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要平和
2019-01-19袁今奇
袁今奇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这段话从起居、情志、心理、饮食、运动等多方面指出秋季养生保健应遵循的原则,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秋三月,此为容平”意指秋是主“收”的季节,万物经春生夏长后要平和地等待丰收。进入秋季,逐渐昼短夜长,萧瑟秋风,绵绵秋雨,天气清肃,草木凋零,大地明净,所以说秋季天地之气谓之“肃杀”。
秋季顺时养生,应该从起居、情志、心理、饮食、运动等诸方面进行调理。
起居:早卧早起
秋天起居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指顺应秋气,早睡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张,睡眠时间应该比夏天长一些。保持室内一定湿度,并适当补充体内水分。性生活应有所收敛,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养阴精。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俗语说“春捂秋冻”,秋凉宜冻。秋天气温下降但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适当穿紧身衣裤,束紧皮肤腠理(人体皮肤的汗孔),使身体有抗御风寒的能力。
秋季顺时养生,应该从起居、情志、心理、饮食、运动等诸方面进行调理。
秋季可以适当进行安全适宜的养生运动,如跳舞、慢跑、游泳、瑜伽、太极、八段锦等。
情志:心气平和
从情志心理方面,当“收敛神气,使秋气平”。秋天要使情志安定平静、心气平和、遇事乐观,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收敛人体发散在外的阳气、能量,以缓解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避免秋风、秋凉、秋燥对身心的伤害。
饮食:增酸少辛
饮食上遵循
“秋季养阴、增酸少辛”的原则。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酸味收敛肺气,且酸能生津,辛味则发散泻肺。秋燥时,很多人会多喝水,但却发现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舒服的症状还会反复出现。其实,化解秋燥固然應该补充水分,但是口鼻、皮肤的干燥是内脏阴液不足的外在表现,所以更应该在日常饮食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养,注意以滋养柔润的食物保护阴津,避免食用燥性食物,才能由内而外从根本上解决秋燥问题。
秋天宜收不宜散,饮食应选择滋阴润燥、滋补润肺、清热降火、健胃消食的膳食为主。宜食:山药、木耳、番茄、萝卜、青菜、黄瓜、苹果、梨、橘子、柠檬、猕猴桃、葡萄、山楂、菠萝、芒果、柚子、甘蔗等,适当搭配红豆、薏米、扁豆及鸡鸭鱼肉类食物。少吃辛辣刺激及煎炸、干燥的膨化食物。
秋季是进补的重要季节。进补之时,应温而不热,凉而不寒,不可用大寒大热之品,即所谓平补、清补之法。如:五谷、鱼虾、家畜、家禽等。蜂蜜、百合、银耳、燕窝、麦冬、枸杞、红枣、莲藕、杏仁、莲子、黑芝麻、核桃等补益食物,可在秋季根据个人体质酌情选用。一些汤羹类饮食,如莲子冬瓜粥、红豆薏仁粥、荷叶瘦肉粥、银耳百合山药羹、沙参玉竹百合羹、老鸭冬瓜汤、木瓜瘦肉汤、雪梨炖冰糖等,适合秋季食用。秋季饮茶适饮乌龙茶、白茶等性质比较平和的淡茶。
运动:安全适宜
秋季可以适当进行安全适宜的养生运动,如跳舞、慢跑、游泳、瑜伽、太极、八段锦等。若秋高气爽、天气晴好,是户外活动锻炼和旅行的大好时光。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对身心十分有益。
“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伤肺,冬为飧泻,奉藏者少。”在五行归类中,秋天属金,对应肺。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易受外邪侵害的脏器。秋季养生要使人体能适应秋气并达到相互平衡,保持肺气清肃的功能,这乃是顺应秋气、养护人体收敛机能的法则。违背了它,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天可能有消化不良导致的腹泻。究其原因,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由于身体的收敛机能在秋天未能得到应有的养护,以致闭藏之气少而不足,闭藏不住就会水谷杂下,发生泄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