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中的霜意象

2019-01-19李学开

课外语文·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望乡枯荷思乡

李学开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刘长卿《余干旅舍》)霜本是水汽在温度很低时的一种凝华现象,在古典诗歌中却是一种常见的意象。我国古代诗人喜欢以霜为载体,抒发各种复杂的情感。

霜形成于寒冷季节。此时凄寒的环境容易勾起游子的思乡情绪,因而古代诗人常常用霜来传达思乡之情。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的望乡之情。

霜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极易触发古人的愁苦之绪,因而古代诗人往往借霜来传递愁苦、孤寂的心境。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时已深秋,天空一片阴霾,迟迟不肯散去。诗人于孤旅相思中,本就有些惆怅。现在,阴沉迷蒙的天色,沉沉地压在心头,更让他心绪黯淡。因为秋霜晚降,水面的荷花虽已零落,尚还有几茎枯枝。天下起了雨,淅淅沥沥,打在枯荷之上。这首诗委婉含蓄地寄予了诗人的孤寂寥落之感。白居易《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诗句鲜明地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霜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纯洁,因而古代诗人有时借助霜来表达真挚的友情。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蒹葭”即芦荻。“蒹”即荻,“葭”即芦。“苍苍”即鲜明之貌。前两句写诗人登山临水,见水国蒹葭,霜天寒月,月明山青,茫茫一片。诗人暗用《诗经·蒹葭》之意,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来表达对友人不舍的悠悠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苏轼《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前两句礼赞“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不着痕迹地称颂了刘氏的品格和节操。后两句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此诗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霜是清晨的典型物象。太阳一出来,就顷刻间化为水蒸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因而古代诗人常用霜来比喻短暂的人生。曹植《送应氏》:“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壽命短如晨霜。秦嘉《赠妇诗》:“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苦晚。”诗人感喟生命短暂,处世艰难,忧多欢少。

猜你喜欢

望乡枯荷思乡
赞浦子·秋怀
枯荷
今夜思乡
留得枯荷
每一片雪花都飘着思乡情
有种相思叫思乡
思乡与蛋白酶
一池枯荷一池秋—戴云亮国画作品选
一夜笙箫起,征人尽望乡
荷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