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监测温度冰敷袋在四肢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9-01-19崔佰红顾海燕

上海护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袋冰袋患肢

崔佰红,顾海燕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0)

冰敷疗法作为急性创伤早期行之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手段之一,在临床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损伤后第一时间内采用冰敷处理,可有效减轻局部疼痛和肿胀。冰袋冰敷是缓解四肢骨折疼痛的有效方法,同时在消除肿胀、减少水泡发生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2]。目前临床上冰敷多是将市售冰袋外包裹毛巾或棉垫后置于患处,但存在冰袋融化后易污染床单、患处位于四肢时冰袋不易固定、冰袋温度过低可导致患者局部冻伤等缺点。基于此,我们自行研制了可监测温度的冰敷袋,在骨科四肢损伤患者的冷疗中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6年7—12月因四肢损伤收治于我院骨科的患者100例。纳入标准:①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闭合性骨折且单处骨折;②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8 h;③需冰敷治疗的患者。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脑血管疾病,心、肺、肾功能障碍者;冷疗禁忌者及肌腱损伤者。纳入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6~81岁。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中肱骨骨折6例,尺桡骨折5例,股骨骨折5例, 髌骨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14例, 踝骨骨折3例,软组织损伤3例;观察组中肱骨骨折5例,尺桡骨折6 例,股骨骨折6例, 髌骨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14例, 踝骨骨折2例,软组织损伤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构成、受伤原因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与冰敷 两组患者入院后行相同的治疗和术前护理,予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每8小时静脉滴注以消除水肿,同时遵医嘱给予冷疗。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冷敷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冰袋物理降温,采用科室统一采购的普通冰袋,外面包裹一层冰袋套,直接放于患处进行冰敷。观察组采用智能型冰敷袋冰敷。①制作方法。选用市售环形水袋、温度传感器及报警显示屏,将温度感应探针安装并固定在水袋外层,探针通过40~50 cm的导线与袋外显示屏连接。水袋大小与临床冰袋大小相同。水袋使用完毕后可置于消毒液(500 mg/L 的含氯消毒液)中浸泡消毒,并擦干备用。②使用方法。将15%的乙醇冰袋置入水袋内,打开显示屏,当显示器温度达到-15 ℃[3-4]后将冰敷袋有温度传感器的一面放在患者需冰敷的肢体上(扫描文末二维码可了解更多图文信息),冰敷时间为受伤后持续24 h。冰敷时观察患肢血运、感觉情况,并根据患者主诉、局部皮肤情况进行调整。在冰敷期间,要多观察冰敷部位的皮肤颜色,防止皮肤冻伤。在冬季实施冰敷时,要注意保暖。当显示器显示温度超过-3 ℃时,报警提醒护士更换冰袋。

1.2.2 评价指标及方法

1.2.2.1 护士满意度 在冰敷结束后,采用自行编制的满意度测评表评价护士对冰敷治疗操作的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对冰敷操作、冰敷袋外观、冰敷过程护理时间是否满意,共3个条目,每个条目分3级计分,满意度最高为3分。总分3~4分为不满意,5~7分为比较满意,8~9分非常满意。

1.2.2.2 患者疼痛程度 护士分别于冷敷后2 h、12 h、24 h、48 h观察患者局部疼痛程度。采用NRS疼痛评分法,0分代表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2.2.3 患肢肿胀程度 采用尺标法[11]评估患肢肿胀。与健侧对比,测量肿胀最明显处肢体的周径,于冰敷后2 h、12 h、24 h、48 h对肢体的同一部位进行测量,并记录分值。伤处无肿胀,记0分;轻度肿胀:皮肤纹理变浅,患侧周径比健侧长0.5~1.0 cm,记2分;明显肿胀:皮肤纹理明显变浅,患侧周径比健侧长1.1~2.0 cm,记4分;肿胀严重:皮纹完全消失,重者有张力性水泡,患侧周径较健侧长2.1cm以上,记6分。

2 结果

2.1 护士对不同冰敷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冰敷后疼痛得分比较 两组患者冰敷后疼痛均明显减轻。冰敷12 h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患肢肿胀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冰敷后肿胀均减轻,观察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见表3。

表1 护士对不同冰敷方式的满意度比较 [n(%)]

3 讨论

3.1 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冷疗的意义 患者四肢骨折后2~3 d肿胀程度会达到高峰期,若不及时控制肿胀程度,易致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可能延缓手术进程,影响术后切口愈合,进而影响患肢肢体功能的恢复。冰袋冷敷作为临床最简单、最方便的冷疗方法,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冰敷是利用人体对冷刺激的生理反应,使毛细血管收缩,微血管通透性降低,减轻局部组织的充血肿胀,减轻压迫末梢神经引起的疼痛。冰敷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促进血液凝固,减慢神经传导速率,麻痹局部末梢神经,使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毛细血管收缩可使血流减慢,降低组织温度及细胞代谢,从而抑制炎症扩散[5-8]。冰敷能有效减少以及减缓组胺的释放,可有效减轻患肢的疼痛程度。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疼痛评分比较 ±s)

表3 两组冰敷2 h、12 h、24 h、48 h肿胀评分比较 [n(%)]

3.2 可监测温度冰敷袋的效果 传统的冰袋冰敷时不能自动实时测量冰敷时温度。冷疗温度太低时,可能会造成皮肤表面或深层组织的冻伤与神经麻痹,严重者会导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而冰敷温度不够时则达不到消肿止痛的效果,也会延误病情及治疗[9-10]。有文献报道,皮肤表面温度在15 ℃时开始出现细胞代谢减退,13.6 ℃时局部痛觉缺失,12.5 ℃时神经传导速度下降10%,10~11 ℃时细胞新陈代谢下降50%。这些研究显示,将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0~15 ℃时,可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李颖等[3]研究发现,使用-15 ℃的乙醇冰袋冰敷10 min时冰袋内温度为-10 ℃左右,可使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5 ℃左右;冰敷25 min时冰袋内温度为-3 ℃左右,可使皮肤表面温度降至13 ℃左右并维持在该有效治疗温度范围内。因此我们选择将可监测温度冰敷袋的冰敷温度控制在-15~-3 ℃,这样能够将皮肤温度减低13~15 ℃。此外,传统冰敷时,由于冰块硬度较高,患者使用不舒适。而改良的智能型冰敷袋外层水袋柔软, 可以更好地贴合四肢的解剖位置,扩大冷敷面积,冷敷均匀,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智能型冰敷袋操作简单,能时刻监测冰敷温度,保证冰敷效果,减轻患者的疼痛和肿胀;且冰块融化、温度上升时,可自动监控报警,提醒护士查看并更换冰袋,有效节约了护理人员工作时间。

猜你喜欢

水袋冰袋患肢
冰袋固定装置在物理降温中的应用与研究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基于柔性水袋的沉管隧道压载水系统设计与应用
家里多余的冰袋怎么处理
保鲜冰袋安全吗? 用完之后怎么扔?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小小冰袋作用大
水袋 动力之源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CAMELBAK LOBO 物有所值的水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