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然·实然·必然: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初心回归

2019-01-19杨秀琴

铜仁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职教材学校

杨秀琴



应然·实然·必然: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初心回归

杨秀琴

(铜仁学院 教育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从根本上说,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对人思想的启迪;不仅要讲述汇集的经典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学生构建能力、提升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日渐迷失初心与使命,面临着对中职语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内容与中职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三大困境,严重制约着中职语文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要有效破解面临的困境,必须找回初心,坚守使命。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人文,使中职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回归学生,使中职语文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回归育人,使中职语文教学成为德才兼修的人才培养过程。

中职学校; 语文教学; 回归初心; 人文素养; 人才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与语文能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段时期以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却日渐迷失了初心与使命,在教与学方面都面临着不少困惑与困难,甚至在不少中职学校被边缘化,成了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1]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深化推进,才能“得始终”。

一、应然: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从根本上说,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回归初心就是回到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质和使命,既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更要注重对人思想的启迪;不仅要讲述汇集的经典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学生构建能力、提升修养、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供有力的支撑。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初心与使命可以归结为三个“应然”,即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应是学生发挥主体性、进行主动学习的过程,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德才兼修的人才培养过程。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

《易经》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所谓“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先进和核心的部分。人文素质就是人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及由此系统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和发展程度,包括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格,表现为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等。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文精神的传承为目的,着眼于塑造健康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方式,内化为人格、气质、精神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3]。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更是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跨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4]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广大的中职学校语文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承担起相应的时代使命和应当肩负的历史责任。对于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来说,课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载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信的主渠道,对学生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5]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回归初心就是要回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上,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根本不可能由他人替代。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与“学”作为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对关系,“学没有发生,教就没有发生,只有当学发生时教才发生。”[6]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教师的教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突出以学生为本”[7],“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内因和根本。基于此,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回归初心就是要回到“学”上,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8]然而,审视全国各地“方兴未艾”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不难发现,这些改革大多是在“教”方面做文章,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放PPT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学习是跟随教师而行的”[9],由此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责任意识淡薄。这既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通病,也是中职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更是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质量堪忧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10]这说明,所谓教育,就是要通过激励与唤醒、爱与尊重,去“点燃一把火”,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应当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出发,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单纯强制性灌输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真正建立起以学为中心的新课堂,实现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从总体上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的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11]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也必须在教与学关系进行根本性调整,实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三)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应是德才兼修的人才培养过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学过程都毫无例外地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简而言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的基本规律。反观现实,不少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在课堂的状况不闻不问,熟视无睹。

强调育人功能和修身价值,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鲜明特色。儒家主张“为己之学”,认为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人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诚如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强调,“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他们都强调为学之道,是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格调、品味,以完美自己。文以载道,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更是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肩负起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要充分汲取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精华,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使命,注重立德树人,真正使教学过程成为德才兼修的过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铺就筑梦之路。

二、实然:当前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问题审视

审视现行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由于迷失了初心与使命,因此面临着对中职语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内容与中职学生实际脱节、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这三大困境,严重制约着中职语文教学应有功能的发挥。

(一)对中职语文学习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下中职学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现象。在不少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看来,学生考上中职学校仅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施展特长的工作。因此,学生在校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于语文这类不是专业课,也不是技能课,且实用性不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语文还是一门付出和收获难成正比的课程,面对被初中阶段基础教育淘汰出来的中职学生,教师即便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教学也不一定收获颇 丰,学生即便认真努力地听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也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为此,教师是“稀里糊涂”地教,学生是应付式地学,语文普遍成了中职学校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二)课程内容与中职学生实际脱节

教材作为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材料,而现行的中职语文教材却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课程内容与中职学生实际脱节。一是教材内容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以及现实生活之间缺乏直接联系,使学生误以为语文课程学习对专业学习、职业技能训练没有多大帮助,因而缺乏学习动力;二是相对“低起点”的中职学生而言,课程目标设定过高,教材内容偏多偏难,难以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对语文学习信心不足;三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没有有效体现中职教育特色与中职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四是教材缺乏层次感,面对语文素质参差不齐的中职学生,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三)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落后

一方面,中职学校因没有应试的压力与第三方考核,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天然的缺陷。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可能会放任自流,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上没有动力可言。另一方面,在不少中职语文老师看来,中职学生就是“差生”的代名词,认为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语文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大,在课上与学生互动交流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与其让学生来讲解,或与学生交流互动、讨论问题,还不如自己讲得清楚和有条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中职语文教师仍是“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用“填鸭式”“满堂灌”来“独霸课堂”。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其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三、必然: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初心回归

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要有效破解面临的困境,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必须回归初心,不忘使命。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实现以下三个回归。

(一)回归人文,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

首先,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总体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材内在地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使其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职能。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坚决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做到“四个性”,即重视现实性, 实用教材;体现自主性,探索教材;突出整体性,活用教材;关注人文性,拓宽教材。努力做到把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活起来、传下去。

其次,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为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充分抓好“预习”和“发展”两个基本点。坚持向课堂要质量,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战场,把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内在地结合起来,积极探寻向课堂要质量的正确途径;坚持教为学服务,努力让所有的“教”服务于“学”,真正构建起一个让学生能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最后,充分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将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抓手。讲好中国故事是一个事关中国和平、发展、共赢的战略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我国软实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也要运用这一有效形式,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如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黔东大地上,世代居住着苗、侗、土家、仡佬等各民族的先民,他们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筚路蓝缕、共同开辟,留下了一个个优美动人的民族故事。为讲好这些故事,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学号为序,进行课前五分钟讲故事训练,将黔东民族故事充分融入语文课程教学中去,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学习,课前收集故事、整理故事,课堂上交流分享故事、点评故事,这既有效传承了黔东民族文化,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又使语文课程融入了“铜仁元素”,接上了铜仁“地气”,加深了学生对铜仁的认识和认同,使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课程思政”,受到了学生的真心喜爱。

(二)回归学生,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摒弃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首先,学生阅读是前提和基础。“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强调回归学,就是要以学定教,立足学生的学来教。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如陶行知所言,教学就是“教学生学”,而不是教师独霸课堂进行单向度的灌输;二是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教育的目的。这两层意思的核心点都是强调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方法。对中职学校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方法最基本最关键的方法就是阅读。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教会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作为提升学生学习力和发展力的核心环节。鉴于中职学校语文特殊的课程体系,以及时间紧、任务重这一教学实际,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每学期开头的课上由老师深入阐述语文学习的目的、意义、方法,明确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使学生方向明、动力足。在此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道、论坛、文化晚会等多个小组,让学生在课前作好充分阅读和授课准备,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努力做到把课文读出趣味、读深、读出自己。一是读出趣味。这里的趣味其实就是语言文字之美的体现,可称为审美情趣。读出审美情趣,可以视为语文教学的第一位目标,诚如“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言,这一阶段读出的审美情趣更多是文学形式上的美感。二是读深。也就是要透过文字读出文本背后的内容,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按照一定标准和方式评判和分析教材的立场和观点。三是读出自己。所谓读出自己,可以理解为更高层次的审美趣味,因为在这里,学生把自己的情感完全融入教材中的文章,学生与教材文章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实现教材和自己的高度融合。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争做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参与课堂包括参与学、参与教、参与评三方面。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来,努力挖掘学生潜力,调动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课堂为思维的舞台,让学生成为思想的苇草。根据中职学校语文课程目标与要求,在教学中可采用课堂教学六步法模式:学生自组→小组统筹→自学探究→交流互学→精讲点拨→总结反思。这样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是要使新问题的困难程度足以激发思想,或者由于提供新的因素,引起疑难,从而使学生得到启发,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以知识本身作为目的,过分重视知识材料的积累,对思维的发展只能起破坏的作用。”[12]通过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真正把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为以后就业道路上各方面的面试等,打下坚实基础。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除获得语文知识的增长外,更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收获,而这种收获恰恰是中职学校学生最需要的。

最后,打造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推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舞台,使其在学习中收获知识、自信与快乐。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根本作用就是激发、引导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能动地学习,这才是回归学习的根本宗旨。如铜仁市碧江区中等职业学校一学生在学期总结中写道:“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了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会我们学习的方法,鼓励我们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也没有让老师失望,我们对学好语文更有信心了!”

(三)回归育人,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因此,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回归初心理应回归育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不仅是学生的经师,更应是学生的人师。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必须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自觉做到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过程。

首先,抓住语文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这是育好人的前提。马卡连柯说得好:“假如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那么,除了受蔑视之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14]把书教好是教师最过硬的资本,也因此最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正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语文作为培养和检测学生语言文学知识、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设置的综合性文化基础课程,在中职学校学科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作为中职学校语文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在赏析文学经典过程中,陶治道德情操、提高气质修养、感悟生命意义、提升人生境界。如果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怀,只是高高在上的空洞说教,换来的只是学生的反感和厌恶,根本不会取得任何育人效果。

其次,要善于把育人工作有机融入到语文课程教学中。必须指出的是,教师所教课程的知识内容就是最大的德育教育资源,要善于挖掘课程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精神、学科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现代社会,上至党政机关,下到公民个人,无不涉及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在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可采用应用文练习提高的“三步走”:第一步,牢记应用文的基本格式,“照猫画虎”,依据相关材料,“临摹”常用的应用文,从形式上初步“入门”,习练至“形似”;第二步,在掌握应用文基础格式的基础上锤炼自己的语言,不断提高谋篇技巧,“照虎画虎”灵活运用应用文的特定词语,从实质上进行“创作”,提升到“神似”;第三步,经过不断练习和提升,形成自己的应用文写作特色,“如虎添翼”,升华为“传神”。开学第一节课布置学生写的语文学习计划,期末写的学期总结,让学生实地调研后写的调查报告以及常用的推荐信、感谢信、贺信、欢迎词、欢送词、演讲词等,将应用文写作内容落到实处,真正让学生收获无穷、受益无穷、其乐无穷。如铜仁市思南县中等职业学校一学生在学期总结中如是写道:“没有了忙于应付升学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往往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用心感悟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另一学生则这样写道:“语文学习使我深深体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感受到了人文语言的无穷魅力,真是受益匪浅”。

最后,营造“敬畏课堂”的文化。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15]教师发自内心地敬畏课堂,认真负责地对待课堂,这本身就是一种道德修行,是在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由此营造出来的潜心教学的文化氛围,则是促使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强大动力。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课堂,眼里没有学生,根本不在乎学生的成长成才,怎么可能教好书育好人?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怀着崇敬的心情、敬畏的态度,携手学生精心打造好每一节课,使之成为奉献给学生的厚礼;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对课堂、对知识、对教师的敬畏感。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天生重要”。通过中职学校语文学习,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使其深深地感悟文学的魅力,激起对文学世界的向往,燃起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并通过自己不懈的求知探索,不断完善提高自我,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因此,从根本上说,正视“实然”,按照三个“应然”要求,实现三个“回归”,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本性和宗旨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初心与使命。坚守了这个初心与使命,就校正了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奠定了新时代中职学校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

[1] 纪伯伦.纪伯伦散文诗全集[M].冰心,伊宏,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83.

[2] 谢普.易经的智慧全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5]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EB/OL].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gggs/A07_sjhj/201612/W020161230533292491264.pdf.

[6] 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明廷樟,彭汗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9.

[7] 韩筠.创新教与学推动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6).

[8] 曹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 陈佑清.教学过程的本土化探索——基于国内著名教学改革经验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1).

[10]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41.

[11] 田慧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5(1).

[12] 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65.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4] 马卡连柯.教育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5]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Ought to Be, to Be, Must Be: the Initial Retur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Era

YANG Xiuqin

( School of Education,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Fundamentally,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but also the enlightenment on people’s thoughts; not only teach the classic works, but more importantly, cultivate people intellectually so as to provide powerful support for students to build capacity, improve accomplishments, purify minds and enlighten wisdom. However, over a long period,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gradually lost its initi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and faced difficult situations lik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of Chinese learning, gaps between the curriculum content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tudents, backward teaching concepts and method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exertion of function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orderly to break through the difficult situation, Chinese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ust find the initial intention and stick to the mission. Specifically, it has to achieve three-returning, returning to humanity, making the Chinese teaching a process of inheriting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humanity qualities; returning to students, making it a process of students’ active learning; returning to educating people, making it a process of cultivating virtue and talen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hinese teaching, returning to initial intention, humanity qualities, talent cultivation

2019-04-03

2018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2018B085)。

杨秀琴(1970-),女,贵州思南人,土家族,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G641

A

1673-9639 (2019) 03-0060-07

(责任编辑 陈昌芸)(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中职教材学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学校推介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