活动和网上教研[3].平台要安排明确的培训任务和活动内容,参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上的各种学习资源和课程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上论坛来进行交流,通过网站活动和网上教研,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实施.

第一步,确定培训主题.在相应的时间里开展固定主题的培训,时间可以是两个月或一季度,要明确每次的培训主题,并将其发布到网站或者论坛上.

第二步,组织理论学习.首先上传与培训主题相关的各种理论资料,通过平台的通知板块通知受训者进行理论学习,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论坛发布,进行交流,也可向平台上的培训教师请教.

第三步,设计教学片段.参训者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培训要求,对特定的培训主题设计两个以上的教学片断,并且发布到相应的论坛或网站中,他们之间可以互相点评,互相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反复修改、完善,共同进步、提高.

第四步,组织教学实践.在完成前面的理论学习及设计教学片段任务后,根据培训主题要求,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设计要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理念,设计过程中,可到平台中指定模块自主学习,模块中既有优质的教学设计案例可以参考,又有大赛中参赛获奖的视频资料可以借鉴,遇到棘手问题可在论坛中发布,共同探讨、解决,也可向平台中培训教师请教,教师在教学中边设计边进行教学实践,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

这种形式的培训,缺点是平台的建设与维护需要一定的时间及费用,参训者要有一定的自制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并要经常关注平台动向,把握好培训时间,明确培训主题内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加之这种形式的培训模式没有统一的验收标准,一部分参训教师可能会走马观花,达不到预期效果.优点是平台不受人数限制,想参训的教师都可以自行加入到平台中,培训人数多,培训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自律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强的教师而言,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一个极好的方式.

3 结语

吉林省东南部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师资匮乏,教育相对落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要想快速解决这种实际问题,双管齐下的培训模式必将为他们带来快速的变化,教师不但要积极争取集中培训的机会,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网络模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跟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

猜你喜欢

参训学科培训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参训学生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训项目开发中的作用
山东莱西加强公务员试用期培训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
“师太”扛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