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疗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
2019-01-19曾广基
曾广基
510060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广东 广州
胃溃疡是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多因患者饮食不规律、胃酸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激精神因素、药物等因素所致,患病后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出血、穿孔、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收治胃溃疡患者60 例,分析雷贝拉唑和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5月-2018年9月收治胃溃疡患者60 例。⑴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胃镜检查均确诊为胃溃疡。②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⑵排除标准:①复合溃疡。②幽门管溃疡。③恶性胃溃疡。④心肝肾及其他器官疾病者。⑤哺乳及妊娠女性。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本研究已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 例;年龄19~62 岁,平均(40.5±4.8)岁;病程0.3个月~6年,平均(3.2±0.6)年。观察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20~63 岁,平均(41.5±4.2)岁;病程0.3 个月~5年,平均(2.8±0.4)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①对照组给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阿莫西林口服,2~3 次/d,0.25 g/次;克拉霉素口服,2 次/d,1 片/次;果胶铋胶囊口服,3 次/d,2~3 粒/次。②观察组采取雷贝拉唑、克拉霉素联合阿莫西林治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用量与用法与对照组一致,雷贝拉唑口服,2 次/d,1 片/次;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30 d。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口苦、皮疹)发生率;胃镜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14C-UBT、组织改良Giemsa 染色对患者Hp 根除情况进行检查;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50%,Hp 完全根除。②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经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50%,Hp 数量明显减少。③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溃疡面及Hp 数量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16例(53.33%),有效12例(40.00%),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显 效 10 例(33.33% ),有 效 14 例(46.67%),无效6 例(20.00%),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876,P<0.0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Hp 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恶心呕吐2例(6.67%),头晕1例(3.33%),口苦1 例(3.33%),不良反应率为13.33%;对照组恶心呕吐3 例(10.00),头 晕3 例(10.00),皮 疹2 例(6.67),不良反应率为3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1812,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6.67%,对照组Hp根除率为83.33,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864,P<0.05)。
讨 论
胃溃疡属于消化内科慢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胀痛、隐痛、穿孔、出血等。目前,最常用药物治疗方案为三联疗法,以质子泵抑制剂为基础,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雷贝拉唑,属于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为苯并咪唑环类化合物,其可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H+-K+-ATP 酶系统,对胃酸分泌产生阻断效果,且药效见效快,作用长久,可使胃内维持在高pH值状态,有效根除Hp[2]。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服用后溶解、破裂速度较快,具有良好抗菌作用,消炎、抗菌效果强大,可快速促进患者溃疡创面愈合。克拉霉素属于新型大环内酯属抗生素,服用后可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酸分泌更佳稳定。雷贝拉唑、克拉霉素与阿莫西林联合服用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根除Hp,促进溃疡创面愈合,且不良反应较少,疗程短,安全性更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