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 精准施策 做实江西蚕桑产业扶贫工作
2019-01-19王军文胡丽春郑蜀云邓真华杜贤明石旭平
王军文 胡丽春 郑蜀云 邓真华 杜贤明 石旭平
(1.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330202;2.江西省蚕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0202)
2016年,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及执行专家组的统筹安排下,以及江西省委省政府“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总体部署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九江试验站对本试验站中的原中央苏区国家贫困县永新、乐安及国家级贫困县修水(表1)三个基地县开展了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三年来,通过积极与当地政府形成合力,出台优惠政策,搭建平台,加大蚕桑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加强养蚕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做实扶贫、扶智、扶志“三扶”工作,加快了江西省贫困地区蚕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模式创新与转型,强化了蚕桑产业对扶贫攻坚的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表1 江西省重点蚕区贫困县概况
1 扶贫目标县初期总体情况
2016年初,永新、乐安、修水3县总贫困人口18.41万人,桑园面积9 633hm2,涉及蚕桑产业的乡镇64个,占3县77个乡镇的83.11%,贫困村23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2万户,贫困人口5.17万人,其中黄卡户 7 335户,人口36 413人,红卡户5 042户,人口 15 363人(表2)。
永新县有桑园面积2 800hm2,66.67hm2以上蚕桑基地村6个,33.33hm2以上蚕桑基地村10个,13.33hm2以上蚕桑基地村20个,种桑养蚕覆盖全县23个乡镇养蚕农户1.5万户,户均桑园0.19hm2,平均667m2桑年产鲜茧65.3kg,户均年养蚕收入6 582元;设有8个蚕茧收烘站;小蚕共育室8座,小蚕共育率68%;缫丝企业2家,自动缫丝机22组,为全省2个最大的缫丝加工基地县之一;真丝制品企业4家,年产床上用品5万床;农民专业合作社28家;“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蚕桑与井冈蜜柚、绿色蔬菜、珍稀楠木并列为永新县的“四个千万”扶贫支柱农业产业之一,全县涉及蚕桑产业的贫困村8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 602户,贫困人口6 811人,其中黄卡户1 225户,人口5 560人,红卡户377户,人口1 251人。
乐安县桑园面积833hm2,从事蚕桑的乡镇10个,占全县16个乡镇的62.5%,其中湖坪、招携、牛田等5个重点蚕桑乡镇桑园面积和蚕种饲养量均占全县的85%以上。户有桑园0.34hm2,平均667m2桑年产鲜茧67.5kg,户均年养蚕收入12 393元。拥有江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和江西丰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信达茧丝绸有限公司有国内先进的无导轮自动缫丝机4组,小蚕共育基地2个,是“抚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和 “国家扶贫龙头企业”,年产值上亿元。江西丰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蛹肽蛋白、蚕蛹鱼饲料等,是蚕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蚕桑、毛竹山笋、烟草、油茶、花猪列为乐安县脱贫摘帽五大农业产业之一。全县涉及蚕桑产业的贫困村28个,建档立卡蚕桑贫困户233户,贫困人口900人,其中黄卡户149户,人口661人,红卡户84户,人口239人。
修水县有桑园面积6 000hm2,覆盖31个乡镇,蚕农超过3万户,666.67hm2乡镇1个,66.67hm2蚕桑村达到20个,6.67hm2专业组达到120个,0.67hm2以上大户达375户,是江西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形成了种桑养蚕、制种催青、收烘加工、缫丝织绸、副产品开发利用一条龙产业体系。全县户均桑园0.2hm2,平均667m2桑年产鲜茧71.2kg,户均年养蚕收入7 690元。有养蚕人实业、一家实业、信德保制丝等多家蚕丝加工省级龙头企业,以及英才食品科技、春歌科技、山谷春农业、东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蚕桑综合利用企业。“十二五”以来,修水县依托 “桑、茶、林、畜”四大主导产业,实施一户0.07hm2桑园、一户0.07hm2茶叶、一户0.07hm2林果、一户一栏畜禽、一户一人就业的“五个一”产业精准扶贫工程。全县贫困人口12.01万人,涉及蚕桑产业贫困村12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9 942户,贫困人口44 065人,其中黄卡户5 361户,人口30 192人,红卡户4 581 户,人口13 873人。
表2 各贫困县蚕桑生产及贫困基本情况表
2 主要途径与措施
2.1 精准施策,以优扶政策保障脱贫攻坚
2016年,九江试验站接到产业扶贫任务后,派出团队骨干,相继到乐安县、永新县、修水县开展调查摸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九江试验站从各个扶贫县的产业现状与实际问题出发,积极主动与基地县蚕桑局(办)及县政府沟通,提出产业发展建议,助力基地县政府精准施策,制定出台了蚕桑发展“种苗补贴、信贷优惠、发展奖励、技术创新、产业保险”等一系列促进蚕桑发展的精准扶持政策。
2.1.1 整合资金,为蚕桑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三个贫困县为了更好发挥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整合了扶贫资金、产业化发展资金、成果转化资金等项目资金作为蚕桑产业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对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蚕桑实行土地流转、购买桑苗、新建桑园、蚕房改扩建、购置优良蔟具及桑园道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进行补贴(表3)。新栽桑苗,永新县补助300元/667m2,修水补助700元/ 667m2,乐安县免费提供桑苗。新建蚕房或大棚,永新县新建或改造蚕房补助300元/m2;乐安县新建大棚补助120元/m2,对吸纳贫困户种桑养蚕的村委会集中规划新建专用蚕房,按150/m2元的标准给予补助,改造大棚补60元/m2;修水县重点贫困村,连片栽桑6.67hm2以上,且由村委会当业主统一扩建的新建单栋500m2以上的养蚕大棚,补180元/m2。方格蔟蔟具全额补助,对集中连片6.67hm2以上桑园的配套道路、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按投入资金的30%~50%补助。
三年来,三个基地县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蚕桑的直补资金累计达3 302.4万元,其中永新990万元、乐安885.9万元、修水1 426.5万元。
2.1.2 出台政策,为蚕桑发展提供信贷优惠
各基地县根据自身蚕桑产业发展特点,出台了县域金融扶持政策,为产业精准扶贫提供资金保障,县金融办协调对接银行开展惠农信贷通业务,延长贷款期限,提高贷款额度、实行利率优惠和蚕桑扶贫贴息贷款,解决发展蚕桑产业资金不足问题。修水县对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按照种植规模大小给予5万~20万元的启动资金的全额贴息贷款。乐安县规模化养蚕蚕房建设贷款政策为:贫困户个人贷款额度最高可达5万元,合作社法人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万元。
2.1.3 因地施策,建立帮扶奖励机制
各县为切实解决贫困户发展无项目、养蚕无技术、发展怕担风险的难题,保证贫困户有发展依附平台,努力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积极吸纳贫困户就业,出台了相应优惠政策措施。修水县对带动5户以上贫困户且每户增收3 000元以上的优秀蚕桑专业合作社,奖补3万~5万元;乐安县对吸纳贫困户参与种桑养蚕务工的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按实际吸纳贫困人员每人每天补助劳务工资的80%,县每年年底对规模种养大户奖励5 000元。
2.1.4 多方协调,将蚕桑纳入农业特色保险
主要是引进保险业项目,将蚕桑生产纳入特色农业保险,增强蚕桑产业抗风险能力。永新、乐安2县,将从事蚕桑业的专业合作社、小蚕共育场、家庭农场、种养户均纳入种桑养蚕疾病保险和价格指数保险,每张种1 000元的保额,保险费率5%,其中非贫困户蚕农承担保费的40%~60%,贫困户免交保费,其余部分由县财政兜底。蚕桑保险的实施,消除了蚕农养蚕风险,极大地调动了蚕农尤其是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与发展。
2.2 明确目标,以科技支撑产业脱贫攻坚
九江综合试验站坚持以扶贫县的产业扶贫方案为宗旨,以体系技术力量为依托,以促进蚕桑产业做大与蚕农增收脱贫作为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试验站团队成员在扶贫县开展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试验示范与培训,在体系首席及专家执行组的统一部署下,试验站骨干成员与基地县团队成员按照明确目标、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原则,将任务分解到试验站各小分队,各小分队积极与政府及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以“强培训、抓升级、建示范”为核心工作,支撑产业脱贫攻坚。
2.2.1 依托体系技术优势,加强基地县技术培训
本着为扶贫目标县培养出较高技能的专业化服务人才队伍和把从事蚕桑种养的贫困人员培养成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宗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集中授课与实践指导、网络信息平台交流等形式加强基地县技术培训。一是依托蚕桑体系平台强培训,先后有一位蚕桑产业首席科学家及十位体系岗位专家亲临江西省扶贫县指导蚕桑产业扶贫工作和现场授课培训。三年来,集中授课二十余次,培训1 350名行业管理人员、蚕技人员、种养大户等。二是每年春秋两季九江综合试验站分派多名骨干成员组成科技特派团到各基地县,深入到蚕农家中点对点示范,一对一指导,把现场观摩、强化实战操作等方式作为日常培训。三是创建新型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创建了永新、乐安、修水蚕桑发展微信群,成员有蚕农、蚕桑科技人员、县乡蚕桑行政管理人员、试验站扶贫骨干等,随时将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并解决,极大地提高了科技服务效率,加快了技术的快捷传授普及。四是连线搭桥推动基地县走出去拓视野、谋发展。为了使各个基地县对外界的产业发展有个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九江试验站积极组织贫困县蚕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种养大户代表到江苏、广西、四川、云南、广东、山东、湖南等省参观学习,并在省内各蚕桑主产县间互动交流学习多次,大大开拓了全省蚕桑基地县区管理者、生产经营者、技术员的视野,增强了信心,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热情。 目前,江苏海安鑫缘茧丝绸公司与永新县结成蚕桑帮扶对子。
2.2.2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按照“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可持续”发展思路,针对各县原有蚕桑生产普遍小而散、产业产品结构单一,户营经济效益低,占家庭经济比重小等现状,九江试验站积极支持和配合扶贫目标县,抓土地流转,促成产业集中转向基础条件适宜的区域 、转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向省力高效化经营、转向多元化经营。经过三年的努力,抛荒桑园、弃管桑园基本消除,蚕桑基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多元化发展的态势逐年上升,涌现许多规模大户、蚕桑家庭农场和蚕桑特色乡镇村组。蚕桑产业作为贫困县扶贫的主导产业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
2.2.3 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示范,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自2009年九江试验站成立以来,尤其是近三年来,针对永新、乐安、修水3个扶贫目标县的精准扶贫脱贫目标任务,重点推行建立了蚕桑种养现代生产技术和高效经营模式试验示范,着力在蚕桑新品种、小蚕木框叠式育、大蚕大棚育、自动化上蔟、机械化采茧、切桑机、长柄与电动桑枝剪、适度规模生产经营、多批次滚动养蚕、桑园测土配方施肥、桑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桑园套种套养、蚕桑休闲农业等省力化、科技化种养技术、设施设备推广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营模式的推广应用,建立了“6点3场1村1园1区”示范。6点:即在3个扶贫县各建2个小蚕共育示范点;3场:永新县夏海蚕桑家庭农场,乐安县周家茂蚕桑家庭农场、修水县何市镇熊全益蚕桑家庭农场;1村:即修水县马坳镇黄溪蚕桑田园综合体示范村;1园1区:乐安县增田蚕桑科技示范园和蚕桑精准扶贫示范区。九江试验站每年派出骨干人员入驻示范点进行科技示范,通过示范点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辐射带动了蚕区群众脱贫致富、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2.2.4 建立网络平台,保障产业发展信息畅通
当今社会,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更需要信息。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主要原因之一信息闭塞不畅通。因此在扶贫工作中,始终坚持把最新相关政策法规、产业发展、产品市场等信息向贫困户宣传告知,让贫困户对各项政策与信息心中有数,对脱贫有希望、有信心、有动力。
2.3 项目助推,拓宽“脱贫致富”路
2.3.1 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夯实脱贫平台
近年来,随着蚕桑产业发展和蚕桑资源产品的开发与利用,各县积极招引项目资金注入,推进茧丝绸及蚕桑资源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建成了养蚕人实业、一家实业、信德保制丝、江西信达茧丝绸、新杭丝绸、里田丝厂等茧丝绸企业以及江西丰信生物科技、英才食品科技、春歌科技、山谷春农业、东洲农业等蚕桑综合利用企业。这些企业(项目)的兴建与发展,极大地带动了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为政府扶贫和百姓脱贫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3.2 创新产业利益链接模式,拓宽脱贫路
三个基地县根据本县具体实情,因地制宜,创立了“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确权确股不确地”、“低价返租倒包”等发展管理组织模式;建立了“产购一体”、“保护价收购”、“保险保障”、“新型主体吸纳就业”等产业经营收益模式。每种模式都与贫困户紧密相连,与扶贫脱贫相牵。贫困户通过蚕桑产业利益链,获得了“造血”功能,激活了脱贫奔康的内生动力。
2.4 加强宣传报道,树立产业扶贫新形象
为切实做好蚕桑产业扶贫工作新做法好经验的推广运用,九江试验站与各基地扶贫县加大扶贫攻坚战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新典型的宣传力度,推广运用扶贫工作的好做法,使好做法、好经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导广大群众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高效化、多元化栽桑养蚕或延伸产业链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扶贫团队先后向省、市、县及国家体系平台发表了十余篇报道,如《蚕桑扶贫工作扎实有效,受到中央回访组的充分肯定》、《蚕桑体系在江西开展原中央苏区产业扶贫专题培训》等。
3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成效
3.1 规模化经营效果明显
在蚕桑产业扶贫中,按照“连片种植,规模种养”的原则,注重发展高效特色产业和规模大户,积极引导贫困村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主导产业。经过几年的引导与扶持,三个基地县已培植形成了桑园面积0.67~3.33hm2适度规模经营户3 820户,其中贫困户超过2 700户,占70.68%,桑园面积达33.33hm2以上的村组36个,其中贫困村组达28个,占77.78%,66.67hm2以上的蚕桑村19个,其中贫困村15个,占78.95%。永新县石桥镇长溪村、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等贫困村均成为了规模化专业化蚕桑特色村。
3.2 产质量提高,效益突显
近年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省力化和机械化、强化技术培训、大户示范带动、技术员上门“一对一”跟踪服务等方法措施,极大地提高了贫困户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多批次滚动养蚕模式的推广,户均养蚕批次由原来的5批增加到现在的8~10批,户均桑园规模由原来的0.13~0.2 hm2增加到0.33~0.40 hm2,667m2桑养种量由原来的1.5~2张增加到现在的3张以上,667m2桑产茧量由之前的60kg左右提高到115.2~150kg,养蚕户年蚕桑收入由之前的6 000~14 000元不等,提高到22 000~200 000元。
在注重传统蚕桑种养技术扶持的同时,结合各县域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桑园套种、果桑体验采摘、蚕桑资源产品综合开发等示范引领,如永新县高桥楼镇茅坪村在幼龄桑园中套种早大豆、花生等作物,667m2桑增加收入超过600元,石桥镇长溪村在成林桑园中套种竹荪,667m2桑增加收入1 000元以上。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充分利用“千年古村流坑”人文景观旅游平台,发展果叶两用桑6.67hm2,通过果桑体验采摘和桑椹泡酒,667m2桑增加收入3 000元以上。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充分整合蚕沙天然有机肥资源,开发“蚕沙-果蔬-餐饮”有机食品一条龙业务,马坳镇石溪村,在桑园中养鸡、养鹅等,建立立体种养综合利用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永新县石桥镇长溪村、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等贫困村均已迈上高产高效规模经营、复合经营新征程。
3.3 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蚕桑产业精准扶贫3年来,通过产业扶持,引导贫困户种桑养蚕创收,增强贫困户脱贫的内源动力,鼓励扶持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蚕大户等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吸收缺乏经营管理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户人群就业增收,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以及脱贫的覆盖面,精准脱贫成效显著。乐安县,近3年通过种桑养蚕脱贫的贫困农户156户,占建档立卡蚕桑贫困户233户的70%,每年以务工的模式参与种桑养蚕和蛋白饲料桑养殖的贫困农户77户共162人,年务工收入最高达1.7万元,平均达4 000~5 000元,基本上实现了务工脱贫的目标。如乐安县养蚕大户董南华安排半盲老人采茧,每周1~2天,连续6个月,每年赚取劳务工资4 000元以上。修水县,近3年通过种桑养蚕脱贫的贫困农户6 948户,占建档立卡蚕桑贫困户9 942户的69.88%,每年通过协调安排到小蚕工厂、养蚕大户、桑叶茶加工等资源开发利用企业务工的贫困农户2 994户共5 600人,年务工收入最高达2.3万元,平均达5 500~6 000元,基本实现了务工脱贫。永新县,三年来通过种桑养蚕脱贫的贫困农户 1 032户,每年以务工模式参与种桑养蚕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的贫困农户570户,2017年12月底已经全面实现脱贫,并于2018年6月底接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检验评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6 667元增长到2017年的9 453元,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2%,群众满意度高于90%,实现了脱贫,摘除了贫困帽。
3.4 蚕桑扶贫工作受到中央回访组的充分肯定
永新县石桥镇长溪村,该村共有502户村民,其中贫困户45户。由永新县蚕桑办和九江综合试验站对接产业扶贫任务,永新蚕桑办副主任任驻村扶贫第一书记。2016年5月6日,长溪村来了3位自称内蒙的客人,以学习养蚕技术为由来到该村小蚕共育厂和蚕农家中,察看了该村的精准扶贫作战室、蚕桑培训学校,不仅问技术,更多的是问了不少关于当地扶贫工作实施的细节问题,询问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组的工作情况,尤其是向蚕农打听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态度问题。纯朴实在的蚕农,有问就如实回答,更何况来者还是外地人,实话实说也无妨。几天过后,吉安市委和永新县委相继得到消息,原来那3个“不速之客”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派来的跟踪回访工作人员,他们来到了井冈山脚下的永新县,了解扶贫相关工作。根据反馈意见,上级来人对永新县石桥镇长溪村以蚕桑产业为抓手的精准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
3.5 黄溪模式已经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典范
黄溪村地处修水县马坳镇南部,全村耕地88.4 hm2,11个自然村,下设15个村民小组,630户,3 206人,2009年前贫困户达到413户,贫困人口达到2 569人,是个典型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国家级贫困村。黄溪村全村蚕桑产值2009年为3万元。近几年,创立了“确权确股不确地”创新土地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了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解决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矛盾。通过采取人蚕分居,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模式,增加了户均种桑养蚕规模,提高667m2桑效益及养蚕户的收入。2014~2016年黄溪村养蚕收入连续三年突破500万元,2017年突破600万元。
随着“黄溪模式”、“黄溪速度”、“黄溪现象”不断传播,黄溪取得的成绩越来越被人们认知、认可。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及周边县、乡、镇的同志纷纷前来“取经”,每年接待参观学习的人员超过500批次。2017年5月15日中央党校“青干班”抵达黄溪,来自全国各地三十多名“厅官”针对“黄溪现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自2013年以来,黄溪村连续五年被评为县综合先进单位,并获得“九江市文明村”、“九江农业示范园区”、“江西省生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居村庄”、“江西省AAA级旅游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光荣称号。黄溪村蚕桑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也多次得到江西省委多位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肯定。2017年黄溪村书记也应邀参加国家精准扶贫经验交流座谈会,介绍经验。
4 小结
种桑养蚕投入少,见效快。只要气候条件适宜,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首选脱贫产业之一。
模式选择是关键。按照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操作规范化、产业规模化、经营多元化饲养模式,667m2桑效益为7 000元以上,高的可达10 000元以上,是水稻种植的三倍以上;按照户均(两个劳力)桑园0.33~0.4hm2,户均养蚕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占家庭收入比重大大提高。技术支撑是重点。种桑养蚕涉及到养殖、种植两个行业,技术要求高,只要加强蚕农培训与指导,在蚕农只养大蚕的情况下,技术风险将大大降低。政策扶持是保障。产业发展初期如果政府能够在桑苗、简易蚕房建设等方面给予补贴,或者在资金筹措时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可降低蚕农风险,更好地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