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女解放”语境下的新中国女性阅读(1949-1956)

2019-01-19王申红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本

王申红

(阜阳师范大学,安徽 阜阳 23604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各阶层民众的阅读热情都非常高涨。在“妇女解放”口号的感召下,新中国女性积极投入到各类阅读活动中。为什么新中国初期的中国女性热衷于阅读?她们阅读什么?怎样阅读?阅读给新中国女性群体和社会主义新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笔者对1949-1956年间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以期通过文献所传递的信息,管窥新中国初期女性阅读的特点以及女性阅读对中国女性的成长和社会主义新生政权的重要影响。

一、新中国的全民阅读

关于什么是阅读,王余光先生给出了这样的定义: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1]。由此可以看出,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们阅读的文本除了书籍等印刷文本之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形式。张仲民认为,阅读针对的是文本,文本并不只表现为书写或印刷的形式,它可以包括文字、图像、图片等静态的书写或印刷的形式,还可以包括声像材料如唱片、电影、电视节目等,因为从阅读的本质和效果上看,阅读书写文本和阅读声像文本所达到的效果,实际上没有太大区别[2]。“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遭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我们阅读以求得了解或是开窍”,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认为,自身和世界都是人类阅读的文本[3]。根据以上学者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本文在论及新中国的阅读活动时,关注点为广义的阅读行为,印刷文本、声像文本、实物文本等都属本文考察的阅读文本范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生政权迫切希望借助于阅读推广工作,向各阶层民众宣传和解释国家政策以提升其对国家政策法规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动员各阶层民众积极参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国民众也希望通过阅读更准确地了解新中国的时事和政策,加强思想理论学习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科学技术以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处于这样一个新时代,几乎人人都在自觉地更新旧知和学习新知,新中国出现了人人阅读的场景。

(一)阅读书刊文本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重视书刊发行工作,将其视为人民了解人民政府、了解国家方针政策、学习各地工作经验、反映意见和要求的一个重要平台[4]。新中国初期书刊的出版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1953年,全国出版图书18200余种74830余万册,是1950年的150%,约等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出版数字最高年份1936年的四倍多[5]。1956年,全国图书发行148亿册,销售金额30189万元,比1952年册数增长90.6%,金额增长126.2%[6]。由此可以看出,新中国初期,无论是图书出版发行,还是图书购买和阅读量,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当时的读者热衷于阅读马列著作,1949年到1956年间,马恩列斯著作共出版241种,印行2700多万册,毛泽东著作共出版48种,印行6200多万册[7]。此外,生产技术类图书、政策宣传类通俗图书、文学艺术类图书和苏联图书也深受读者欢迎,1953年,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类图书印数达3900余种2950余万册,通俗类图书7300多万册,文学艺术图书7000多万册,中国翻译出版的苏联书籍5100余种[8]。优秀文学作品深受读者欢迎,作品印数动辄数十万册,《保卫延安》80万册,《高玉宝》77万册,《三里湾》60 万册,《三千里江山》39 万册,《谁是最可爱的人》28万册。 《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等5部古典文学名著自195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相继出版以来,不断再版,到1956年底,发行总量累计达129.1万部[9]。图书出版以外,报纸期刊的发行量也逐年提升,1954年各类期刊共计288种,一期发行总份数在1100万册以上,其中《学习》杂志一期发行份数为104万余册,《中国青年》140余万册,《时事手册》110余万册,《人民日报》55万余份[10]。上述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书刊的发行量逐年提升,民众对书刊的阅读热情相当高涨,用“如饥似渴”来形容新中国各阶层民众的阅读状态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二)阅读声像文本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当时全国总人口为5.5亿,其中80%以上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高达95%以上[11]。在国民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的情况下,要让大部分中国人了解国家新政策新法规,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光靠书刊文本的阅读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民众阅读的文本必须多样化和通俗化。为了配合政策宣传和科学教育,新中国的幻灯、电影、戏剧、大会、展览等声像文本和实物文本大量涌现,成为印刷文本的必要补充。据统计,1951年,全国各地共有9943架幻灯机,约8000万城乡居民观看了幻灯[12]。新中国初期,大批苏联、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在中国译制发行,同时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还倾力打造了一批以《白毛女》、《钢铁战士》、《新儿女英雄传》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国电影。新中国的剧团也顺应时代需要,排演了很多新戏并陆续上演[13]。除此之外,为配合各种群众运动的开展,基层组织也适时举办宣传大会和主题展览,组织当地城乡居民听会和观展。新中国政权借助于以上各种形态的阅读文本,向新中国读者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既丰富了民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成为塑造国民的政治意识,引导各阶层民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要宣传教育方式。

二、新中国女性热衷阅读的原因

受几千年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中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比男子要低得多,新中国早期,女性的文盲率应该远高于90%,农村女性的文盲率还会更高。尽管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中国女性的阅读能力较低,但她们仍然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入到各种阅读活动中。

(一)“妇女解放”语境下的政府号召

“解放”一词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又极具现代性。妇女解放是社会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以“妇女解放”为口号,动员中国女性为了反对封建压迫、实现男女平等而加入革命队伍,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和实践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是新政权的中心工作,组织和动员占人口一半左右的中国女性投入到新中国生产建设中去,是新政权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几千年封建制度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别文化使中国女性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保守思想和自卑感,她们与社会严重脱节,将自己束缚于家庭之中不敢越雷池半步[14]。邓颖超指出:在妇女解放运动中,要贯彻男女平等政策,必须要肃清中国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的思想残余,必须要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唤醒和教育广大妇女,报纸、杂志、书籍是主要的宣传工具,学校、识字班是主要的宣传机构[15]。为了将中国女性从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自信、独立、爱劳动和能劳动的社会主义新女性,各级政府组织和妇联以“妇女解放”为口号,动员中国女性走出家门,参加识字班、冬学、民校和业余学校,学习识字,学会阅读。

(二)“妇女解放”语境下女性的自觉愿望

新中国的主流媒体将“妇女解放”解释为:男女平等和男女平权,并将社会主义新女性的主要特征描述为:能识字,爱学习,爱劳动。深受几千年封建男权压迫的中国女性渴望获得与男子同等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渴望成为能识字、爱学习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于是,出于对实现”妇女解放”的渴望,她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扫盲和阅读活动中。述及扫盲女性学员的相关文献比较缺乏,笔者仅在日本学者浅井加叶子的《当代中国扫盲考察》中看到如下表述:北京市郊外石景山区的识字班的学员中女性占有较大的比例[16],这种情况在全国城乡各地应当比较普遍。

三、新中国女性阅读的主要特点

新中国初期,受过高等教育的女知识分子数量极少,她们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大多偏好马列著作、红色书籍和革命文学作品。在中国,绝大部分城乡妇女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本文选取最能体现新中国女性总体特征的普通女性群体的阅读活动进行分析。

新中国女性的阅读特点:阅读方式以集体阅读为主,以个体阅读为辅;以间接阅读印刷文本(听书听报)为主,以直接阅读印刷文本(看书看报)为辅;阅读文本既包括印刷文本即公开发行的报刊和书籍,也包括声像文本如幻灯、电影、戏剧等,还包括大会和展览等实物文本。

新中国初期,由于中国女性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居多,尽管在全国性的扫盲运动后,中国女性中的文盲人数有所下降,但是,能够进行流畅阅读的还是少数,加之当时书籍和报刊发行数量有限,因此,新中国女性阅读的主要方式仍以参加读报组的集体阅读活动为主。读报组是普及于新中国城乡的参与人数最多的阅读团体。读报组人数规模大小不一,几人或几十人不等,读报组定期开展阅读活动,阅读文本主要是报纸和期刊,也会根据形势需要阅读图书。除读报员外,其他读报组成员均以听书听报的形式进行阅读。《人民日报》曾报道了北京清河制呢厂读报组五一前夕举行座谈会,工人们探讨开展五月竞赛,集体商讨提高产品质量的办法[17],可见,当时的读报组兼有思想教育、政治宣传和生产动员的多重作用。

除了读报组的集体阅读活动外,新中国女性还会参加观看幻灯、电影等集体活动。新中国初期,文化部重视幻灯片和电影的宣传教育功能[18],各省的文化管理部门将幻灯和电影的巡回放映作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和政治宣传的重要工作。当时,大量的幻灯片和电影在工厂、矿山或广大农村的公共场地无偿为居民放映,观看者中往往女性居多。幻灯机制作的技术要求不高,放映条件易于满足,且易于携带,所以,幻灯放映在城镇乡村比较多见。幻灯片往往根据生产和政治宣传的实际需要而制作,内容简单易懂,契合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深受城乡居民的欢迎。据1951年的统计,当时全国各地共有幻灯机9943架,城乡幻灯观众约达8000万人,仅由电化教育工具制造所和南京仪器制造厂生产的幻灯片就多达100多部[19]。电影因其放映技术要求较高,所以巡回放映的场次和受众人数和幻灯相比要低得多。建国初期巡回放映的影片中,既有外国电影如苏联、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译制片,也有新中国电影工作者制作的国产电影。国产影片《白毛女》成功塑造了喜儿这一深受封建压迫和充满斗争精神的女性形象,因其高超的艺术水准荣获第六届国际电影节第一特别荣誉奖,这部农村女性题材电影成为城乡巡回放映的重点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20]。在艺术为大众服务的指导思想下,许多地方的剧团纷纷排练上演了很多具有时代感和教育意义的新戏,苏联著名话剧《曙光照耀着莫斯科》、歌舞剧《小二黑结婚》、现代剧《小女婿》、歌剧《白毛女》、话剧《妇女代表》等,都深受观众欢迎[21]。大会和展览也是新中国女性集体阅读的文本。为了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贯彻婚姻法运动、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的开展,基层组织一般会以召开群众大会和举办主题展览的形式,向群众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以期获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很多地区都举办了婚姻问题展览室,展览室通过陈列有关婚姻问题的图书、照片、模型、图表和残害妇女的凶器等实物,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宣传新婚姻法带给中国妇女的幸福生活[22]。

通过对上述声像文本和实物文本的阅读,广大女性读者了解了国内外大事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深了对新政权和执政党的认同和热爱,接受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这些文本所传播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广大女性观众具有思想塑造的意义。

四、新中国女性阅读的主要内容

广大妇女在参加听书听报、观看幻灯电影和参会观展等集体阅读活动时,其阅读的内容一般以政策宣传、科学知识普及和生产动员为主。参加集体阅读活动之外,女性的个体阅读活动在历史文献中也随处可见。在个体阅读活动中,新中国女性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诉求选择阅读文本,女性阅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女性的个体阅读活动中。

新中国女性阅读较多关注与自身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内容,新婚姻法、女模范事迹、育儿知识等内容的文本都很受女性欢迎。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颁行,使以包办强迫、男尊女卑和漠视子女利益为主要特征的封建婚姻制度基本摧毁,中国女性在婚姻中的卑微地位和悲惨命运宣告结束,新婚姻法的颁布对广大女性来说不啻于拯救其于水火的福音。新中国女性对宣传婚姻法的书刊表现出了强烈的阅读热情。1951年春,在婚姻法颁行一周年之际,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婚姻法图解通俗本》,该书着重阐述了贯彻婚姻法的重大政治意义和婚姻法的基本精神,解释条文分析透彻,语言通俗,图文并茂。该书出版一年间,印行1836.2万册,仅在福建一省就发行了54万多本[23]。有记者统计,在福建闽侯潘墩乡,购买该书的读者中70%以上都是女性。妇女郭赛英买得此书后,请人为她讲解,听得入神竟忘了做饭。她说:“婚姻是我们的大事,不可让我一知半解。”妇女王桂花说:“过去我们妇女在旧婚姻制度下难做人,今天有了婚姻法,有了撑腰人,这本书我饿肚子也要买一本。”[24]除《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外,其它宣传新婚姻法的通俗读物、宣传画册、连环画等也同样深受女性读者欢迎。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1951年出版的通俗读物《婚姻自由歌》销行4万册[25],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宣传画册和连环画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图解》(洪波等绘)、《婚姻自己做主张,登记回来喜洋洋》(武德祖绘)、《小二黑结婚》(洪波、丁鱼、苗地等绘)、《婚姻自主的故事》(祝融、徐燕荪等绘)、、《模范夫妻》(幼苗、任率英、杜牧野编绘)、《儿女亲事》(新电影杂志编辑部编)等都深受女性读者欢迎[26]。

通过阅读,中国女性懂得了新中国的婚姻政策,懂得了追求自身幸福、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是受法律保护的正当行为。福建莆田二区芳山乡女青年方珍玉虽不满意父母选择的对象,但一直不敢反对,她在冬学中学习了《婚姻法图解通俗本》以后,认识到父母包办婚姻是与婚姻法精神相违背的,于是她大胆地拒绝了这门婚事。福清县一区洋浦乡一对青年男女因自由恋爱受到当地守旧村民的无理指责,他们读了《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后,知道自由恋爱结婚是合法的,便鼓起勇气去见区长争取支持,区长批准了他们的结婚请求,并拿这个事例教育了很多群众[27]。

五、新中国女性阅读的作用

(一)促进中国女性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的提升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男权意识使中国女性沦为封建家庭的附庸,女性被禁闭于家庭之中,她们存在的意义仅仅体现在家庭之中,相夫教子是社会赋予她们的天职,“女子无才便是德”是社会对她们的要求,她们只有家庭角色,没有社会地位,政治与中国女性群体无关。尽管在中国阅读史中也出现过些许饱读诗书的才女佳人,但那也只是封建主义性别文化的“意外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以政府干预的形式组织广大女性参加扫盲识字运动和阅读实践活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女性群体的文化启蒙教育和政治意识启蒙教育运动。

阅读就是塑造。在“妇女解放”口号的鼓励下,中国女性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在阅读中,中国女性开阔了眼界,她们学习文化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在阅读中,她们懂得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懂得了中国妇女依法拥有婚姻自主权、政治参与权和土地所有权。阅读使中国女性获得了争取解放的勇气和信心,也让她们懂得了参加劳动、学习文化知识对女性获得真正解放的重要意义。阅读使中国女性认识到几千年中国女性的悲惨命运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已经结束,也让她们懂得是人民政权以政治运动和行政命令手段使中国女性获得了“翻身”和“解放”。阅读活动使中国女性从文化素质低下,政治意识淡薄的家庭附庸变成会识字、爱学习、能劳动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使中国女性从自卑、怯懦的家庭角色变成了自信、乐观的社会建设者,阅读使中国女性迅速成长起来。

(二)提高中国女性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新中国初期,中国女性活跃在中国工农业生产各个部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统计数据显示,1953年,“全国参加农业生产的妇女,约占农村妇女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有的地区达到百分之八九十。”[28]1956年,全国约有1.2亿中国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牧业、副业生产[29]。中国女性之所以被成功地动员起来积极参加社会生产,与她们的阅读活动有密切的关联。首先,阅读使中国女性更清晰地认识到今天的婚姻自主、男女平等之现状来之不易,饮水思源,中国妇女由衷感激共产党、拥戴新政权,“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成为中国女性的集体政治意识,她们把对人民政权的高度认同感转化为满腔的工作热情,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其次,在阅读活动中,各种形式的阅读文本都在传达这样一种观念:“妇女解放与劳动解放是天造地设的伴侣。”[30]“参加生产是促进男女平等、彻底解放妇女的关键。”[31]为了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为了成为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中国城乡女性积极投身到生产实践中,成为新中国城乡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六、启示

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本所蕴含思想的接受和吸收的过程。阅读的文本有多种形态,静态的或者动态的,印刷的或者影像的,无论是哪一中形态的文本,它的存在都是为了传达意义,而阅读就是为了生成或获取意义。通过阅读,文本中蕴含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同时又极大地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具有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作用。

在考察新中国初期中国女性的阅读活动时,我们发现,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初期,为了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动员全国各阶层民众投入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中去,人民政权重视各种形态阅读文本的生产和制作,重视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阅读推广工作。通过全民阅读实践活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得以深入人心,新政权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全国上下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新中国女性通过阅读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通过阅读去理解身处的社会和时代,阅读培养了中国女性的政治意识,阅读使她们迅速成长为爱学习、爱劳动的社会主义新女性。今天,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发展与矛盾同在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总结新中国全民阅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时代特点,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制作有益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形态阅读文本,大力进行阅读推广活动,调动各阶层民众的阅读积极性,推进全民阅读,以全民阅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法律文本中的叙事:司法判决书及其叙事
基于文本挖掘的非传统文本批评话语研究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重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微暗的火》:一种文本形式分析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