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一生态悖论与技术生态化探讨

2019-01-19丁楠

绿色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绿色技术技术

摘要:指出了技术一生态悖论认为技术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揭示技术发展和生态问题形成的复杂性,认识到技术并非生态问题形成的根源。提出了生态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手段,而技术生态化有助于破解技术一生态悖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技术 生态悖论;技术生态风险;片面性;技术生态化;绿色技术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 24-0260-03

1 引言

技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无论是战国时期的庄子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卢梭,人类的技术批判从未停止过。他们共同点是把技术发展与人类进步对立起来,把技术发展看作一种生态破坏、文明倒退和道德沦丧的过程,这种观点本质是对过去的依恋、现实的不满和未来的绝望。尽管技术批判是人类认识技术和自我反思的一种方式,但是这种激进思想无疑会引起公众误解,技术一生态悖论就是其中典型代表思想。

2 技术一生态悖论产生与影响

2.1 技术一生态悖论含义

技术一生态悖论是对技术发展必然会引起生态问题的一种表述,该观点把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对立起来,认为技术发展必然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形成技术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 from technological)。技术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技术本质上具有反自然性,人类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技术作用于客观事物是对自然的一种干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影响从而破坏生态平衡。因此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2.2 技术一生态悖论起源

技术一生态悖论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庄子就对技术进行了批判,“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庄子·天地篇》)庄子认为技术具有工具性和功利性,技术发展会使人“道所不载”,万物不能和谐发展。庄子的技术批判带有浓重的自然主义色彩,受到这种思想影响,自古以来我国技术发展都被“奇技淫巧,典礼所禁”的观点所制约。法国思想家卢梭出于其自然宗教的基本立场,对技术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技术的出现使原始平衡遭到破坏,技术发展会导致人类价值观危机,人类变得贪得无厌,他呼吁人类应当“返归自然”、“寻找自我”。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技术的批判从未停止过。

2.3 技术一生态悖论发展

第一次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快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印证了人们对技术的忧虑。人类足迹随着技术发展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森林砍伐、矿藏挖掘、空气恶化、河流污染……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技术发展与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引起了人们关注。1963年,美国著名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代表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被环保主义者誉为“绿色的圣经”,书中指出DDT杀虫剂虽然可以有效杀灭农业害虫,但是大量鸟类因为DDT杀虫剂广泛使用而死亡,生态环境遭受到巨大破坏。这本书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最终DDT杀虫剂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生产和使用。这也导致人类开始认真思考技术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指出技术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危害:“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和数十亿吨的污染物增加到生态系统中里去,甚至以往似乎真正取之不尽的海洋,正在失去其中原有的一类又一类在商业上有用的动物。”[1]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关于技术和生态关系的讨论也愈发激烈,技术一生态悖论也不断发展。

2.4 技术一生态悖论影响

随着技术与生态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技术生态批判已经成为技术批判论的重要思想之一。这类观点“将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危机归因于技术因素,认为技术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不协调,从而主张反思技术、批判技术甚至放弃技术。”[2]“德国学者格伦德曼宣称:生态问题不是为资本主义的技术使用所专有,而是来源于技术的内在逻辑。”[3]“美国学者里夫金等认为,人类科学技术创造出来的东西多是有害的垃圾,技术进步越快,有效能量耗散的就越多,混乱度就越高,对自然界的破坏也就越大。埃吕尔认为,技术制造了一个非自然的世界,技术一旦被置于自然中,技术就毁灭、破坏和压制自然世界。”[4],这些观点都把技术和生态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技术发展与生态问题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态问题都会找到其技术根源。技术一生态悖论实现了技术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使人类重新审视技术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不再一味追求社会经济发展,而是把生态平衡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需求。但是技术一生态悖论只强调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忽视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这種思想容易引起公众误解,走向技术悲观主义的极端。

3 技术一生态悖论片面性

3.1 技术并非生态问题的根源

面对技术一生态悖论,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并非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技术作为人类实践的创造物,早在人类产生之前,地球上的生态问题就已经存在。“1995年,英国科学家本顿(M. Benton)利用古生物学家总结的生物化石资料,提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时间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迭纪末期、三迭纪晚期、白垩纪和第三纪之间。”[5]认为生态问题是技术发展所造成的观点无疑是错误的。技术发展导致的生态问题使一部分人对技术充满了失望,他们认为只有放弃技术、回归自然才是符合生态演化规律。但是应当看到,放弃技术并不意味着生态问题消失。相反,面对污水处理、大气防治、垃圾分类等生态问题,我们需要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生态问题,没有技术手段作为保障,生态问题只会更加严重。

3.2 技术一生态悖论实质

学术界对于技术的态度可分为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无论是庄子还是卢梭,他们对技术都持一个悲观态度,技术一生态悖论從生态学角度对技术进行怀疑、批判和否定,实质上技术悲观主义的一种。即使人类对技术的批判持续了几千年,目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放弃使用技术。技术批判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也曾指出:“‘自然界的解放并不意味着回到前工业技术时代,而是进而运用技术文明的成果,使人和自然界摆脱科学和技术为剥削服务时的那种破坏性滥用。”[6]目前那些享受技术发展带来文明成果的发达国家并没有因为生态问题而放弃和抵制技术,而是转换思路给技术赋予更多生态价值,在技术研发和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使技术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进步。根据目前国情,“我们面临的不是科学技术的过分发达而导致的人的物化的悖论,而是因为科学技术的不发达、生产力还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还没有经历技术理性启蒙的冲击。我们应该以生产力发展为向导,协调处理技术、生态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加快现代化步伐。”[7]

3.3 人类的生态责任

技术产生于人类实践过程当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为了满足人类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求,技术与生态并非天然对立的关系。世界上每一种事物都是即对立又统一的,技术也不例外,任何技术都包含着“好”与“坏”的两面性。技术与生态之间呈现何种关系,关键在于作为技术活动主体的人类如何发展和应用技术。技术会受到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在技术发展的社会推动中,政治是一种主体自主的调节力量,经济是一种自发的必然力量,而文化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力量。它们与科学的推力,技术自身的内在牵引力一起相互交织,从不同的方面以多样化的方式影响或引导技术发展。”[8]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经济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准。实用主义膨胀,环保意识缺失导致技术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但人类对技术的误用和滥用才是生态问题根源。塑化剂、地沟油、瘦肉精都直接或间接的以技术应用为掩护,其背后实质上是道德的滑坡和诚信的缺失。谁来该为这些问题负责,毫无疑问应该是作为技术活动主体的人类。面对技术导致的生态问题,无视人类生态责任,把生态问题根源归结于技术,进而抵制和放弃技术,这无疑是一种舍本逐末和因噎废食。

4 以技术生态化应对生态问题

4.1 技术生态化转变

面对诸多生态问题,人类需要承担主要生态责任,各国各地区应当加强合作,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共同努力。1987年2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东京宣言》,宣言提出:“技术创造危险,但同时也提供了管理这种危险的手段。各国技术发展的方向也必须变化,以更重视环境因素。”[9]技术一生态悖论具有一定启示意义,但是它只看到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没有看到技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应当客观审视技术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通过技术生态化转变,实现技术进步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技术生态化可以理解为是技术同生态学的接近、融合,是生态学向技术的渗透的过程。生态学对技术的渗透、融合不仅包括在工艺流程或生产线的设计和管理方面应体现出生态学原理,还包括宏观的技术政策、技术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中也应融合有生态学思想。”[10]在技术生态化过程当中,人类应该把生态理念融人技术发展的始终,技术研发不能违背生态学原理。在技术推广和应用阶段,要充分考虑技术对生态产生的各类影响,通过宏观技术政策和战略调控,大力推广生态化技术,从技术源头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减少浪费,又保护环境,构建新型技术生态关系,使技术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4.2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为推进绿色发展,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绿色技术作为绿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绿色技术(Green Technology)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社会生态运动中,1992年在联合国召开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际峰会上被定义为环境友好型技术( Environmental Sound Technol-ogies,简称为EST),也被称为生态技术。“简单地说,绿色技术就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它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技术,其目标是使得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为零或极小,资源消耗尽可能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11]绿色技术是从生态角度充分挖掘技术潜力,构建一种无污染、高能效、低能耗、可循环的绿色技术群。目前我国的技术研发还是以末端治理为主,难以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就是改变传统研发方式,把生态理念融入技术研发与应用之中,为绿色创新体系发展寻找新的技术支撑,实现技术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制定绿色技术产业政策,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围绕绿色技术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5 结语

以绿色技术为代表的技术生态化为世界各国的技术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和增长点,在技术发展过程中加强生态引导,是实现技术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技术生态化,我们应当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技术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双赢,共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美丽中国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美)多梅斯(D.H. Meadows).增长的极限[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13.

[2]毛明芳,技术生态批判的本质与功能[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0.27(1):69.

[3]马 兰,吴 宁.生态视域的科学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科技观评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2):69.

[4]包国光,陈红兵.技术批评主义及其心理根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235.

[5]孙家驹.物种大灭绝是最大的环境风险[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6):100.

[6]吴长春,王洪彬.马尔库塞技术理性的批判与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33.

[7]吕国忱.技术与生态的悖论及其应对[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28(11):122.

[8]王耀东,技术发展的复杂性机制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7):50.

[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l.王之佳,柯金良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476.

[10]王子彦,陈昌曙.论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13(8):47—48.

[11]易显飞,李兆友,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技术选择[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3):81.

收稿日期:2019-11-01

作者简介:丁楠(1988-),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哲学。

猜你喜欢

绿色技术技术
长三角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惰性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环境管制对黑龙江省制造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分析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风景区潮汐性人流与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
“绿色”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扩散的演化博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