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水陶瓷 薪传不息
——历史视角下建水陶瓷发展文化传承探析

2019-01-19后娇娇

陶瓷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紫陶火葬建水

后娇娇

(建水县博物馆,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654399)

0 前言

1994年,建水以厚重的历史文化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陶瓷历史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建水,一个以水为名的城市,却以火见证着文化传承。建水的陶瓷源远流长,早在3500年前燕子洞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建水先民就开始了原始的制陶业,历经汉、唐、宋的持续发展,至元、明、清时期逐渐兴盛,一直引领着云南陶瓷的繁荣发展。朝代更迭,建水陶瓷的窑火在岁月的长河里熊熊燃烧,薪传不息。

建水窑作为云南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青花瓷器的重要烧制地、紫陶文化崛起地,其产品种类丰富,琳琅满目,拓展了中华陶瓷文明的领域。悠久的制陶历史、兴盛的陶瓷发展、独特的紫陶技艺,无不验证着建水窑的辉煌。建水陶瓷凭借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成为建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1 残片寻踪

陶器是随着史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定居生活而出现的,学术界普遍认为陶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建水作为陶瓷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3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也开始了陶器的烧制。

1988年12月,建水县燕子洞风景管理处在对八哥洞的开发施工中,发现有炭屑、动物化石及磨制石器(残段)一件、砺石一件。报经云南省文化厅文物处批准后,云南省博物馆古人类研究室县文化局、红河州文化局、州文物管理所、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燕子洞及其支洞八哥洞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先后在两个堆积层中出土陶丸1件、陶网坠4件、夹砂素面红陶器残片7件。经鉴定,燕子洞为3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洞穴遗址。这一发现证明建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原始制陶技艺,使建水有实物为证的制陶历史可追溯到3500年前。

由燕子洞新石器遗址陶片的从出土的可知,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是以可塑性较强的黏土作为制陶泥料,并特意加入细砂,以便减少坯体的烧成收缩程度,防止开裂,提高陶器的耐热性能。从陶片质地看粗糙稀疏,呈色多红色、灰色、黑色,或同时呈现不同颜色,加之在遗址处未发现窑址,说明当时建水尚处于露天烧陶阶段。而出土的陶坠、陶弹丸的形态表明当时采用的成坯方法之一是手工捏塑法,直接将泥料用手捏塑成需的器型。

1962年至1978年间,建水县坡头乡龙岔河北岸白显村的群众在基本农田建设和筑路时挖掘出青铜器、火葬罐、陶片20余件,根据出土文物判定此地为西汉时期古墓群。出土了若干陶器碎片多为夹砂陶,饰有绳纹,这一发现成为探索建水陶瓷文脉的重要线索之一。因龙岔河西汉古墓葬群并未进行发掘,出土的陶器及碎片为数不多,但证明了西汉时期,建水陶瓷的脉络依然延续。

2 窑址解密

上世纪70年代,文物工作者开始了对建水古窑址的探寻。

在建水县城北一公里的碗窑村,因烧制陶瓷而得名。村子附近及后山分布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窑址废墟、窑具、青釉青花瓷片的堆积,地面标本丰富又复杂。村内五显庙中立有康熙年《重修五显庙碑记》,碑上记载:“临安一郡山水甲于滇南,城北三里有五显神祠……肇建于皇明正统中年……其祠之下居人数百户,名曰碗窑。有明以来,英杰豪俊往往挺生其间”说明在明代,因烧制陶瓷器而得名的碗窑村,已发展成为经济繁荣、人才辈出的村庄。另外,原立于村内圆通寺内康熙年间的《奉本府清军明文告示》碑文载:“碗窑乡各虽一窑,内分上下二窑,烧造器皿两不相同,上窑烧造者缸、盆、瓶、瓮,下窑烧造者碗、碟、盅、盘,各烧各物,各家各窑……”,记载了当时碗窑村窑的大概分布及烧造器皿的资料。

碗窑村古窑址为龙窑类型,目前已发现20多座古窑址,十多座已坍塌破坏的窑坑相互迭压,部分遗坑残留窑壁。现存旧窑、潘家窑、洪家窑、湖广窑等瓷片堆积区,文化层被打乱,各时期青釉、青花瓷片混杂,多为生活用瓷,支钉、垫圈散落。旧窑后的堆积层里发现了青釉折沿折腰盘和元字盘,著名陶瓷研究专家葛季芳在《云南建水窑的调查和分析》一文里提到旧窑的青釉器和青花元字盘为元代早期产品,说明碗窑村烧窑的历史不会晚于元代。1980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杨大申与建水工艺美术陶厂联合对古窑址进行考查后认为碗窑村遗存有宋代的青瓷,因而至今在建水仍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说法。经耿宝昌、葛季芳、张永康、马文斗等著名考古学家、陶瓷专家的实地考察论证,确认碗窑村保存有元、明、清到民国各时期的古窑遗址,是云南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烧制时间最长的窑口。

此外,在离建水县城不远的曲江馆驿,也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堆积层,当地民居也会用陶瓷碎片垒砌墙壁,怀疑在此地也应该有过窑址,但具体位置不详。

3 墓葬求证

现在能看到的保存完整的建水窑陶瓷多为古墓葬中的出土器,传世品较为少见。据史书记载及墓葬发掘情况证明,元、明、清时期滇南一带的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普遍有火葬习俗,直至清代才逐渐衰落,火葬罐成为当时丧葬的必需品。受火葬习俗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建水窑曾烧制出大量具有浓郁宗教色彩和地域特色的丧葬器具、随葬品。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建水为中心,北起泸西,南到红河,西起石屏,东至蒙自的范围内,发现了不少元明时期古墓葬,出土了大批元明建水窑陶瓷器,为研究元明时期建水窑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例如红河牛皮寨明代墓地出土玉壶春瓶、碗、盘、壶等瓷器21件,泸西和尚塔火葬墓地出土火葬罐等陶器204件青花38件、青釉陶26件,个旧王林寨墓地出土青釉瓷11件、青花瓷85件(其中仅6件器皿为景德镇所产),蒙自瓦渣地墓地出土将军罐50件、瓷盘20件等。而建水苏家坡火葬墓地更是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火葬陶瓷器具。苏家坡火葬墓地位于建水县城东北苏家坡,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为全国大型的火葬墓群之一。1998年12月,考古专家对其进抢救性清理发掘,发掘面积为490平方米,清理火葬墓226冢,出土上限为元末明初,下限为清早、中期的陶瓷火葬罐近600件。经考证,这些元明清古墓葬内出土的陶瓷器均为建水窑产品。

由此可知,陶瓷器不仅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大量用于随葬。从建水苏家坡、泸西和尚塔、个旧黑马井等古墓葬出土的陶瓷器分析,建水窑的陶器可分为釉陶和粗陶,粗陶多黑陶、灰陶、白陶、彩绘陶等,在火葬文化的影响下,器型独特,纹饰极具内涵,是研究当地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重要实物。建水窑的瓷器分为青釉瓷、青花瓷等品种,其中青花瓷的瓷土和钴料均为本地所产,造型和纹饰均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出土的大批建水窑陶瓷器足以证明,元明时期建水窑进入了鼎盛,产品种类众多、产量大,器型丰富,装饰复杂,工艺成熟,建水窑已经成为当时云南省最大的陶瓷器生产基地。

4 青花写意

随着建水苏家坡等地元明古墓的发掘,大量青花瓷出土亮相于众,让建水青花瓷的前世今生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据旧志记载,昔日建水笔架山产的碗花石曾远销景德镇作为绘制青花的颜料。依托本地优质的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建水青花瓷曾迎来辉煌时代。

由于尚未对古窑进行发掘,现存世品无年代款识,且缺少文献资料记载,目前对于青花的创烧年代学术界仍有元代、元末、明代等争议。但学术界却一致认为,建水窑的青花是云南烧制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葛季芳在《云南青花的起源和传播》里提到:“建水窑烧造成青花比玉溪窑早,延续时间长,规模大,形制丰富,传播地区广……建水窑应是滇南以至滇中青花的发源地”,这是目前对建水窑最权威的定位。

建水基于长期处于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宗教中心的优势,文化和技术便于传播,特别是建水本地丰富的高岭土和碗花石资源、千年的陶瓷烧制传统,对青花瓷的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水青花瓷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1、由于胎土淘拣不精,含铁量高,胎质粗糙、厚,呈灰黄色。2、釉里石灰含量高,多砂眼、气泡;釉料中含铁量高,钠和钾的含量低,釉色不清亮,釉色发青,质地粗糙。3、受钴料锻炼技术的限制,铁和锰含量高,青花的呈色浓重,多现蓝黑色。4、纹饰繁、题材多,喜用仰莲纹、鱼藻纹、牡丹纹、蕉叶纹、龙凤纹等。建水青花瓷虽然不似景德镇青花瓷的素雅明净,但却在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自己造型古朴、粗犷的特点,散发着独特的乡土气息。

建水拥有瓷土、碗花石等得天独厚的瓷器生产原料,加之内地先进制瓷技术的影响和传播,使建水窑的青花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建水青花瓷不仅影响了整个云南省,甚至把影响扩大到了东南亚及南亚,成为中国青花瓷发展史中的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5 紫陶崛世

清代末年,政局动荡,经济萧条,不少建水窑开始改烧物美价廉的粗陶产品,青釉、酱釉和釉下褐彩的生活用品逐渐成为人们的喜好,但建水窑的生产和销路还是受到了一定冲击,陶瓷业进入了低谷。然而紫陶的异军突起打破了这个低谷。

紫陶创烧的确切年代已经不被世人熟知。《民国建水县志稿》说:紫陶是光绪二十年(1895)后建水县令卢咸顼发明的。又有说法紫陶是光绪年间建水陶匠潘金怀开创的新工艺。两种说法都缺少依据,有待考证。但吸食鸦片衍生出的烟斗是当时主要的紫陶制品却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烟斗以“八家斗”最负声誉,制作的八道工序由八家陶户完成,制作精美,价钱昂贵,远销香港等地。历经数十年的创新发展,1953年,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以特殊工艺和独特的民俗价值荣登“中国四大名陶”之榜。

建水紫陶匠心独具,巧夺天工,集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于一身。紫陶以手工拉坯、湿坯书画装饰、阴刻阳填、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而驰名中外,在工艺美术领域独树一帜。其中,阴刻阳填和无釉磨光是紫陶区别于外地陶最主要的工艺特征。建水陶土纯净细腻、粘度高、韧性强、可刻可磨,艺人可利用陶土的泥质特性,将其幻化成壶、杯、盆、碗、碟、缸、汽锅、烟斗、文房四宝等百种器型,造型各异,千姿百态。而且紫陶的纹饰多种多样,梅兰竹菊、山水人物、唐诗宋词、名人绝句、断简残贴等都是紫陶的传统纹样,即便是同一题材,也会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此外,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也被用于紫陶纹饰中,极大地丰富了紫陶装饰的多样性。

建水紫陶自创烧以来,涌现出潘金怀、王永清、王式稷、向逢春等一批技艺高超的制陶名家。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技术,吸收内地先进陶瓷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本地陶土的独特性,不断开拓创新,成就了今天紫陶的辉煌。

6 结语

建水是中国名陶之乡,青花的故乡,紫陶之都。3500年前的陶丸、陶网坠开启了建水陶瓷烧制的历史,并力证建水陶瓷植根于本土。建水陶瓷于后来的发展中与中原文化兼容并蓄,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陶瓷文化。碗窑古窑遗址及苏家坡等周边古墓地先后出土绿釉罐、陶罐、陶饰品、青釉瓷器、青花瓷器等陶瓷器物,这些重要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建水窑是云南陶瓷生产中心。特别建水窑烧制出的紫陶,集手工拉坯、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磨光等工艺于一身,别具一格,名闻中外,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建水陶瓷以古拙浑厚的造型艺术、清新雅致的装饰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为中国陶瓷艺术增添了光彩。回顾建水陶瓷的历史,薪传千年窑火,让这象征人类文明的薪火继续辉映建水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紫陶火葬建水
想的和做的不一样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
建水紫陶研究:学生紫陶作品(二)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物以史记 史以物存
建水紫陶·升华
宋朝盛行火葬
建水紫陶工艺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