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折一枝莲蓬

2019-01-19倪佳仪

课外语文·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亲历莲蓬体味

倪佳仪

【自主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纸上得来终觉浅”,陆游的诗句告诫我们,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结合自身经历,提醒我们穷究事理需要的是亲历与实践。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表弟生得伶俐,从小就多其他孩子几分灵性。后来我家搬家,再见他时,他已读小学二年级,饭席间被家长们鼓动着起来背古诗。一首《清平乐·村居》在孩童软糯的声音和摇头晃脑的动作中倒别有情趣。我把他搂住,笑着问:“这词是什么意思啊?”他突然间有些呆愣:“不知道。”一旁的小姨忙加入话题:“是老师扩充的诗词,说从小多背些古诗是非常必要的。但毕竟才二年级,都是直接背的。”

我想起我这个年纪时,妈妈捧来一大簇莲蓬,一边剥着莲子一边给我讲“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画面,不由得为表弟叹了声气。我总觉得文字、文学这类东西,唯有经过亲历与体味,才能真正融入你的生命,并且滋养你的成长。

曾经看过一本介绍象形字的书,说“熙”这个字,火底,上部那个类似“臣”的部分指女性的乳房,“巳”代表小孩的模样,整个字就是古人根据生活中经历的母亲在暖暖的火边喂孩子的场景所造。而在对母性温暖的感触下,“熙”字,自然而然被赋予了光明、和乐、吉祥的意思。不错的,正是在古人的经历、感受与思索中,一个个汉字才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来帮助世人阐释人生真谛,从而创造出光辉的文明。

而后世的人们在对于事实的探索、事物的理解方面,也始终奉行着亲身体会、获得真理的信条。晋惠帝的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极其荒诞。如果细细分析,他说出如此可笑的话,跟他生于皇宫,从来没挨过饿,没有常识,不知人间疾苦自然有着极大的关系。

《尚书·太甲下》中有云:“弗虑胡获,弗为胡成。”意思是没有思考体会,哪里会有收获;没有自身的实践,哪里会有成就。你是否听说过“胸有成竹”的典故?该典故说的是北宋画家文同精于画竹,他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经常亲自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印象画在纸面。竹子的形象都深深烙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都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文同正是有了亲身经历,自己的体会,才能不视竹而画竹,最终拥有了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在文化領域,自身的参与、体味无疑是重中之重,那么放眼人生,自我的经历与感悟,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必修之课?远离喧嚣,独处异乡,低迷后的辉煌,荣耀后的落差……往往这些或起或伏的经历正是命运之路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能让你改变,让你前进,甚至让你脱胎换骨、浴火重生。

然而,身处步履匆匆的当今时代,多少人的人生旅程缺失了需要自己经历才能有所体会进而彻悟的部分!这些内容是否只需通过他人的文字或口述就可填补?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俗气一点讲,好比你看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无论它的镜头拍得多细微,你还是只能一边眼巴巴地瞧着一边咽口水,因为你没有尝过,也就无法获知这些菜究竟是何滋味。

假如你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之旅里缺少了某一段需要自己去走的路,那么我想说,这还不算糟糕,至少长路漫漫,勇敢地尝试一下、经历一番,依旧是大有机会的;可怕的是那些满足于字面了解或是畏于前路不确定性的人们,那么我很抱歉,你的人生将是难以触及事物真谛的,也会是无法美满的。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下一次遇见表弟时,折一枝莲蓬给他,一定是极好的。

【简评】

这是一篇内容充实、富于底蕴的议论性随笔。作者由生活现象发端,提出了“文字、文学这类东西,唯有亲历与体味一番,才能真正融入你的生命,并且滋养你的成长”的观点。围绕着这一论点,作者多方援引,既“说文解字”,又正反对照,字字句句不离“在文化领域,自身的参与、体味无疑是重中之重”。如果仅到此为止,本文也已算是一篇有新意且材料扎实的好文章了,可取的是,作者还深入掘进了一步——将题意引申至“放眼人生,自我的经历与感悟,又何尝不是每个人的必修之课”这一层面。该部分阐述相对简略,但“好比你看一部《舌尖上的中国》”的类比论证还是颇为机巧的。进入收尾部分,作者既总结上文,再次突出人生“长路漫漫”,该“勇敢地尝试一下、经历一番”,又有机地对接开篇,以“折一枝莲蓬给他,一定是极好的”一语,含蓄地绾结了题旨。

猜你喜欢

亲历莲蓬体味
我亲历的百年党史上的这次“伟大转折”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小莲蓬
出淤泥而不染——莲蓬与莲藕
卧剥莲蓬听秋声
采摘莲蓬
我亲历了分田到户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亲历,九年别样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