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研究
——以南京图书馆为例

2019-01-19

图书馆学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南京图书馆沉浸式馆员

袁 洋

(南京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0018)

创新一直是当代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发展的主体方向,如何结合少年儿童的天性与心理成长路径,来探索出更加合适的阅读推广模式,已成为当前国内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实践活动的主流趋势[1]。近年来,受中小学课程设计中“沉浸式”教学理论的启发,不少图书馆进行了以实现“沉浸式”阅读为主旨的阅读推广活动探索,形成了特色化的活动品牌,吸引了当地少年儿童的热情参与,并在提升少儿阅读素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进一步推动图书馆少儿“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完善与发展,笔者以南京图书馆为例,结合该馆工作实践情况,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期供广大图书馆参考。

1 “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基本内涵

“沉浸体验”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于上世纪60年代研究发现的一种心理体验模式。在这种心理体验环境中,参与人群会对场景的设定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并可以有效促进自身全身心投入到这一特定的场景当中。与此同时,由于参与者完全沉浸于设定的特定场景中,会从心理的角度促进愉悦、轻松、平静及舒适等感受的产生,从而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2]。由此可见,“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就是指阅读馆员通过多元化引导手段,促使少儿主动沉浸于所设定的阅读场景中,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实施目标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开展“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本质目的在于通过“沉浸体验”理论的灵活运用,来使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少儿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阅读活动,促使少儿不仅能够通过“沉浸式”阅读获得正向的心理体验,而且能够通过有效阅读呈现最佳的阅读状态,潜移默化地促进他们阅读素养的提升。此外,“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也可与学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良性互动,最终帮助少儿养成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 图书馆开展“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

2.1 有助于激发少儿主动开展阅读的潜意识

“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有着极为突出的阅读引导优势,它打破了传统模式下过度强调阅读馆员被动引导的阅读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少儿阅读心理逐步形成为主导的主动阅读引导形式。少儿时期的阅读心理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能否形成较为成熟阅读心理,关键在于阅读活动中的阅读引导方式是否可以有效激发少儿阅读潜意识。结合南京图书馆的工作实践来看,阅读辅导馆员通过悉心营造阅读氛围和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方案,不仅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引导效果,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少儿主动沉浸于阅读的内容。毕竟“沉浸式”体会的主体在于少儿,只有他们能够真正地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氛围与阅读题材,才能沉下心去更为深入地感受阅读所带来的心灵震撼。尤其是通过“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来从客观上促进少儿长期开展阅读,促使少儿潜移默化地主动探索阅读题材中所蕴含的深度思想,进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需要阅读、必须阅读的意识[3]。

2.2 有助于少儿养成深阅读的良好习惯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阅读在为少儿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内容的同时,客观上也使得少儿更容易发生浮躁式的浅阅读,而不太愿意就某一阅读方向开展细致的深阅读,这十分不利于正确阅读行为习惯的养成。图书馆探索开展的“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通过引导少儿进行“沉浸式”阅读,来使他们在主动接受阅读信息的同时,可以间接形成深阅读的行为方式。通过持续性地举办“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少儿长期参与其中,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深阅读的阅读技巧,而且可以使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逐步增强,主动摒弃浮躁式的浅阅读行为方式[4]。

2.3 有利于少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从少儿健康心理养成的角度来看,愉悦温馨的场景体验更容易激发少儿对自身沉浸于特定场景的思考兴趣,通过这一体验过程,少儿在世界观与价值观方面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的认知,并通过这种正向认知来使他们逐步养成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不同的少儿所处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交环境差异很大,部分少儿由于长期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形成不健康的人格与行为方式,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5]。南京图书馆通过举办以“伊索寓言”有声阅读为主题的“沉浸式”阅读活动发现,少儿通过聆听故事更加容易开展“沉浸式”思考,而且更加愿意就生活中的问题与阅读辅导馆员进行沟通,这就为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分辨善恶是非,进而消除不良外界环境对于自身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3 “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主要特征

3.1 阅读的交互性

“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并非单一强调少儿读者步入“沉浸式”阅读的过程,而是更加注重如何通过交互式阅读环境的打造,来使少儿读者获得有效的鼓励与引导。其中少儿读者不仅需要与阅读内容产生交互,而且少儿读者与少儿读者之间、少儿读者与阅读指导馆员之间也需要产生交互,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沉浸式”阅读的最佳效果。少儿读者在对阅读内容进行思考的同时,如果能够受到外界不同层次情感交互环境的正向影响,就更容易获得阅读情感的认同与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其深入进行阅读思考的动力。此外,通过体验“沉浸式”阅读,少儿读者还可以向图书馆提出阅读指导方式、阅读内容筛选等方面的诉求,这些诉求反馈至图书馆,有助于完善“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最终促进参与活动的各方实现互利共赢。

3.2 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活动组织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少儿读者沉浸式阅读状态的对象既可以是纸质读物,也可以是数字化读物,还可以是动画、音乐以及有声读物等多媒体形式。由于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图书馆所组织的“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也具有了多样化的特色。目前除了常见的朗诵、讲座、情景演绎、有声阅读、动漫阅读等活动外,随着多媒体以及数字化技术的普及,更为多样化的“沉浸式”阅读组织方式也逐步出现于国内公共图书馆[6]。例如,南京图书馆充分利用VR场景复原技术开展了国学经典阅读活动,读者通过控制VR 手柄,可以自主选择阅读场景收听有声阅读内容。采用这种方式,少儿读者更容易直观地感受到阅读内容场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加容易对阅读内容产生深层次的理解与思考。

3.3 阅读行为自发性

在图书馆传统的阅读推广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阅读指导馆员,少儿读者通常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在阅读指导馆员的要求与指导下,被动地感受活动的各个环节,少儿读者阅读情感的形成路径往往是激发式而非自发式。在南京图书馆所举办的“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中,阅读指导馆员只是间接地起到了组织管理作用,参与活动的少儿只有用心通过自身的阅读经历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有益情感体验。同时,通过长期观察发现,这种自发化的情感体验过程,更具有持久性与引导力,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小读者良性阅读习惯的形成。

4 少儿读者“沉浸式”阅读形成的基本条件

4.1 稳定的心理状态

“沉浸式”阅读要求少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心理状态调整,逐步达到高度集中的有意注意状态,并能够将这一状态长时间地保持。原因在于,无论是成人还是少儿,只有在安静、稳定的心理状态下,才会在阅读过程中将主要精力侧重于阅读的内容中,才会在接受阅读信息后,不断地进行阅读信息的提炼、加工与思考,由此而达到“沉浸式”的阅读状态。少儿由于活泼好动的天性,需要长期在阅读指导馆员的培育与引导式锻炼下,才能获得“沉浸式”阅读所要达到的稳定心理状态[7]。

4.2 阅读兴趣的激发

少儿尚处于阅读心理的可塑期,尽管具备了“沉浸式”阅读形成的基本心理条件,但仍需要专项化的悉心引导与教育,才能使他们渐入“沉浸式”阅读的佳境。对于大部分少儿而言,若要使他们长时间从事某一项活动,关键在于如何激发他们对于活动的兴趣。图书馆通过长期举办阅读推广活动发现,能够激发少儿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即阅读环境的渲染力与阅读题材的吸引力。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其中,阅读环境的渲染力是激发少儿阅读兴趣的前期引导性因素,只有少儿融入阅读的整体氛围中,才有可能愿意继续开展阅读。阅读题材的吸引力是激发少儿阅读兴趣的后期动力性因素。“沉浸式”阅读强调的是一种持久性状态,只有阅读题材激发起了少儿的好奇心,才能够逐步使这种好奇心转化为阅读兴趣,并促使少儿能够专注于阅读内容,继而开展持续性、深入性阅读思考[8]。

4.3 持久的意志力

公共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根本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少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促进其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然而,任何一种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只有在一定意志力的推动下,才能够将日常的行为逐步转化为习惯,并持之以恒。因此,公共图书馆应通过“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逐步培育少儿形成持久的意志力,进而使其与“沉浸式”阅读形成良性循环。有别于成人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意志力,少儿意志力的形成更需要引导与鼓励。这就要求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必须在活动设计环节巧妙地融入情感激励因素,通过情感的感化与互动,使少儿在长期坚持参加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制和自觉的意志力。

5 完善图书馆“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建议

5.1 深度挖掘少儿读者需求,精准把握活动选题

“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选题不仅可以决定活动的主体设计框架,而且关系到活动开展的可持续性,更直接影响到少儿读者参与活动的热情。因此,图书馆要认真做好活动主题的筛选工作,结合不同年龄段少儿的兴趣方向,以馆藏资源为基础,尽可能设计出特色化、符合少儿心理个性的活动方案,并伴随着活动的开展做好动态调整。如南京图书馆十分注重与少儿读者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在门户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发起调查问券、建立家长微信群等方式,广泛接受社会各界人士关于促进活动特色化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推动了“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走向良性互动发展[9]。

5.2 强化技术支撑,促进科技与人文阅读的有机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运用,越来越多的少儿读者开始接触到多媒体阅读形式,并逐步成为他们开展阅读行为的首选。然而,当前我国图书馆在组织开展“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时,多媒体阅读运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式发展。南京图书馆在活动举办初期也存在这一普遍性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馆在保证技术服务标准化的前提下,大力引进了多媒体技术阅读服务方式,如视频互动、VR 场景复原、AR 增强现实等,通过共建技术服务终端、提升阅读指导馆员多媒体技术服务能力等基础性工作,进一步促进了科技与人文阅读的有机融合。这样不仅满足了少儿读者多元化的阅读服务诉求,而且推动了“沉浸式”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式发展。

5.3 注重情景打造,构筑“沉浸式”阅读环境氛围

图书馆开展“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不仅需要精巧的主题设计与相关的资源匹配,还应当以少儿天真烂漫的特性为出发点,注重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为少儿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奠定基础[10]。一方面,图书馆应根据馆舍的空间布局状况以及技术支持需求,合理地分布空间类型,如有声阅读空间、视频动画空间、朗读空间以及VR空间等,在这些空间中还应辅之以舒适的灯光、壁画以及家具等,以提高少儿的阅读舒适度。此外,还可以考虑利用外部场景或空间举办具有主题指向的“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以拓展少儿读者的阅读视野。例如,南京图书馆在举办以国学阅读为主题的“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时,通过带领少儿参观孝陵博物馆、秦汉胡同国学书院等历史文化场馆,进一步加深了少儿读者对国学的认知和理解,拉近了少儿读者与国学文化之间的距离。

5.4 加强流程管理,建立健全“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评价反馈机制

是否具备制度化的阅读活动管理机制将直接决定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服务效能,其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价反馈机制是制度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南京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实施现状来看,国内图书馆应当从以下两个方向入手构建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要注重评价指标的选择。科学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结果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初步提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案,待方案经过专家论证与讨论完善之后,面向学校与少儿读者家长征求意见,以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评价反馈工作小组,在阅读活动实施环节,由该小组负责对活动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并将少儿读者与家长、教师反馈意见作为重点进行汇集,在活动结束之后,统一形成评价意见,以此来优化和完善评价过程的规范化程度[11]。

6 结语

当前,尽管国内公共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各地开展的特色化实践案例,为“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模式的成熟与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如何引入更为丰富的活动实践元素来促进少儿“沉浸式”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与发展,有待公共图书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南京图书馆沉浸式馆员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初中语文沉浸式散文教学研究
“沉浸式”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探索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艺术与技术:“沉浸式”的历史对话
走过南京图书馆的名人们
南京图书馆低龄少儿馆开放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发展现状研究
试论“沉浸式”语文教学视听训练中教师应具备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