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儿童分级阅读推广策略
2019-01-19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李 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阅读对于人的身心塑造和潜能开发有着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国家和家庭已经日益注意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然而面对种类繁多的图书,许多家长感觉无处下手,不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书籍。《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推广面向儿童的图书分级制,为不同年龄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图书,为儿童家长选择图书提供建议和指导”,[1]明确了分级阅读的内涵和目的。图书分级符合儿童的成长趋势,对于儿童和家长选择图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而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力量。本文将结合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现状,就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儿童分级阅读推广进行分析研究。
1 儿童分级阅读的内涵及分级标准
分级阅读理论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和完善。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研究起步则相对较晚,从2008年“桥梁书”(EarlyChapterBook)概念的引入至今仅有十年时间。因此对于什么是儿童分级阅读,国内研究者并没有形成确切的定义。目前在我国研究领域普遍认同的是由王泉根教授所提出的“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2]笔者认为,儿童分级阅读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能力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的长期阅读方案。其目的是为儿童提供与其阅读水平相适应的书籍,从而更加系统有效地指导儿童阅读。
在英美两国,儿童分级阅读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分级阅读体系,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其中接受程度最广的是美国的蓝思分级法、A-Z分级法,以及英国的牛津、剑桥两大出版社的分级图书系列。蓝思分级法是对出版物的难易程度进行评估后形成体系,读者可通过阅读水平测评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阅读水平,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A-Z分级法是将图书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考虑,对图书由易到难进行评级;英国的OxfordReading和Cambridge Reading两大丛书则以12种颜色来标注图书的阅读等级,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引导儿童阅读。[3]
2 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分级阅读起步较早,出版社、图书馆和学校都作出了许多有效尝试,为大陆地区推行儿童分级阅读提供了借鉴。大陆地区提出儿童分级阅读的概念始于200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者借鉴台湾的“桥梁书”概念并将其引入大陆地区,引起了社会对儿童分级阅读的关注。2009年,接力出版社的儿童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成立,发布了《儿童心智发展与分级阅读建议》和《中国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将0-12岁儿童细分成0-3、4-6、7-8、9-10、11-12五个年龄段,以此为分级基础,精选出首批200种儿童分级阅读参考书目。[4]2008年7月,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成立,在其2009年发布的《儿童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中提出了1-9年级儿童及青少年阅读标准。[5]同时还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儿童分级阅读网站“小伙伴网”,但现在已经停止运营。根据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出版社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但是在社会上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家长的认可与肯定。
2.1 缺乏科学权威的儿童阅读/分级标准
目前,我国已经认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在2017年国务院法制办审议通过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中将未成年人列入重点关注群体。[6]由于我国儿童分级阅读发展时间较短,实际经验积累不足,仅靠借鉴国外经验和出版社的一家之力,无法完成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标准制定。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一个权威性的,且能够被市场和受众认可的中国本土儿童分级阅读的标准。因此,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负责,集公共文化机构、出版社、学校、社会之力,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发展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和推荐书目。
自儿童分级阅读的概念引入中国后,社会上对是否应当进行分级以及分级的依据产生了争论。有的人认为儿童的发展具有共性,分级阅读能够有效地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阅读进行有效指导;有的人认为儿童的阅读能力具有个性化差异,不能简单地用年龄来界定儿童的阅读能力,对分级阅读提出质疑。因此,为了探索年龄与阅读能力相结合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可将儿童书籍以0-3、4-6、7-9、10-13、14-16的标准进行划分,给予家长有效指导与参考,再辅以阅读能力测试的具体匹配,若阅读能力达标也可跨年龄段进行阅读。
2.2 缺乏宣传与推广力度
由于儿童分级阅读在国内起步较晚,缺乏权威标准,伴随社会中质疑的存在,以及我国缺少对儿童分级阅读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因此在社会中缺乏关注和影响力。近几年来并没有新的儿童分级阅读标准出台,同时缺乏由知名出版社出版和引进的分级图书,因此家长们纷纷利用国外的分级阅读图书来填补这一空白。在推广方面,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职能,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但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由于条件和人员的限制,并没有积极推广儿童分级阅读。
儿童分级阅读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出版机构、研究机构、教育机构、推广机构与公众之间应当形成相互依存、依次衔接的产业链关系,并共同推进儿童分级阅读。尤其是要借助公共图书馆的设施、资源和人员,对儿童分级阅读进行专业性的推荐与指导。
3 公共图书馆推广儿童分级阅读的方法策略
截至2015年,我国独立建制的少儿图书馆共计113个,总藏书量2,698.23万册,[7]市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基本设有少儿阅览区。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以下简称《公共图书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设置少年儿童阅览区域、配备相应专业人员、开展阅读指导和活动支持。[8]这条法规从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推动和指导少年儿童阅读的责任。
3.1 加强少儿图书馆建设
当前,应当按照公共图书馆法的要求,加快少年儿童图书馆的建设步伐。同时,完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在各级分馆设立少年儿童阅读专区,有条件的可设置专门的儿童阅读分馆。
(1)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少儿图书普遍采用中图法进行排架,这种排架方法并不利于少年儿童快速定位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图书。笔者在国家图书馆少儿馆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带孩子进门后,面对毫无标识和引导的书架显得毫无头绪,只能通过一本本地翻阅来确认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将少年儿童馆划分区域,并可通过色彩分隔和建立少儿图书的分级标识,帮助儿童和家长准确找到符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图书。一般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幼儿区和少儿区,有条件的也可单设婴幼儿区,为婴幼儿早期阅读提供帮助。如,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梅克伦堡图书馆,设置了不同的分馆将家庭故事时间、婴儿故事时间、幼儿故事时间等和早期教育相关的活动分别安排在故事空间、儿童房、儿童活动室等专门空间,为早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空间支持。[9]图书馆儿童阅读区域的图书排架应当适应分级阅读的需求,分级阅读的分类级别为一级分类标准,并辅以不同色彩进行区域分隔,再以《中图法》或主题分类法为二级分类标准进行再次分类排架,方便儿童和家长快速寻找适合的图书。
(2)在重视纸质印刷读物的同时,也要加强儿童数字阅读的服务建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数字媒体趣味性强,获取阅读资源方便快捷,是儿童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公共图书馆可通过提供电子触摸屏、数字化一体机等设备向儿童提供数字阅读服务,并建立基于分级阅读标准的数字服务平台,通过活泼的设计和合理的导航系统,提升系统对儿童的友善程度。同时要拓展服务渠道,完善线下应用,使儿童和家长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阅读服务。如,德国的公共图书馆在为儿童提供纸质印刷读物的同时,还准备了4款免费的APP作为纸质阅读的补充材料。儿童可通过APP阅读电子版图书和参与游戏互动,增强阅读趣味性。还可以将自己朗读的故事储存并上传,提高儿童的阅读积极性。[10]
3.2 培养专业阅读推广人员和志愿者
当前公共图书馆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阅读推广岗位,普通馆员缺少对儿童书籍的了解,也缺少相应的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因此对儿童阅读的指导作用极为有限。
(1)应当加强公共图书馆专业儿童阅读推广人员的培养工作。可在馆内选拔对儿童阅读推广有兴趣且沟通能力强的馆员参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和儿童阅读相关理论的培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业务素质及能力的培养。分级阅读要求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人研究和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征及阅读需求,了解儿童文学和儿童读物,并将两者相匹配,以推动儿童分级阅读的顺利开展。
(2)志愿者是儿童阅读中不可缺少的角色。针对儿童阅读,志愿者可以是大学生、年轻父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和愿意为儿童阅读贡献力量的社会公众。在志愿者的帮助和参与下,儿童阅读的内容和活动会更加的丰富充实。少年儿童图书馆在加强志愿者队伍管理的基础上,要做好专业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学、分级阅读知识的讲授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尤其是针对年轻父母,更应当加强对儿童分级阅读的宣传和推广,让家长在阅读理论的指导下,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指导儿童阅读。
3.3 开展特色阅读活动
目前公共图书馆已经认识到儿童阅读的重要性,陆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儿童阅读活动。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和世界读书日,都会有相应的大型阅读活动;周末节假日也会有常规性的亲子阅读活动。面对儿童分级阅读的要求,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活动。
公共图书馆可按照0-3、4-6、7-9、10-13、14-16的年龄标准来开展针对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分级阅读活动。如,对0-3岁和4-6岁的婴幼儿开展互动性故事时间、早期运动和韵律儿歌等活动,注重增强阅读活动的趣味性和婴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针对6岁之后的学龄儿童,按照分级标准开展不同层次的阅读、音乐、艺术和科学探索等活动。为提高儿童和父母的参与积极性,公共图书馆可设立儿童阅读奖励机制,为每个年龄分级设立不同的书单和奖励,完成该阅读活动任务的,即可获得相应的奖品,以此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活动的成就感。
在推广儿童分级阅读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还可以开展混龄阅读,增强不同年龄段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好地测试和适应儿童的阅读能力。混龄阅读是指将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聚集在一起,共同阅读相同内容或相同主题的图书。公共图书馆可招募喜爱读书和交流的中小学生组成“小小阅读使者”队伍,带领同龄或其他年龄段的儿童一同阅读。这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测试儿童的阅读水平,若儿童的阅读能力达标即可进入下一年龄层级的阅读,以此弥补由年龄分级所带来的制约性。
3.4 拓宽合作范围和服务半径
儿童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靠公共图书馆一家之力来推动儿童分级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与家长、学校以及与社区之间的合作,延伸服务半径,共同推进儿童分级阅读。儿童阅读,尤其是婴幼儿阅读的场所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家庭阅读氛围对儿童阅读的习惯有着深远影响,家长对儿童分级阅读是否了解、是否认可,是推广儿童分级阅读的关键环节。公共图书馆应当开展与儿童分级阅读相关的讲座,邀请家长参加,印刷相关宣传材料、分级阅读指南和推荐书目,发放给家长,以指导儿童分级阅读。同时要鼓励家长参与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成长计划,为孩子制定阅读计划和建立阅读档案,针对孩子的阅读水平选择相应的分级读物。此外,公共图书馆也要融入学校活动,加强对学校阅读指导,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儿童分级阅读推广,有针对性地向幼儿园、小学、中学推荐合适的分级读物,并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儿童爱上阅读、爱上图书馆。具体可借鉴国外公共图书馆的做法,与当地学校联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与评定,由图书馆根据分级阅读测评体系对书目和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出评级,推荐相应书目,然后由教师根据课程进展和教学大纲为学生选定书目,量身打造最合适的分级阅读计划。[11]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推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基本普及了社区分馆,有效扩大了服务范围。社区图书馆是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方便易达、灵活性强等特点。社区分馆可根据本社区居民特点,组织相应的阅读活动,满足居民需求。笔者在宁波市鄞州区调研时采访到,鄞州区海创社区因其辖区居民以80、90后年轻夫妻为主,有3,000多个0-9岁儿童,因此社区特色定位为未成年人服务。该社区每年暑期会举办5场不同年龄段的夏令营,以丰富未成年人的假期生活。在社区内的活动空间上根据不同活动需要进行分区,设置安全教育馆、儿童沙盘区、书法区和少儿阅览室。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开展相应的特色阅读活动,其图书由鄞州区图书馆每月进行配送,开展学龄前儿童的亲子阅读,并针对中小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和学习活动,这种服务方式为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合作的方式给予了有益参考。
儿童的阅读能力受到年龄的影响,是存在差异的,分级阅读给儿童提供了循序渐进的上升台阶,为家长提供了指导儿童阅读的有效标准。为推动儿童分级阅读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应当加快国家层面的分级阅读标准和推荐书目的制定,让不同年龄段、不同阅读水平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阅读之美,让阅读成为相伴一生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