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女子工读”,导引阅读文化
——以《性别与德性: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为中心

2019-01-19谢文文

图书馆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德性家庭传统

谢文文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全民阅读、阅读推广,是立足中国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阅读体系日益细化,研究日益深入,以性别为视角开展阅读文化学研究也备受学者重视。多年来,致力于中国近现代女性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毕新伟先生,其专著《性别与德性: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即是从女性伦理的现代变迁视角成书的,颇具有新意和创见。

19世纪后期以来,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性别位置与德性标准开始大幅度调整,与中国文化传统规范渐行渐远。笔者认为,应突破“封建”史观的束缚,在历史中考察“性别与德性”,探讨晚清以来社会转型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对古代女性修身的冲击;传统女学、礼教坚持培养女德,重视妇女的德性及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不应该作为“封建”加以斥责;把传统女性生活样态、针黹女工、修身立德、阅读写作统合起来概括为女性工读文化,应将“女性工读文化”这种优秀女性文化传统延续至现代社会。“淑女与才媛并称,既有益于个体,又贡献于家庭,工读传家,诗书继世”[1]6,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女性的向往。

1 “女德”与女性读书

1.1 传统女德的历史嬗变

中国古代女性长期处于一个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体制中,其本分职责是做一个贤妻良母,因而对女性的读书要求大多限定在儒家经典,尤其是“女学典籍”上,并不鼓励女性具有多方面的才识,如:在《礼记·内则》中关于女性多是一些礼数的规定;在《诗经》中也有一些能体现先秦时期女性道德教育思想的篇章,对于女性行为举止进行劝诫的说法;汉代班昭著有《女诫》,深入阐述“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此后,历代都有女训专书:唐代的《女论语》《女孝经》、明代的《内训》《闺范》《女范捷录》,以及清代的《新妇谱》《女学》《女儿经》《教女遗规》等[2]。

明、清以来,在一些开明的世家大族,女子读书机会有所增加,激发了女性对诗词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她们的文学写作才能,形成了优雅的书香气质。这从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视角为“女德”增加了契合时代的新内容。

曾国藩家族在重视子弟教育和培养的同时也很重视妇女教育,重视妇女在持家和教育子女中的作用。曾国藩对女儿们的教育沿袭的是传统的家教观,他在同治七年给后辈订立的《功课单》明确要求“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四字缺一不可”[3]。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迎进门的媳妇则不仅重女红更重教育,不仅重绣品更重人品。郭筠——曾国藩第三子曾纪鸿夫人,对曾氏家训进行了修订,自订《富厚堂日程》,摒弃男强女弱、男外女内的传统观念,赋予了家中女性与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权;刘鉴——曾国荃次子曾纪官夫人,是曾氏家族倡导女性教育的第一人,其撰写《曾氏女训》,既对“不以教女为重”的传统教育表示了不满,也对新式的女权教育“趋时而不述古”,割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的做法持反对态度;曾纪芬——曾国藩小女儿,编撰《聂氏重编家政学》,提出母教的重要性和妻子在家中的重要地位;曾广镛——曾国华之子曾继寿之长女,民国年间,她将湘乡县将其中的二百多亩岁租用于县立第三女子职业学校的经费开支,其除了在家乡捐资于新式学堂外,还于长沙创办淑慎女校、振艺女校,史载她是在长沙创办女校的第一人[4]……曾国藩家族办理女学,传承了家族文化中勤俭持家、急公好义、心忧天下、经世致用的精华,并通过督课儿孙、著书立说、捐资办学把曾氏家族文化发扬光大,将“性别与德性”进行了完美地融合,同时凸显了女性读书对女性工读文化的养成十分重要。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新一轮女性解放思潮,“封建”一词被作为落后、腐朽的时代总称,连带着以礼学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被称为“封建礼教”,传统女学礼教坚持培养女性的德、言、容、工被作为“封建”遭到了激进的反对,不再倡导研读女学“经典”。然而,在这样警思的时代,吕碧城、陈小翠、冰心、苏雪林等人打开了传统,探讨了传统进入现代的可能性与可行性[1]6。以冰心为例,冰心既是现代的又是保守的,因为它的文化选择体现了现代特征,与现代社会相得益彰,但其反对女性激进主义,偏爱家庭改良[1]50。从后者来说,冰心从女性修身和贤妻良母两方面对传统文化伦理进行了有益提取,这是一种合理的文化进取路径。总之,笔者持“女性文化守成主义”的观点,认为“不能一味地反对传统,传统女德不仅仅是封建落后和女性压迫的代表,传统女德同样包含适用于现代社会女性发展所需求的优秀品质”[5],应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塑造中国现代女性的人格和德性。

1.2 现代女德的形成及其内涵

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中,女性的阅读权利受到了限制,阅读内容局限于女学和儒学典籍,其核心在于“正德”,即女性阅读这些典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德性,这里暂且不论“德性”的历史性和封建性,可以看出德性的提高离不开阅读,两者是充分必要关系。在不同的时代,女性的阅读视角和阅读倾向有所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开始摆脱依附性,以独立的个体出现。社会信息技术带来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女性阅读的重点不再拘泥于阅读权利的获取,而变成了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数量的增加以及阅读内容的多样性。但是,由于现代社会女性的压力和挑战空前,女性阅读不再只局限于德性培养。为了自尊、自强、自立;为了扮演好女儿、妻子、母亲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满足获取知识、放松娱乐、美容养颜等阅读需求。

然而,加强家庭主妇的能力和修养,做一个现代型的贤妻良母,既能在外撑起一片天空,又能内立一个家庭,这是现代女性德性最好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现代女性作为社会角色,应当端容有礼节、自尊自爱、举止得体。作为妻子和儿媳需对公婆恪尽孝道、对丈夫互敬互重、对亲戚仁恕宽厚;作为母亲要对子女慈爱而不姑息、对子女教育要以身作则[2]。笔者认为,培养女性端庄的仪容、宽容的人格、与家庭和睦相处等,这些合理的要求超越了具体时代,并非是所谓的封建社会所独具,而是任何时代的女性都适用的立身基础,不应否定。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应忽视甚至应当加强对这些方面书籍的阅读,不忘女性工读文化。

2 《性别与德性: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推介

2.1 尊重历史,学术性强

毕新伟教授从女性伦理的现代变迁视角设问,探讨传统与现代的“性别与德性”问题,立足历史,尊重传统,主张在当时的情境下展开讨论。通过对相关著作的研读,引经据典,语言精练,观点鲜明,显示出学术研究的深刻性,针对性强,适合专业人士阅读。

全书21万字,共分为三卷,第一卷“性别与文化”,包括六小节,第一节为妇女文学的长时段考察,运用大量史料整理出妇女文学发展线索,论述了如何认识和理解传统、妇女文学传统的思想和精神品格以及妇女文学在现代的传承。第二节为中国传统女性的传承,以明清江淮才女文化教育为起点展开叙述,以期唤醒当下民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复兴热情,归纳工读传家的文化内涵以及在现在传承中的积极意义。第三节为女性文化传统的一种进路,以刺绣为切入点探讨传统刺绣的人文性内涵、工业机器对刺绣人文内涵的抽离和置换以及十字绣对现代淑女贤媛的培养。第四节为与谢野晶子与日本近代贞操观的变革,论述了在日本“文明开化”过程中,与谢野晶子作为新女性对传统贞操观的叛逆,提出把贞操当作一种道德以上的高尚优美的物事来看待,冲出传统伦理的困境,完成女性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第五节为“她”字的来源、认同与女性主体性,毕教授根据黄兴涛先生的《“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从“她”字有关的来源、性别认同、与女性主体性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第六节为冰心女性文化守成思想论略,略说女性文化守成主义,后以冰心为例探讨冰心研究中游移的路径与心态、冰心对传统文化伦理资源的理性汲取以及冰心“现代型贤妻良母”的文学实践。

第二卷“德性与思想”,包括六小节,第一节“‘五四’新文化的一页前史”主要论述新文化运动中对恋爱的社会性探讨。第二节“‘自由之爱’:《新青年》婚恋文献解读”通过解读《新青年》发表的妇女解放文章,论述其所提出的新婚恋观具有很大的思想启蒙意义。第三节从毕教授读过的路遥的《人生》探讨“交叉地带”的性别与德性;第四节从莫言的《蛙》解读社会主义优生学与莫言的文学书写;第五节从许辉、苗秀侠的《农民工》思考文化资本到经济资本的转化;第六节探讨了新历史小说的哲学精神。

第三卷“方法与哲学”,共有四小节,第一节通过对解志熙教授的研读,阐述了现代文学批评性校读法的创立;第二节叙述了丁帆先生对乡土小说世界性因素的开掘,建构了乡土小说学,并绘制了乡土中国的全景图;第三节聚焦于李长中学者对少数民族文学“现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分析;第四节论述了李长中学者利用现象批评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在多元文化碰撞中安身立命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每一个章节既是对历史的一种敞开,同时又是对现实的一种发言,将传统至现代世界的女性文学、女性阅读的图景慢慢展开,以专业的视角探讨其现代踪影,阐述现代女性阅读不可不重视德性的观点,显示出学术研究的深刻性与历史性。

2.2 推荐作品,经典且内涵丰富

王余光先生在《阅读,与经典同行》一书中提到: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经典阅读推广是实现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是社会文化发展与时代精神塑造的需要;是图书馆事业和出版业发展的有效动力源泉;是促进读者获取知识,帮助读者自我完善、提升修养的重要途径[6]。因此,女性要阅读不可不读经典,除四书五经外,具备女性特色的历朝历代有关德性的女训专书也应当加以阅读。虽然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快,对男女平等、性别平等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女性具有了独立的人格,但还没进化到舍弃婚姻家庭完全个人化的程度,具有良好女性道德品质的贤妻良母仍然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传统女德对新时代女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毕教授提倡女性要阅读经典,从传统中学习女性工读传家的文化内涵,对于塑造女性自身德性、追求德性的生活来说必不可少。

毕教授在论述的过程中引用参考很多典籍与著作,对于读者探究女性阅读与德性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加以整理就是一份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学术意义的阅读清单。例如探讨妇女文学的王萌女士的《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国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研究》、敞开清代女性孜孜不倦的德性追求和文艺创作的曼素恩女士所著《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描绘明清江南才女文化繁盛景况的高彦颐女士所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等等,甚至本书第二三卷每一节几乎都是根据一篇著作而展开。本书以论述为主,推荐书目为辅,为学者以德性视角研究女性阅读、为当今社会女性通过阅读寻求德性提供了指导。

2.3 以德性引领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3.1 女性工读文化之内涵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德对于女性更多的是带来了身体上的戕害,笔者认为,传统所塑造的女性依附性人格等方面是应该加以拒斥的,但是其中的合理成分如弘扬的女性德性修养应当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至现代。本书以《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1]18为例总结传统“女性工读文化”内涵如下。

(1)德行修养。即在女学和儒学的双重熏陶下,自觉遵守传统伦理规范,以做贤妻良母、节妇烈女和孝顺儿媳为人生目标。在持家中修炼德性,追求家族的和睦,在和谐生活中求发展,是女子通过自身的努力对家庭做出的贡献[1]18。她们认同“王化起闺门”的儒家思想,力求做道德上的模范,维持好家庭的人际关系。

(2)勤俭持家。无论在耕读文化还是在工读文化之中,勤俭持家都是很重要的品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重视农耕生产,勤俭节约益处良多,是家庭生活中优秀的传统。中国古代女教典籍也会教导女性勤勉持家,反对懒惰奢侈,这被视为女子安身立命的正途[1]19。

(3)书香气质。明、清以来,世家大族女性在垂鬓时已能普遍获得读书机会,及笄时已能读过诸多典籍。这所带来的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在当时,她们主要是通过诗性写作实现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将日常生活样态、针黹女工融入阅读写作中,实现工与读的结合,显示出“香闺学士”优雅的书香气质[1]20。

2.3.2 引领女性阅读推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随着“她阅读”时代的提出,“女性阅读”逐渐成为热点,为了提升女性阅读质量、建设书香社会、推进全民阅读,图书馆也越来越注重女性阅读推广。毕新伟教授的核心观点在于“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女性与一个贤妻良母不存在不可兼容的情况,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女性也肯定不会把家庭责任当成束缚”,也就是说传统之女性工读文化内涵在现代同样不可丢弃,其应在新时代下赋予新的含义,继续发扬光大。这也就为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以“德性引领新时代女性阅读方向”,具体实践如下。

(1)丰富专题文献馆藏资源,满足女性阅读需求。图书馆可以开辟以“德性”为主题的女性阅读空间,采购适合女性的专门读物,大致有女教典籍如《女四书》《列女传》,有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有历朝历代的诗词,当然还有女性文学如冰心等著作。让社会、家庭、个体不同角色的女性都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能够回归经典,丰富精神世界,有利于女性“立足现代,有选择地接纳传统女德中的良性因子,使其与现代女性人文主义相结合,塑造中国现代型女性人格和精神操守”[1]11。

(2)开展多角度、多品种的家庭阅读活动。现代女性往往面临事业和家庭的两难,她们既要在事业中表现出色,又要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毕教授也一再强调贤妻良母的是任何时代女性都应做好的角色,可见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可以从推广家庭阅读活动展开。图书馆可以定期举办以家庭为单位的阅读主题宣讲活动,不仅能就近推广女性阅读,也能发挥女性在家庭中的优势,提供更宽广的活动空间,通过亲子活动影响孩子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良好的阅读风气,符合全民阅读社会的诉求[7]。这有利于女性“修身以齐家”,唤醒现代女性的家庭意识,促进她们的家庭责任感,培养了女性贤妻良母的气质。

(3)举办女性专题阅读推广讲座。针对女性群体的阅读特点,图书馆具有引导女性阅读方向的职责,现代女性大多喜欢阅读畅销书和时尚类的女性书籍,对传统书籍难以涉猎,图书馆在研究和服务女性阅读倾向的同时,也要能适时为女性工读文化的传承尽一份心力。图书馆可以邀请著名女性作家或者从事女性阅读研究的学者,开展女性“性别与德性”的专题讲座,推广女性阅读以弘扬女性德性,丰富女性精神世界,这对于提高女性个人修养、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保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建设全民阅读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结束语

阅读于女性而言,既能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又能促进家庭生活和谐;德性于女性而言,是立足社会、立足家庭的优良品质。以德性引领女性阅读,推广女性阅读以求塑造德性,《性别与德性:文学的传统及其现代踪影》一书提供了德性与女性阅读的融合视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图书馆女性阅读推广指引了方向。

猜你喜欢

德性家庭传统
苏格拉底论德性的双重本性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