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读者特征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2019-01-19陈松青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9年6期
关键词:图书馆空间服务

陈松青 张 琳

(兰州大学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00)

1 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的意义

1.1 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媒、网络、数字化信息的普及,使得读者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学习空间的改变。图书馆传统的以书刊借阅和收藏为主的空间服务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现代读者更需要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的图书馆,需要更具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和交互性的学习空间。因此,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势在必行。

1.2 契合读者特征的现实需要

高校的读者群体学历普遍比较高,且具有“小组活动倾向、高度依赖网络、重体验、爱交互”等鲜明的时代特征,相较于图书馆传统的馆藏区域和参考咨询服务区域,他们更倾向于可以自由使用的空间。据美国高校调查,图书馆高使用率的区域依然是团体协作空间、个人学习空间、信息空间,以及能呈现社交功能的咖啡吧、会议室、艺廊、馆藏展示区等[1]。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今读者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应以读者需求为中心,依据读者在图书馆的行为,调整或增设相应空间,适时考虑提升或剔除低使用率服务,满足不同学习风格的个人和小组所需,以创新的空间服务彰显图书馆对读者学习历程的价值[2]。

1.3 提高图书馆使用率的有效途径

促成空间再造的原因之一是来馆人数下降[3]。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面临到馆人数减少、信息资源利用下降的困境。究其原因,乃是图书馆在信息资源供给以及服务供给的多元性、舒适度上,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对于证明图书馆的价值,就变得尤为重要。空间再造通过改变图书馆的内部布局,使馆内的资源布局更合理、场所更舒适、视觉更美观,通过发挥图书馆空间作为独立资源的重要作用,推动空间功能的转换,变被动单一的服务为主动多元的服务,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到图书馆,从而提升图书馆的使用率。

2 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调研,存在跟风现象

近些年,许多高校图书馆为了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在未经过全面、细致的读者需求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就快速完成了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虽然图书馆的空间功能得到了调整,服务得到了提升,但未必能够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所以在进行空间设计前,应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广大读者的现实需要,结合读者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提供相关的学习方式,在此基础上对学习空间进行设置,并明确学习空间内技术的配置,而不是盲目地通过引进新技术、更换旧设备、整合资源等措施完成空间改造[4-5]。

2.2 规划不足,无法满足动态需求

许多高校图书馆在规划设计学习空间时,仍以传统理念为指导,强调图书馆的建筑规模和传统的业务功能,空间布局也只是按照纸质书的流程设计,导致一些功能设施残缺不全,无法满足图书馆对于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休闲娱乐等多元动态的服务需求,难以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和使用热情,致使图书馆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高校图书馆应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真正做到空间改造是读者所需,空间改造后能为读者所用,同时也要为将来图书馆的发展留下足够的拓展空间,避免重复建设[4]。

2.3 缺乏创新,不能与时俱进

随着共享空间、“第三空间”理论的兴起以及成功实践,图书馆空间的价值不断彰显,读者对多元化、个性化、社交化的图书馆空间需求不断增强[6]。然而多数高校图书馆未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没有提供智慧图书馆、创客空间等创新空间,导致创新空间服务进展缓慢。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就需要引进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建设智慧化的学习空间、设置主题性较强的“创客空间”等来打造创新性强的图书馆服务空间,供读者使用[4]。

3 基于读者特征的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再造

笔者基于读者特征对高校图书馆的学习空间进行了设计,其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小组合作学习空间

根据读者“小组活动倾向”的特征,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为“合作、协作学习”,需要为其提供灵活、协作的学习空间,使之既能支持读者的协作学习,又能根据读者需求灵活改变空间布局。因此,学习空间需要设置讨论室、研究室等全开放性的合作学习空间,配以各种灵活轻巧的家具,宜于挪动,并有产生不同布局的便利,以适应不同规模小组的需要。此外,即时聊天软件、共享屏幕、虚拟白板、交互式显示器等多媒体设备非常重要,使得个人和小组的分享展示变得方便流畅[5,7]。

3.2 技术增强的学习空间

根据读者“高度依赖网络”的特征,在进行空间设计时,既要关注三维物理环境构成的实体学习空间,又要关注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学习空间,通过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有机耦合来支持和促进读者的学习。利用无线投影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创建无线网络的技术环境,配置3D显示器、原型建模设备、多媒体工作站及便携式移动设备,室内的照明、声音、温湿度可自动调节,同时还应包括黑板、教具、音响等传统技术,将图书馆打造成新旧媒体共存和互动的场所,使技术设施与学习空间要素高度整合,充分支持学习空间的功能[8]。

3.3 交流互动空间

根据读者“爱交互”的特征,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考虑能及时为读者提供帮助和辅导,开发具有个性化需求的交互平台和工具软件包,如电子档案袋、在线形成性测试平台、学生工作台等,及时有效检测读者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学习过程,同时提供多条学习路径和个性化导向,配备实验性教室以及分析和研究的软件,不仅为图书馆提供信息素养等内部教学的场地,而且也支持服务于多学科的实验性教学[9]。读者根据需要可以随时与学习伙伴、馆员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同时分享学习感悟、借鉴学习经验。

3.4 自主学习空间

以教师为中心的“指导型范式”已逐渐被学生主导的“学习性范式”取代,小组学习、学生间互动对话与合作、以及以课题为基础的探索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模式要求图书馆能够提供配合这些行为的空间和设备[9]。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考虑将学习环境、工具、资源等进行整合,实现既有全封闭式的、半封闭性的个体学习空间又有敞开的讨论、交流的公共空间,使读者的学习活动不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可以自由切换,同时为其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学习资源并可及时获取,如提供相应的在线学习资源以及体系化的学习指南[10]。在这里,不同学科的读者可聚集在一起,共同探索和分享,在遇到知识瓶颈时,可借助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解决问题,实现自主学习。

3.5 社交服务空间和休闲空间

“重体验”是现代读者的一个显著特征,读者都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与众不同的空间体验。为此,图书馆功能用项不应再局限于“纯图书馆”要素,而是应该引入强调社交性的更有活力的非图书馆空间,例如咖啡室、展览区、休闲吧、电影放映区、现场演出的多功能厅、中小型书店、画廊,以及配置休闲放松的设施,打造集阅读体验、视听体验、休闲娱乐为一身的随性空间,来满足读者的心理感受和讨论交流兼休憩的需求,吸引读者来到图书馆,在社交休闲中创造学习机会,进而成就有效的学习[9]。

4 结语

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以及科技新浪潮迅速改变着图书馆资源的形态,改变着读者的学习范式。图书馆传统的空间服务功能已无法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需求,因而在空间再造过程中要结合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原则,从信息环境的重新组织和信息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出发,满足高校学习需求的多元增长,形成和发展学习型图书馆的动力机制。

猜你喜欢

图书馆空间服务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