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述评
2019-01-19徐军华谢双凤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徐军华,谢双凤(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b.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产权研究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扶贫政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提前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对中国的减贫要求。继千年发展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了下一阶段人类发展计划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再次强调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1]全面消除贫困和改善人民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013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省湘西地区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2]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3]2018 年1 月17 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六部委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对大力推进精准扶贫进行了部署。[4]精准扶贫已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精准扶贫离不开文化扶贫,精神贫困是造成整体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扶贫刻不容缓。
图书馆是文化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在积极推动文化精准扶贫进程中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已经成为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拟围绕这一课题,对国内外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期对该领域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分析
1.1 文献来源
国内文献方面,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源,以“文化扶贫”“精准扶贫”“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等为主题词,分别检索到文献625 篇、24,497 篇、79 篇,通过阅读题名和摘要,最后选取与主题高度相关的50 篇论文作为本文的国内文献信息源;国外文献方面,以Science Direct、Springer、EBSCO 数据库以及百度学术、谷歌学术为数据源,以 “Culture Poverty Alleviation”“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Cultural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Assistance”“Cultural Alleviation mode” “Rural Library”“Library in Rural areas” “Li brary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等为检索词,检索到与主题相关的英文文献66 篇,主要发表于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Library Management,Informatino Research等学术期刊。检索时间为2018 年11 月30 日。
1.2 研究方法分析
1.2.1 调查研究法
Jorge 等人调查了葡萄牙南部农村图书馆,探索农村学校图书馆如何通过馆际关系吸收游离于社区外部的知识,文章主张召开社区对话,以确定焦点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强调拥抱当地文化,促进内生性发展。[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同诺基亚、World reader 合作,通过应用软件发放调查,辅之以电话采访,对7个发展中国家的四千多个WRM 用户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调查研究,发现移动阅读能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人口的信息素养,缩小信息鸿沟。[6]Borman 等人通过开放式问卷以及文献回顾的方式,总结了美国农村图书馆发展的不足与成就,探讨美国农村图书馆是如何服务印第安人、农民工、贫困人口等不同社会群体的。[7]
1.2.2 案例分析法
严贝妮等人运用案例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文化精准扶贫项目。[8]黄吉等人以韩国、日本、南非等国家为例,研究国外文化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9]
1.2.3 比较研究法
郭利伟等人比较分析了国内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模式,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整体处于较低水平。[10]谢丽娟等人对中美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图书馆社会服务应关注特殊群体,开展特殊服务。[11]
2 主要研究焦点梳理
2.1 国内主要研究焦点梳理
2.1.1 关于精准识别的研究
学者们强调精准识别的重要性,认为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并给出了精准识别的有效办法。王尧构建了图书馆文化扶贫精准识别线路图,结合多维层次分析模型与日志记录法对目标人群进行识别,引入“RHB 战略”对文化扶贫项目进行识别。[12]黄辉指出,基于图书馆开展文化扶贫的两个关键精准识别因素是服务对象和帮扶项目,并总结了精准识别模型,可基于“民主评议”法、“四象限”图法、“RHB 战略”依次识别“应扶之人”“可扶之人”以及帮扶项目。[13]
2.1.2 关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重点分析了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与实践现状,从扶贫理念、扶贫内容、扶贫方式等方面探讨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应如何优化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饶世权等人指出,学界对文化扶贫与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缺乏共识,认为今后应从理论、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对文化精准扶贫进行进一步研究。[14]刘宇等人指出,我国图书馆精准扶贫组织规范化和引导驱动力有待加强,部分研究“重形式轻内容”,扶贫精准度有待加强、创新性需进一步提升,对帮扶效果、效率的评估有待建立健全。[15]唐璞妮等人从乡镇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现状出发,指出其存在扶贫方式单一、扶贫资源欠缺等问题,建议乡镇图书馆应从扶贫资源、扶贫对象、扶贫项目三个方面精准发力。[16]
2.1.3 关于扶贫模式的研究
学者在已有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从不同侧面总结分析了文化扶贫的模式,并提出完善建议。李雅等人利用文献调研法和网络调研法考察了发达国家运营公共文化服务的三种重要模式:政府主导、民间主导和“一臂之距”,指出我国公共文化扶贫体制的完善应该从推动社会化、保证文化多样性和加强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着手。[17]严贝妮等人总结了省级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三种模式:直接文化扶贫、间接文化扶贫与合作文化扶贫,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文化扶贫工作的建议: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打造扶贫馆员队伍、加强图书馆扶贫宣传推广、重视数字文化扶贫。[8]罗晓兰利用案例分析总结了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工作的具体行为和措施,根据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程度和成效总结出两种主要服务模式:以图书馆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和图书馆与帮扶对象双向交互的服务模式。[18]郭利伟等人分析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扶贫的三种主要模式:提升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软实力的智力支持模式、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拓展服务模式、校地共建图书馆的合作共赢模式,并指出我国需要在完善制度体系、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挥高校图书馆优势,构建符合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扶贫体系。[10]
2.1.4 关于实现路径的研究
以“精准”为前提,从扶贫方式、管理机制、帮扶体系等方面展开。① 优化扶贫方式。詹景海建议从提高人口素质、培养致富技能、提高供给效率及多途径社会募集四个维度完善图书馆文化精帮扶路径。[19]化秀玲主张高校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精应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前提下,创新扶贫内容和优化扶贫模式、利用好扶贫网络体系并和地方图书馆做好对接工作。[20]郑佳佳针对公共图书馆在文化精准扶贫方面的现状,提出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推进社会教育开展、增强村民脱贫的信心,增强村民信息素养、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多方联动、帮助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探索文化与市场共同发展之路的帮扶策略。[21]②完善管理机制。曲蕴等人认为,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关键、精准管理是保证,指出文化扶贫精准管理需要深化顶层战略管理、实施信息动态管理、操作管理公开透明、考核监督扶贫成效,以此提升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有效性与精确性。[22]王红等人建议图书馆精准扶贫管理应从加强统一领导、完善协同工作,建立结对帮扶、实现清单管理,引导校园力量、广泛参与扶贫等三个方面开展。[23]③构建帮扶体系。雷兰芳指出,当前公共图书馆依托国家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构建起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网络体系,并建议加强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完善县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24]王方园提出打造以省馆为龙头、以各市公共图书馆为主体、以各县(区) 公共图书馆(图书室) 为落地平台、以社会支持为补充力量,上下联动、内外结合、左右协调的文化精准扶贫体系。[25]
2.2 国外主要研究焦点梳理
2.2.1 农村图书馆与信息服务对贫困地区的发展与影响
偏远农村地区交通落后、教育资源极度匮乏,若能通过合理的组织与规划为贫困地区提供图书馆服务,则能有效推动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Zaid 等人认为,恰当的信息能促使人们采取行动改变现状、提高生活质量、赋予其更大的独立性,农村图书馆能为当地居民提供农业、金融、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法律事务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农村居民对信息价值的认识。[26]Karla 等人指出,图书馆在南非信息扶贫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这一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建议采取措施鼓励并促进图书馆积极参与信息扶贫工作。[27]Brian 认为,美国农村的家庭宽带普及率低、就业状况较差、经济增长缓慢、受教育程度低,而农村图书馆能通过提供免费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服务为用户提供在线教育机会,助其学习技能以解决就业创业等问题,图书馆是偏远农村地区的无价之宝。[28]Uzoigwe 认为,在农村地区建立图书馆能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图书馆能够提供信息资源、创建非正规教育途径并向人们灌输阅读文化,是实现发展与转型的关键途径,尤其是在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农村地区。[29]
2.2.2 贫困农村居民信息需求与图书馆精准服务研究
农村地区居民在生活各方面都有信息需求,如果其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的发展与转型就难以实现。Prock 指出,美国有81%的农民工并非出生于美国本土,其中很多人的母语是西班牙语,他们不仅收入水平很低,且长年累月处于恶劣的工作环境。[30]这些农民工在以下领域中有大量信息需求:消费、教育、就业、计划生育、健康、家庭、住房、法律、政治、娱乐、交通、福利、社会服务项目。[31]Anunobi等人指出,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必须提高农村地区的信息服务能力,建议农村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中心对用户需求进行评估并建立服务模型;图书馆协会主动与社会相关机构合作优化农村图书馆服务方式;为农村居民提供创造性的信息服务模式。[32]Ebiwolate建议图书馆根据当地农耕时节以及居民生活等信息精准制定宣传计划,确定用户需求,从而精准传播信息资源,农林牧渔等农业相关资料应根据语言重新组织后精准传递给有需求的用户。[33]
2.2.3 文化多样性与多维贫困的精准识别研究
Davison 等人认为,文化差异决定了人们对世界不同的认知与理解方式,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是由其身处的文化背景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决定的。[34]Duxbury 等人建议图书馆服务人员可适当组织文化活动,为当地社区营造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地方价值与生活质量,增强社区凝聚力。[35]Paul 从文化多样性视角出发,对造成喀麦隆贫困的因素进行研究,指出认知差异与贫困决定因子是影响当地居民贫困的两个变量,建议在制定精准扶贫策略时应使用多维分析法,辅以公众的恰当参与,使制定出的精准扶贫政策更加贴近现实需求。[36]Alkire 等人提出了一种集贫困识别、加总和分解于一体的A-F 计数测量法,该方法既满足了测量公理性的要求,也具有较强的现实和技术方面的可操作性,有效克服了之前多维贫困测量法存在的缺陷。[37]另外,Alkire 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界定绝对贫困人口的多维贫困指数(MPI),利用各国国家统计机构采集的家庭调查数据,对覆盖全世界人口78%的104 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多维贫困评估。该方法将各种评判指标综合起来,可精准识别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人口的贫困状况,有助于扶贫政策的精准制定。研究证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多维贫困指数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也存在深度多维贫困群体。[38]
2.2.4 基于知识管理开展精准扶贫研究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知识对于消除社会贫困的重要意义,并将知识管理的研究重点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Greyling 探讨了非洲图书馆保护并发扬本土知识的社区参与模式,提议动员社区成员参与本土知识的数字资源库建设,提高居民数字文化信息素养,建立与全球信息社会同步的虚拟资源库,吸引国际关注与投资,达到减贫效果。[39]知识是人类能力和经济、社会与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人类世界银行“穷人之声”项目研究组曾对来自60 多个国家的60,000 多名贫困人口进行访谈,发现人们更希望获得“授人以渔”式的知识与机会以摆脱贫困,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式的慈善机构救济。[40]Zakota 指出,目前有关消除贫困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讯技术的使用与知识系统方面。[41]Madeleine 以南非的贫困问题为研究背景,提出了基于精准扶贫的情景化知识管理战略,倡导针对贫困的精准干预项目和社区的情景化知识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2]Ali 等人综合以往文献研究中已提出的10 类农村发展框架,结合吉尔吉特-伯尔蒂斯坦贫困地区的实证案例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支持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管理框架,该框架由利益相关方、农村发展类别、知识管理系统及基于以上三个层次的农村可持续发展4 个部分构成。[43]
3 研究述评
通过文献综述,可知当前学术界对于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研究已取得了如下成果。① 关注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国外在研究方法上保持了较好的规范性,在研究方法信效度检验、变量相关性论证、问卷的预调查、量表的可靠性分析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对规范的程度,而国内则更多地使用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②关注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新背景。在当今国内外经济不断发展、颠覆性技术不断更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与实践也需要不断革新,这在现有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成果中有所体现。如,学界趋向于关注数字化助力精准扶贫,[44]主张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先进的互联网科技、自有的物流配送体系等帮助各具特点的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以“农户+企业+基地+电商”探索O2O 双线扶贫模式。[45]③针对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各种层面展开研究。已有研究注重与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产生交叉与互补的其他领域,注重加强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与现实背景的适应性研究,注重加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系统性结合,在人文与技术、主观与客观的并行指导下合理地构建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体系。
但已有的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研究也存在不足。①国外的研究多建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网络问卷或实地调研精确了解贫困居民的需求,进而提出精准扶贫对策。相比之下,国内运用此类方法的研究较少。② 对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内涵缺乏共识。很多学者回避了对“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内涵的界定,没有深刻揭示文化精准扶贫与以前的文化扶贫在内涵与外延上有何区别与联系,因此提出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多为普适性的对策,并未体现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和对策特色。③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具体化与深入化。诸多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但这些研究成果停留在较为抽象和宏观的层面,还不能有效地影响和指导图书馆精准扶贫实践,仍有待进一步具体和深化。