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9-01-19汪小元
汪小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天润学校,甘肃 天水 741000)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合作交流以及探索能力等极其重要。为了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转变原有的传统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提问,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索,并在教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充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与技巧,促使学生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以往传统教学当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宰,以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当中,沉浸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氛围里,忽略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由于小学生天真烂漫且又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采用高压政策督促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在教师的权威或恐吓下进行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对待学习的态度极其消极,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学生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转变自己的教学意识,从学生角度出发,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小学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与任务时,应依据本班学生学习能力,开展相对应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成为学生的朋友,促使学生不再畏惧教师,并且觉得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发自内心地想要接近教师。从而无形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所思所想,畅所欲言,使其在绝对放松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地投入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改变原有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化过程。由于小学生天真烂漫,有极强的可塑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且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时,应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依据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摒弃原有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对数学知识重难点的记忆,令学生对数学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拓展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学习《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择恰当的例子,为学生创设问题式教学情境,“小红过生日,妈妈为他买了一个大蛋糕,并把蛋糕平均分成10 块,小明吃了6 块,爸爸吃了1 块,妈妈吃了3 块。”因为小学生每年最盼望的事情就是过生日,所以当教师以此为例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思考,待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抛出问题,“对整个蛋糕来说,小红吃了几分之几?爸爸吃了几分之几,妈妈吃了几分之几?”学生积极踊跃地抢答,小红吃了6/10,爸爸吃了1/10,妈妈吃了3/10。随后教师依旧围绕小红过生日的事情,继续抛出问题,问谁吃的最多,在得到答案后,教师将今天所要教授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同分母分数如何比较大小的方法进行讨论,从而令学生在整堂数学教学中,保持思维处于高涨状态。
三、善于质疑敢于提问,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应该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数学课时优化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使学生面对疑惑时敢于提问,教师则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分析,并对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因为当学生提出疑问时,就说明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并在思考中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是新课改要求中对自主学习以及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最终目的。在以往传统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许多教师都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上,并单纯地认为只要掌握好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还有些教师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一些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问题基本采取忽略态度,并认为学生年龄小,不需要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时也不会考查学生这些能力。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虽然小学生年龄较小,且心智不成熟,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学生拥有一颗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渴望能够解决未知难题,具有坚强的意志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引导作用,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勇于发言,并将自己思考后的答案能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清楚。
四、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注重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授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教会学生认真听课,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在边听边想的同时,抓住本课的重难点知识,并将其知识点记录下。同时,在听课中弄清楚数学题目的要求,明确数学习题所提出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听力能力,令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敏捷性。教师除了教会学生认真听课以外,还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自学看书。由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了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应将学生零碎的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教会学生看书自学,并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从书本上获取新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新的数学技巧,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在课堂教授的数学知识进行及时巩固练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也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能够读懂题目要求,并且知道该应用题所要寻求的结果。确保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除此之外,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其在动手操作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应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学具让学生能够依据数学题目的要求摆一摆、拼一拼,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全面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自己动手解决该道数学题,进而令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依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积极性,摒弃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对教学内容质疑,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灵巧运用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效,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