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内涵与策略
2019-01-19任少伟
任少伟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截至目前,在“中国知网”分别以“大学生成长”、“大学生成才”和“大学生成长规律”为主题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研究成果较少,而且研究成果比较分散、高水平论文更是鲜有。纵观已有研究文献,理论界多数研究者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宏观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解决路径和策略。针对这一研究现状,近年来,有专家学者呼吁要加快跟进大学生典型人物成长成才学理研究,学术界渐渐地开始关注、探讨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问题,大学生成长成才是多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或者说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在探讨当代优秀大学生成长方式之前,需要审视的一个问题就是隐含在优秀大学生成长方式背后的优秀大学生成长观问题。传统的优秀大学生成长观过分注重 “外部驱动”式的培养,对优秀大学生精神生命成长关注不够,容易忽视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体性作用激发和主体意识唤醒。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要树立一种新的优秀大学生成长观,关注对优秀大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让他们意识到为了自我充实与完善、幸福与愉悦,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必须“自主成长”,主动自觉告别“不知为何而学”通病,并在自主成长中有意识地唤醒所接触的人,共同自觉自愿地把追求自我完善、幸福和人生价值作为成长方式。
一、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的内涵及特征
何谓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似乎难以给出一个严密、精确的概念界定。然而,根据多年来培育优秀大学生实践经验总结以及对传统的优秀大学生成长观的审视,我们可以尝试着对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内涵做出以下界定: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是指优秀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清醒地意识到 “为何而学”,而非对外在压力的迎合,并自觉自愿地为追求幸福、自我完善,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成长方式。
(一)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旨趣是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教育绝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毕业时让学生拥有某种专业技能和知识,其实这不是教育的本质。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唤醒,唤醒生命、唤醒心灵。对学生而言,学习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资源、成就更好的事业,更重要地是唤醒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培养其获取幸福的思维方式,让学生掌控自己的思想,不被眼花缭乱的世界和繁琐无聊的生活蒙蔽双眼,进而发现一条能够追寻自己快乐生活的道路。重视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就是要关注其精神生命成长,帮助学生重塑学习意义感,对学习生活充满敬畏,把自主成长作为一种生命生长的方式和状态,并把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视为自主成长的旨趣和不竭动力源泉。
(二)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具有动态生成性
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间断的、持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看似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其实不然。首先,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经历了几个关键性蜕变阶段,即一般经过兴趣爱好探试阶段、外部驱动阶段、自我关注成长阶段。其次,具体到每一位优秀大学生,其自身自主成长的难度和时间具有差异性,“一步登天”的捷径并不存在。最后,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实践是不断深化发展的,随着生活学习、社会实践的深入,对社会认知、知识把握会越来越丰富,不断地充实自己,对现实掌控和未来规划能力会越来越强,并尝试着不断地接受挑战和困境,在成长过程中保持高昂的精气神和旺盛的生命力,追求人生更高的境界。
(三)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具有个体独特性
何谓优秀大学生?要厘清这个问题,姑且要审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育人,培养什么人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其根本目标。众所周知,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教育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因此,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必是愿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并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之人。相对于宏观培育“国家社会发展需要之人”层面,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则更多关注的是学生个体独特性及其成长的个人化行为,追求的是个体对自我不断的超越,追求个体的幸福和完善。当然,优秀大学生在自主成长过程中并不会偏离国家社会教化目标,只会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自主自觉地成长成才,也必然会在自省中促进学生个体自我的教化,实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
(四)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具有主动内发性
优秀源于习惯,成长始于自主。“自觉主动性是发展个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优秀大学生的自主成长是优秀大学生个体内在的一种积极发展的历程,而不再仅是对外在压力的迎合,这种自觉主动的发展状态已成为优秀大学生成长的 “一种日常的生活样式”。因此,这种成长的愿望和需求是内发的,是优秀大学生在追求自己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是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在依据和重要动力。这个自然生发过程,当然离不开学生长期对所处现实生活实践的总结及反思。可见,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彰显对于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生成至关重要。
二、影响大学生自主成长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多种因素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些影响因素,既有外部的(外因),也有内部的(内因),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层面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高存在是人本身,人发展的目的是实现人作为一切存在、认识、实践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把自己的言行举止置于自己理智的控制之下,做自己的主人。主体性是学生成长极其重要的内在根据,集中体现了他们成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人的主体性视角,审视影响大学生自主成长的主要问题,透视其成因,是有效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主成长的基础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不知为何而学:学习疲软和虚无,“伪学习”现象愈演愈烈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需要以足够数量和深度的学业学习为前提,最终形成学习的宽度和厚度、未来发展的高度。大学,是决定着一个人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及关键阶段,绝不能靠“开挂闯关”和“蒙混过关”。然而,当前大学生的学业问题,突出表现为情绪低落,学习疲软和虚无,对学习缺乏兴趣;无故逃课、娱乐至上、看网剧、打网游,晚上不睡觉、白天睡不醒;学习过程中成就感低等。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及父母的期待,成为他们学习的唯一的借口,进行着“符号式”和“低效化”学习,“伪学习”现象愈演愈烈,这种“压力”和“期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驱动和促使学生学习,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行为,难以成为大学生自主成长的持久动力和内在依据。所谓“伪学习”,意指打着学习的幌子,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学非所用的假学习。究其本质,它是一种不学习的作为,并不能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有效价值,只会让学生在追求“真学习”道路上迷失。透过“伪学习”现象的背后,根源在于学生学习的意义感缺席。学习意义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寻求个体与知识之间稳定的意义联系,对学习各方面产生强烈的意义确认和价值认同的一种意识活动。[1]其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意义理解、对学习活动的自我认同和对学习过程的价值体验三个方面。学习意义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力量,积极思考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让真正的学习发生。“真正的学习”开始,才真正意味着大学生自主成长的“起步”。学生自身内在主体性力量的觉醒是其自主成长的前提和逻辑起点。
(二)不知如何而学:反思性检视不足,面临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有研究发现,当学生喜欢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时,行为投入对学业收获的影响便不再显著。[2]在解决“不知为何而学”之后,唤醒学生对为学之道即“如何而学”的找寻,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屡禁不绝的学风不正、学术不端问题,看似是一个学生投不投入、认不认真的行为问题,实则不然,其根源在于学生不知道为学之道。纵然,刚性规范可以彰显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态度和决心,见效快,也比较好操作,但却远远不够,要想从根本上构建好的学风,唤醒学生对学习的内生动力,还应该从根上找原因。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不知如何而学”的原因,主要集中表现为两个层面。其一,学生自身反思性检视不足。哲学家赫尔舍说,“人之为人的独特难题就是如何进入意义。”[3]意义是一种生活体验的特殊内容,人与客观世界的内在关联本质上一种意义关联,只有体悟到生活实践的意义性,才会增进主动性和内在觉醒。然而,意义生成,离不开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即反思。反思是学生自主成长的起点,反思,意味着进步和改变。实际上,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接受、被规导,专业志愿“父母定夺”,学习成绩“及格就好”,职业规划“跟着就行”,主体性成长反思不够,体悟学习过程、生活实践与自我的意义关联缺失,难以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其二,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现实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例如一个学生或许是遭受的失败太多了,哪怕是他努力了,考试成绩还是不及格,多次努力之后,失败已经深深刻在其脑海中,无法抹去这样的失败体验,干脆他不再尝试和不再努力,因为他认为,努力依然还是失败。习得性无助,一定程度上解构了学生学习意义感的价值体验,消解了探寻如何而学的热情和信心。这就启示我们,在促进大学生自主成长的过程中,注重构建类型各异的“成长共同体”,让学生在融入共同体中促进知识累积整合和情感体验,增强其习得性获得感,在自我认同中,逐渐找寻体验到如何而学的真谛。
三、新时代促进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的策略
基于以上对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观的审视以及对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内涵及基本特征的揭示,可以就促进新时代优秀大学生自主成长提出以下基本思路或策略:以引导学生确立学习意义感和领悟人生意义为先导,注重融入共同体促进知识整合累积,在自觉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基础上,强化自我反思性监控与输出。
(一)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意义感
学习意义感的确立,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疲软”和“虚无”。不可否认的是,学习意义感的缺失正在大学校园蔓延,“不知为何而学”成为大学生的通病。有很多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重压进入大学后,就真的把大学当成了”乐园“。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上课往后坐、手机不离手,专业课学不懂、公共课学不深,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追剧、玩游戏、翘课、社交娱乐活动;交作业、写论文,东拼西凑、应付了事,实在不行雇个枪手。大把大把的美好时光就这样被虚度,挂科、补考,再不行“清考”,混一个毕业文凭了事。扭转这种“不正常”现象,要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意义感,学习意义感的确立要趁早不宜迟,进大学伊始,要通过背景导入,深化对学习知识的意义理解,使其深刻地认识到青年时期刻苦学习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选择了学习,就选择了进步,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和一种生活方式,牢固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同时,积极帮助学生确立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制定科学的阶段性学习奋斗目标,并定期及时总结成绩、找出差距不足,提出改进思路,直至目标达成,注意激发学生自我成就感,研究发现,当学生喜欢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时,行为投入对学业收获的影响便不再显著。让学生在富足感中快乐探寻学习的意义和对知识的渴望。
(二)融入共同体促进知识整合累积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既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更受到朋辈互助的支持和激励。尤其在大学生自主成长过程中,朋辈互助至关重要,这种同伴互助关系会产生“共生效应”。[5]一般而言,这种同伴互助关系更多地集中体现于类型各异的“共同体”,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或同一个任务或项目,组建的社团组织或者是创新团队又或者是学科竞赛团队等等,这些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共同体”,既为学生开发自身的兴趣爱好搭建了平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培养了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知识累积和整合,形成了“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共同体”特定场域内,交流想法、启迪思维、碰撞思想的火花,不断地整合存在头脑中的碎片化记忆,深化形成成长的整体性记忆,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在“共同体”中所形成的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对促进自己人格的完善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引导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长奋斗后的愉悦,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成长的内生动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运用探究式合作型小组互助形式,把课堂巧妙地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小组,每小组确定小选题,设置小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带着问题学、带着“使命”学,课程教学过半时,及时组织考核答辩,对表现优秀的小组集体给予激励表彰,并作为课堂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为学生自主成长营造浓厚氛围。
(三)强化自我反思性监控与输出
实践行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被想象成一种意识的状态,而是客观存在于日常经验领域之中。社会过程把个体的反应与另一个个体的行动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后者的意义。[6]在对部分大学生优秀典型人物成长经历和事迹文本研究分析中发现,自我反思性监控是大学生自身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现实中,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往往不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干扰和影响,导致迷失在“刀背上”,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学习没学好、工作没找好、生活一塌糊涂。追其成因,关键就在于没能够做到常反思常自省,反思意味着成长进步的开始。要引导学生在朋辈互助、日常学习生活情境以及关键事件中学会反思。一是要积极帮助学生搭建朋辈互助学习的载体和平台,引导学生在“共同体”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及自我监督,常态化地开展头脑风暴、偏差查找、行为纠正的专题研讨活动,培养自己敢于承认错误、敢于改正错误和敢于担当的精神。二是要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中,注意提炼思想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浅入深出”,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小现象、小事情中集成小智慧、小启示,锻炼理性思维和反思能力。三是要聚焦发生在学生身边“典型关键事件”,从中凝练“话题”,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与思考,组织专题小组研究分享会,最终形成“核心观点”和“反思成果”,达到统一思想、提升认识、启迪智慧等目的。总之,通过引导学生强化自我反思性监控与输出,生成实践性智慧,提升自我管控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反思中锻造学习力创新力,为生成自主成长的核心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四)自觉记录个人成长轨迹
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经历见闻等构成丰富的生活史,为行动中的灵感激发与创意生成提供源泉。[7]自觉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可以把“视觉的、触觉的、精神的、情感的”东西带回到存在中来。[8]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其成长史,既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成长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惑进行诠释归因,理解目前所处境遇的来龙去脉,又能够引导学生从成长中所遇关键的事或人中去解读感悟成长之道,注重剖析当时对个人成长所产生的影响和启迪,更能够引领学生审视当下境况,激发学生成长的内生动力,提振信心和勇气再出发,增强扬长避短不断提升自己自主成长的自觉理性和积极性,对标优秀典型人物,对标曾经的自己,确立更高层次的人生奋斗目标,砥砺奋进,积极追求幸福、自我完善,迈向更为美好、更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