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姥爷刘之樾先生
2019-01-19张志华宁夏大学图书馆
张志华(宁夏大学图书馆)
2018 年是宁夏大学成立60 周年,也是我的姥爷刘之樾先生响应国家号召,举家来宁夏支援宁夏建设的60 年。
1917 年2 月,姥爷出生于河北省肃宁县泥洞村。1938 年9 月,他考入燕京大学社会系,1940 年10 月转入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1942 年9 月大学毕业。
1950-1958 年,姥爷在北京回民学院图书馆工作,当时回民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很少,每人都要兼任几项工作。姥爷除负责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之外,还要负责图书的采购、编目、上架、借阅等基础业务工作。姥爷当时对回民学院图书馆的藏书,一方面进行归类整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工作之余学习图书馆专业的相关业务知识。在八年的学习和工作中,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专业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回民学院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其以后长期从事图书馆工作,打下了深厚的专业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 响应祖国号召,支援宁夏建设
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成立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医学院和宁夏农学院。宁夏师范学院成立初期,既没有教学设备,也没有专业教师。因此,自治区领导决定派专人到北京、上海等地招聘教师。1958 年8 月24 日,首批支援宁夏高校事业建设的一百余名教师到达银川。这些教师大都是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北京回民学院调来的老教师等。姥爷就是在这个时候携全家八口人从北京乘坐火车,经兰州到达银川。到达银川后,姥爷一家住进原宁夏师范学院的教职工宿舍。
原宁夏师范学院教学、办公和住宿条件异常艰苦,学校没有图书馆和餐厅,只有三排人字形砖瓦结构的六间平房作为教室,两排砖瓦结构的十二间平房作为老师和工作人员的宿舍兼办公室。当时学院领导要求全院师生员工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师生硬是用“干打垒”的办法,盖起了简易餐厅和图书馆。
简易图书馆建成后,姥爷非常高兴,他负责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工作人员用土坯砌墙,横搭上木板,充当书架,图书则是由外省兄弟院校赠送的。他对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很珍惜,一方面对书籍进行认真整理;另一方面对破损的书籍进行修补,并且按照图书分类法对馆藏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建卡上架。据当时与他一起来宁夏工作的刘彤老师回忆,尽管当时工作环境差,工作条件艰苦,但姥爷工作作风严谨扎实。在图书分类方面,同事之间经常因不同意见而发生争执,他都会认真听取意见,严格按照图书分类法的规定进行分类。
1962 年,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农学院,宁夏医学院三校合并,成立了宁夏大学。合并的宁夏大学图书馆旧址在宁夏大学的一所大红楼一楼东侧。1980 年,宁夏大学图书馆新馆落成。新的图书馆是一座两层楼,办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古籍部、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等都有了单独办公的地方。在新的环境下,姥爷潜心图书馆学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编著了《中日历史纪年对照表》《宁夏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分类表》 等,发表了《我国古籍制度》《古籍形制究秘》《谈谈我区图书馆干部建设的两个问题》 等论文,受到了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其中,《中日历史纪年对照表》 对教学、科研、图书馆及文物工作人员查对考证中日两国年代对照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宁夏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分类表》 对指导宁夏大学图书馆古籍的保护、整理、著录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图书馆人才培养方面,他不仅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手把手的教年青人,还针对当时的领导对图书馆的性质、职能、作用等认识的不足,指出图书馆是科学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干部队伍的建设能否搞好,是图书馆事业能否上去的关键问题,图书馆干部队伍的建设问题,是当务之急。同时他提出,图书馆员应该既要有业务理论知识,也要有工作技能;既要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又需要懂得其他学科知识;而且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具有把自己一生献给图书馆事业的奉献精神。他还就图书馆干部的选拔任用、教育和培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呼吁各级领导重视支持图书馆工作,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
2 板凳一坐十年冷,一片匠心护古籍
1975 年10 月,周总理做出了“要尽快把全国善本书目编出来”的重要指示,全国范围掀起了古籍整理的热潮。
宁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中的大部分是建校之初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相关兄弟院校捐赠,也有少数古籍是私人捐赠,版本年代为明中期至清末,内容涵盖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等。姥爷和刘玉梅老师主要负责整理古籍。据刘玉梅老师回忆,当时古籍存放的条件很差,有两间教室大的线装书库地面潮湿,并且缺乏专人和存放地点管理,很多古籍老化破损比较严重。当时,为了完成宁夏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整理,完成国务院提出的编纂《全国古籍善本总书目》的任务,已是年过花甲的姥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在阴暗、潮湿的古籍书库里。那些古籍由于常年捆压,稍一搬动,尘土霉味扑鼻,书与函套粘在一起,令人难以下手。姥爷把古籍视若珍宝,动作轻柔,小心翼翼地一叶一叶分开。为了考证某一部古籍的版刻年代,查证某一作者的姓名字号,他常常废寝忘食,甚至还经常被锁到图书馆里。就是在那样的工作条件下,姥爷用了两年时间,对5 万多册线装古籍逐本逐册进行了审校、考证。经过他鉴定的90 部(1,502 册)线装古籍善本书按照规定和要求完成著录和上报任务。同时,姥爷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任命为自治区线装古籍善本书编辑领导小组副组长,陪同中央验收小组赴甘肃、陕西、青海进行了鉴定工作。为了使馆藏线装古籍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他根据“四部分类法”制定了《宁夏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分类表》 和《线装古籍注入条例》,建立健全了古籍整理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姥爷从不轻易地肯定和否定在古籍整理中发现的问题,而是抱着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来对待。他在挑选线装古籍善本书时,发现《礼记集传》 一至四卷。此书是明嘉靖九年刻本,其装订形式,里面形同蝴蝶装,外表形同线装。姥爷从未见过这种实物,他请教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研究的专家,都说没有见过。对此,他以《古籍形制究秘》为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待博学者正之。
3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姥爷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他在北京回民学院图书馆工作时的职务是图书馆负责人;在宁夏师范学院图书馆工作时的行政职务也是图书馆负责人;在宁夏大学图书馆工作时的行政职务是采编部负责人。他在完成五万多册线装古籍的审校、考证、著录、鉴定工作后,被任命为自治区线装古籍善本书目编辑领导小组副组长。他在古籍整理中,没有津贴补助,也没有加班费,但姥爷对这些从不计较。
姥爷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的名言“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为座右铭,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为挽救和保护珍贵的古籍资料,为高校的图书馆事业发展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他怀着为振兴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崇高理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病倒在工作岗位上,被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半身麻痹。住院期间,他念念不忘地仍然是书,尤其是那些重见光明但还没有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古书。退休后,他还仍然关心着图书馆的工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同事们到医院看望他,他还满怀希望地说:“等天暖和了,你们用自行车推我到图书馆看看。”
姥爷在宁夏大学图书馆工作30 年,见证了宁夏大学图书馆从最早由师生共同搭建的土坯房,到1962年三所高校合并后的大红楼,再到1980 年新馆建成后的发展和壮大。他是宁夏大学图书馆最早的创建人之一,更是宁夏大学和宁夏大学图书馆发展变化的见证人,姥爷去世已经30 年了,但他生前为宁夏大学图书馆线装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卡片,至今还插在古籍书的书套中,亲手誊写的书签依然泛着墨香,为后来读者的学习研究发挥着作用。姥爷是一个图书馆的普通工作者,没有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兢兢业业、勤勤恳恳,30 年如一日,在病床上念念不忘的还是书。
4 祖孙三代人,筑梦图书馆
我的母亲刘淑立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所资料室工作。研究所成立于1991 年,当时西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研究资料十分匮乏,可利用的西夏文献资料极少,存世至今和已被发现的文献又散落各地,查找起来极为不易。她结合工作实际,编写了《西夏研究论文目录初编》,为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人员查阅相关文献提供了很大方便,大大节约了资料查找的时间。
我也在宁夏大学图书馆工作。60 年来,宁夏大学图书馆在馆舍、藏书、阅览座席、专业人员构成等方面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论如何变化,图书馆为读者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图书馆员爱岗敬业、努力工作的精神没有变。做为宁夏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我们祖孙三代人是宁夏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宁夏大学图书馆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代人的探索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